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语言理论》摘抄高等学校语言学概论教材《语言理论》彭泽润李葆嘉主编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P3:中国通过吸收进步国家语言计划的经验,废除文言文,简化汉字。确定和普及普通话,制定和普及汉语拼音,进行语言规范化包括治理规范文字和词语在社会应用中的混乱现象,逐步普及英语这种国际上最通行的语言。这些都离不开语言学。P10: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知识。他说:“可以这样说,最近50年来,中国语言学各部门如果有了一点一滴的成就,那都是普通语言学的恩赐。”“中国语言学的落后,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普通语言学落后。”“我们需要语言学概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由于语言学概论要引用大量的外语例子,给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增加了很多困难。对于教师,懂得的外语越来越好,但是事实上不可能熟练地学会很多外语,对于学生太多的外语资料学起来很困难。因为有困难,所以在中国的传统中,中文系专课概论,但是不教语言学概论。这就导致很多人缺乏语言学常识,对语言政策、语言生活和语言研究造成不利影响。另外,一些教材为了减轻教学负担,基本上用汉语的例子,而且介绍的内容也局限在语言的结构,结果使人产生误解,以为语言学概论不过是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加进去一点外语的例子。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讲的是这种工具的部件和结构,没有讲人们怎样使唤这种工具。”因此《语言理论》这本教材重视语用,就是语言应用中的理论。P50: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语言刊物上看到评论错误使用语言的文章,包括评论《语文》教材上著名作家的文章中有毛病的句子、词语。在评论它们的时候,从宏观角度来看,一方面我们充分肯定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吕叔湘等倡导和实践跟普通话口语一致的现代汉语书面语,另一方面,我们反对不尊重语言发展规律的观点行为。例如,新闻作品中不用现代汉语的“这”、“把”、“所以”,偏偏要用古代汉语的“此”、“将”、“故”。在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通俗的英语往往被翻译成难懂的汉语。例如,“Mangkindsofrarebirdsandanimalshavevanishedformtheearth.”被翻译成“许多珍禽稀兽已经从地球上灭绝了。”“珍禽稀兽”不是成语,是生造的文言仿制品,比原文难懂。如果在语言教育中把它当做“简练”的语言技巧进行提倡就更加不应该。“珍禽稀兽”如果翻译成“珍贵的鸟类和野兽”或者“珍稀禽兽”就非常明白。现代英语不能用古代汉语翻译。否则,简单追求节省文字,就会浪费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时间。又例如,“Thenoblestheyarefled,thecommonstheyarecold…”被翻译成“王公贵族,纷纷作鸟兽散。贫民百姓,则冷冷冰冰。”这根本不是现代语。可以翻译成“贵族们个个逃散,百姓们个个冷淡。”这样不仅简短又符合现代汉语的特点,还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同时保持了原文对偶,押韵的修辞特点。从中国语言教育现状中的主要问题来看,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对外汉语教材强烈的词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否定在对内汉语教学存在的不少问题。例如,小学语文教育没有词意识,以有通过“生词”带动“生字”教学,拼音没有采用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中学语文教学过多强调文言课文的教学,没有明确文言的阅读而不是写作功能,没有突出实用的现代汉语教学的地位。甚至出现在高考作文评阅过程中错误鼓励用文言写作的思想,违背国家语言法律关于“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的规定。还有人在21世纪倒退地主张儿童读古代的经书。P64:由于人类的思维和语言都有共性,所以无论语言区别多么大,都可以通过翻译实现思想的沟通。但是,由于它们也同时具有差异,所以无论什么翻译都无法完整地实现思想的沟通。有人对那种无法对等翻译的现象,单纯从语言差异找原因,其实也应该同时从思想差异中找原因。P69:例如,英语从日尔曼语演变出来,正如法语从拉丁语演变出来。