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一第二单元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1.关于地壳物质循环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浆-岩石-新岩浆的过程是地壳物质循环运动的过程B.地壳中最先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C.外力作用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2~3题。2.关于地震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固体。B.④和③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C.④和③传到①时波速加快。D.横波的传播速度高于纵波。3.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A.地幔和地核B.岩石圈和地壳C.地壳和地幔D.地幔和地壳4.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A.沉积岩B.变质岩C.喷出岩D.侵入岩5.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C6.读右侧冷锋示意图,从图中可判断出()A.白天气温:①④B.夜晚气温:④①C.气压:②③D.降水:④③7.下列关于锋面对天气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台风是暖锋影响下的恶劣天气B.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暖锋C.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受暖锋影响而形成的D.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是冷锋南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8.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中的C02成分增大,从而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的增强,气温升高.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的对流层,大气对流层的特点有()A.上部暖,下部冷B.对流层的厚度各个季节都不一样C.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CD.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对高空飞行有利9.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主要原因是:()A.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B.水汽吸收大量红外线C.云层反射了太阳辐射D.固体尘埃散射了太阳辐射读右图,回答10~11题。10.从所处半球和气压场分布状况看,它属于()A.北半球、高气压B.北半球、低气压C.南半球、高气压D.南半球、低气压11.该气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是()A.阴冷潮湿B.晴朗干燥C.高温多雨D.阴雨绵绵12.下列四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中,与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地质作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甲、乙两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3--14题。13.关于甲、乙两地地质构造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为背斜,挤压形成;乙为向斜,张裂形成B.甲为背斜,张裂形成;乙为向斜,挤压形成C.甲、乙均为褶皱的基本形态,均是挤压形成D.甲为向斜,乙为背斜,均是挤压形成14.如果只考虑内力作用的影响,甲、乙两地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是()A.均形成山岭或山脉B.均形成谷地或盆地C.甲形成谷地,乙形成山岭D.甲形成山岭,乙形成谷地或盆地15.图中四地位于同一纬度,昼夜温差最小的是()16.图2-6是关于气旋、反气旋示意图,正确的说法有:()A.天气系统①在北半球叫气旋,在南半球叫反气旋B.图②是反气旋,出现在南半球C.图①④分别是北半球的反气旋和气旋D.图③强烈发展可成为影响我国的台风读北半球某地区热力环流产生的气压场分布图,图中实线为等压面,虚线为等高面,完成17--18题。17.图中四点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④①③②18.图中四点中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④①③②读某锋面天气系统图,该锋面系统由西向东推移,回答19-20题。19.该天气系统过境后,常出现的天气是()A.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B.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C.出现较大的风,并出现雨雪天气D.气温降低,气压降低,出现晴朗天气20.下列天气现象中,主要由该锋面系统造成的是()①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②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③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④我国东南沿海夏季的特大暴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1.有关下图说法正确的是:()A.A图地貌都分布在高纬度地区B.B图地貌是由流水沉积作用造成的C.C图为冲积扇地貌,此地形一般分布在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地带。D.D图地貌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往往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22.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B.大气的物理过程不伴随能量转换C.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到达地面D.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23.关于下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24.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赤道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B.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侧是信风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D.极地东风的实际风向是东北风25.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的是下列中的()A.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B.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C.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D.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26.城市比农村更感酷暑难当的原因在于城市具有()A.集聚效应B.阳伞效应C.热岛效应D.雨岛效应27.受季风环流影响的地区气候不具有()A.一年之中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特点B.雨热同期特点C.降水具有夏季多、冬季少的特点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特点据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28~30题:28.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A.反气旋造成B.气旋造成C.冷锋造成D.暖锋造成29.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A.气流下沉造成B.气流对流上升造成C.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D.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30.此系统易造成()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B.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二、综合题3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1)若图示为白天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则A地区为,B地区为.若此图为城郊热力环流,则A地区为,B地区为。(2)若图示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则②表示,④表示。目前人类不能够施加影响的环节是.(3)若图示为南半球洋流示意图,则该①洋流为.(填寒、暖).③按性质属于流(填寒、暖).(4)若图示为南太平洋洋流示意图,则该①洋流的名称为.(1分))32、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共9分)(1)图中A代表_______层,B代表_______层,地球大气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是______层。(填字母)(2)A层大气随高度增加,温度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飞机适宜在离地面30千米以上的空中飞行,这是因为______。A、在B层中,温度适宜B、空气上热下冷,不易形成对流现象,气流稳定C、空气水汽含量少,能见度好D、在高空对流层中,利于改变航向(4)C层中的_____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5)天气最复杂的是________层,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33、读大气环流图,回答下列问题。(共9分):(1)图中各字母所在的气压带名称是: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2)C气压控制下的地区的天气特征是____。A、高温多雨B、高温少雨C、温和多雨D、温和少雨(3)在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____。A、地中海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4)图中①代表的是_____风,②代表的是________风。(5)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A、热的地方成低压、冷的地方成高压B、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在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C、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晴天,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多云雨D、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34.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和图二,完成下列各题:(12分)(1)图中③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渔场,它位于a和_________________(填洋流名称)的交汇处。世界上同属此种原因形成的大渔场还有日本的图二_______________渔场等。(3分)(2)若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远航,从A到B,又返回到A,请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航行方向,并指出整个航程顺次利用的盛行风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顺次利用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分)(3)若图二中各条纬线的度数分别为20°、25°、30°,则a、b、c三条纬线的度数分别为: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4)从冷暖性质来看,甲图洋流为_____流,乙图洋流为_____流(填寒或暖)。。(5)若图示区域均位于太平洋中,可判断两条洋流的名称为:甲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单项选择题(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ADCAABDCCABCCDC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CDBACADABCDCDB31、答案:(1)海洋陆地郊区城市(4分)(2)水汽输送径流②(水汽输送)(3分)(3)寒暖(2分)(4)秘鲁寒流32、⑴对流层平流层B⑵降低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⑶BC⑷电离⑸对流该层上冷下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且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易凝结成云致雨33、⑴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⑵B⑶D⑷西风,东北信风⑸B34.【答案】(1)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北海道(2)图略东北信风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3)30°、25°、20°(4)寒暖(5)加利福尼亚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本文标题:必修一第二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0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