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三课沂水春风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记述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再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其乐融融的情景。子路志在通过一大国来实现治国理想。冉有志在通过一小国的治理来实现“富民”的理想。公西华志在学习。曾点志在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治国理想。二、本课的具体内容孔子问志,弟子谈志,孔子评志,孔子的治国理想。三、章节梳理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部分的内容是孔子问志。提问:1、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消除学生的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教学环境。提问:2、既然已经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一种情况,“如或知尔”,最后提出言志的问题“则何以哉”?答案:孔子主张“入世”,他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儒家认为读书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主张“学而优则仕”,推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精神。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这部分的内容是子路谈志。问:子路的“志”是什么?要点: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问:子路回答前的动作是什么?为何抢着回答?要点:率尔。急迫地示意,抢先回答,回答时激昂的神情,侃侃而谈,大有指点江山的气势,可见子路很有个性,直率。也说明他素怀大志,才能不假思索地抢先回答。探究:治理国家,子路为何要强调“有勇”“知方”?要点:“有勇”可以抵御外患。“方”者,道义也。这同孔子主张的“为国以礼”是一致的,因为这“方”包含在“礼”之中。所谓“礼”,是儒家的政治思想,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礼”。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孔子将“修身养德”看作立身、处世、治国之本。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这部分内容是冉有谈志。问:冉有的“志”是什么?要点: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问:从冉有的回答来说,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怎样?要点:性格内向,言辞谦逊。“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这部分内容是公西华谈志。问:从公西华的回答来看,他的性格怎样?要点:谦虚好学。“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部分内容是曾皙谈志。问:曾皙回答问题前的神情怎样?要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问:“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别人上课他奏乐,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还不紧不慢地做了一串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才站起来。你能想像这是个怎样的人吗?要点:悠闲自得,从容不迫,如闲云野鹤,淡泊,潇洒等。问:曾皙的“志”是什么?要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探究:对于曾皙的“志”有不同的理解。要点:第一种:有人把它当成一种悠闲的诗意的生存方式,并由此认定曾皙是一个庄子式的自由主义者,如《朱子语类》:“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只不至如此跌荡。”第二种:有人认为曾皙所说的是祭祀时的情景,如王充《论衡•明雩篇》:曾皙所描述的乃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祭祀之时,要有仪式,要有颂歌,要有酒食等祭品。第三种:于丹认为曾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礼乐交融的奇幻世界。第四种:有人认为曾皙的话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第五种:有人认为曾皙描绘的是一种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曾皙的话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是治国的根本。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这部分内容是孔子评志。问:孔子为何笑子路呢?要点:孔子认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是一位有着宏伟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子路的治国理想未尝不是他心中所勾勒的理想蓝图,所以他的笑意里有赞许之情。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利用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便成了空中楼阁。后来他周游列国,也四处碰壁,无人赏识。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感慨子路的激情,遗憾无奈的时局。问:前三子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国家大事,惟独曾皙讲的是玩和乐,境界看起来渺小得多,然而孔子听了以后很赞同,这是为什么?(课后练习一: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要点:其实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正是孔子内心理想的折射,正寄寓了孔子最高的社会理想:盛世太平,天下大同,人民康乐。据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希望能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创造出一个歌舞升平的世界。因此曾皙的志向虽不言政事,却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问:曾皙的一番话语对于孔子而言,恰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然而孔子为何“喟然叹曰”?要点:孔子虽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但现实令他苦闷。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身心俱疲。面对春秋乱世,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课后练习三: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要点:1、人物神情风貌:(1)、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率尔而对”“可使有勇,且方知也。”(2)、冉有的谦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与子路“且方知也”比较)(3)、公西华的谦退:“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与冉有“可使足民”比较)(4)、曾皙的从容:“鼓瑟希”(说明此前一直在鼓瑟),“铿尔,舍瑟而作”(听到询问后未立即站起来回答问题),首先声明“异乎三子者之撰”等。(5)、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逐一启发诱导,“夫子哂之”(委婉而善意的批评)。“何伤乎”(鼓励曾皙),“夫子喟然叹曰”(真情互动)。2、师生的平等和谐: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皙的鼓瑟。除题干的提示外,本章还用了对比手法,“率尔”与“铿尔”相对,“哂之”与“喟然”相对,表现了子路与曾皙截然不同的性格,孔子对二人志向的不同态度。【评析】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成语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与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四、典型问题阐释例1:阅读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答案:(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例2:阅读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⑴、孔子“与点”的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⑵、孔子“哂”子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答案:(1)、曾点所描绘的春游图景,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2)、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之道,所以孔子要“哂之”了。五、背诵句子“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本文标题:13沂水春风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00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