但是由于古代日尔曼语没有文字记录的文献流传,加上英国被外国长期占领,一直得到很好的应用。从1150年到1450年英国被法国西部的人诺曼(Normamdie)地区的人占领了300年,英国使用3种语言。法国是英国宫廷和政府工作语言。拉丁语是教会和学术语言。英国是老百姓用的语言,最不受到重视。英语从1362年才开始逐渐成为国家会议和法庭辩护语言。又由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复古思潮,使英国文学作品出现大量外来词,包括外来的古代词语,分别来自古代希腊语、拉丁语、法语的词语。这种混杂局面,导致有些英国作家的作品,如同20世纪初期,中国的文言文、白话文和方言的夹杂的文章。在用英语翻译传播《圣经》的过程中,也导致英语中产生许多来自《圣经》的熟语。P70:不同民族文化造成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差别。例如,汉语不重视词在语言结构中形态变化,英语则相反。这是汉语的灵活性,也可以说反映了汉族人思维中纯在一定的散漫性。一般来说,西方传统思维模式把逻辑分析和推理作为基础,注重认识活动的细节。把中国作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把直观综合作为思维基础,比较注重从整体方面来把握对象。P75:恩格斯曾经对英国的许多城名称进行考证,认为这些地名是大约1000多年以前的罗马人征服不列颠留下的痕迹。他说:“罗马人征服不列颠最永久的纪念碑是把拉丁语言总的词castra(野营)保留成最初曾经是罗马军队驻地的许多城市的名称或者名称的一部分,例如卡斯特、伍斯特、切斯特、温切斯特等”。P76:汉族在历史上不断借用外来词。有些词一直流传下来,由于时间太长,人们已经察觉不到它们是外来词了。例如“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是汉代从西域借来的词,“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是汉代以后从印度借来的佛教词,“胡同”、“站”、“蘑菇”、是元代从蒙古语中借来的词。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到了现代,像“桑巴”、“探戈”、“扑克”、“卡拉OK”、“巧克力”、“可可”、“的士”、“MTV(musictelevision,音乐电视)”等大量词语从英语中被借用进来。p81:不同的语言中声音相同的词有不同意义,意义相同的词有不同声音。这说明声音和意义之间是任意的。同样所有语言中的声音和意义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例如英语[rait]可以表示“写(write)”、“正确(right)”、右派“(Right)”、写作“(write)”等多种意义。[mei]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表示“美、没、每”等意思,同时在英语中又可以表示“可以(may)、“五月(May)”等意思。同时的意义,也可以约定用不同声音表示。文字和口语的结合同样具有任意性。例如汉字“新闻”、“手纸”在日语中记录“报纸”、“信”意思的词。字组“name”在汉语拼音中记录词“那么”,在英语中记录“名字,命名”意思的词。同样的词语,可以用不同的字记录,这是被文字改革的事实证明了的。任意性特点告诉我们,语言不是神秘的上帝创造的,不是完全无法改变的。例如,现代汉语不必坚持使用“故”、“目”、,而是说容易听懂的“所以”、“眼睛”、;不必坚持使用甲骨文那样麻烦的文字,而是使用经过简化的楷书文字。“从容”可以从读“匆容”改变成读“丛容”,“步”字下面的特殊部件在日语借用的汉字中就可以改变写成方便类推的部件“少”。p97: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标志。大约在此300万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有了人类就有了口语。可是,文字是在5万年以前的地中海周围才出现。有了文字,才有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言语的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口语是口头语表达信息的听觉符号系统,书面语是书面表达信息的视觉符号系统。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分别构成口语语言的形式系统和内容系统。文字系统和口语系统分别构成书面语言的形式系统和内容系统。它们的结构关系可以概括成这样的公式:书面语言=文字+口语(=语音+语义)因此,口语和书面语不是平行的两个系统。口语第一,书面语第二。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和源泉,书面语是口语的转换。可以说,书面语是用文字包装口语的结果,如果把口语比喻成人,那么书面语是给人做成的雕像或者拍摄成的照片。看到书面语就想起它代表的你掌握了的口语,如同看到照片就想起照片代表的你见到过的人。如果你没有学习过那种口语,即使你看到象形文字也无法获得什么语言信息,最多只能获得一些图画信息。社会的存在虽然不决定于是否有脑子记录的书面语,但是文明发达的社会不能没有文字记录的书面语。没有书面语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科学文化。人类的进步就只能是极端缓慢的。所以,虽然口语第一,但是文字出现以后,书面语在一定意义上比口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书面语会反过来对口语产生一定的反作用。有些词语和规则是从书面语中产生,再扩展到口语中的。例如简称一般是这样出现的。由于受到汉字的制约,汉语的轻声、儿化、语音脱落等现象无法用文字明确的表现出来,从而制约了口语的这些现象的使用和发展。书面语具有保守性,很容易跟上口语的发展。当书面语与口语的距离越拉越远,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人们会用接近口语的新书面语去替换它。汉语历史上白花取代文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古代拉丁文成为一种死的书面语也是这样。P145:注音字母没有把韵尾和韵腹分开标记,所以没有彻底因素化。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是彻底因素化的音标,也具有一定的表音文字性质,例如,为零声母设计专用字母和音节隔离符号。汉语拼音是专门为北京话或者现代汉语的共同语设计的。如果要准确记录古代汉语、汉语方言的语音,必须采用国际音标。我们可以通过“汉语普通话声母和韵母配合表格”了解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记录普通话的对应关系用汉语拼音给文言文注释声音,严格来说,不科学。但是,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无法恢复,也没有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语音现实生活中恢复。所以只好将就着用现代语音系统标记和说出古代语言p:166音位与作为音位变体的音素是什么关系?是社会单位和自然单位的关系,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使从属特定语言和不从属特定语言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音素和音位一样也有概括性。因为从音位里分化出来的具体的音素也仍然是存在细微裱画的一些音素的概括,但是这种概括不考虑语言的社会作用,是各种语言共有的。在特定语言中的一个音位里,相近音素区别往往被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忽略掉了,这些不同音素给他们的感觉如同一个音素。这样在不区分的时候,一个音素一般就是指一个音位。p:174汉语普通话有以“轻声”为特点的区别意义的重位,但是由于汉字不便于记录,得不到很好的书面反映,从而影响它的使用和发展。轻声音位用在汉语中一般采用声调的零形式表示。p:177相似原则是指凡是既互补分布,又发音特点相似的音素肯定可以合并成一个音位。例如,英语不送气清塞音[p]、[t]、[k]出现在/s/和元音之间,送气清塞音[p‘]、[t‘]、[k‘]出现在其他情况下。可见有互补关系。同时,两组中对应的音素发音特点相似,只有不送气和送气的不同。所以肯定可以把[p]和[p‘]、[t]和[t‘]、[k]和[k‘]分别合并成/p/、/t/、/k/3个音位。p:200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当一句话的句调与各个音节的声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音高、音调、音长的变化错综复杂。从具体的音节来看,音节的调值会因为前后音节的音调和句调的影响而发生一定变化。一般情况是把双音节音组(词)作为语调的基础而发生一定变化,顺势简化,前后音节调值得过渡尽可能平滑,并且有偏低的趋势。各个音节的调值变化仍然能够区别意义。从整个句子来看,音高变化的总体趋势仍然很明显,句子末尾升降的音阶幅度会大一些。p:202在动态的语流中,音素等语音单位受到语音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临时性变化,叫做语流音变。引起语流音变的语音环境有两种:第一,邻近的语音。第二,语音以外的条件。p:203常见的语流音变有6种:同化、异化、软化、脱落、增加、调换。其中同化最常见。不相同或者不相近的声音在语流中连续发出,其中一个音位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与那个相同或者相近,这种现象叫做同化。同化是最常见的语流音变。p:204相同或者相近的声音在语流中连续发出
本文标题:语言理论摘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8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