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习内容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作品。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标题含义。课文分析。段落分析。字句品读。学习目标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参加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志向:“老夫亦是奇男子,潦倒如今百事空。只见人骑肥马去,更无心唱大江东。”零余者的悲凉,颓唐惨沮的情感。爱情:挽徐志摩联“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客,只为佳人难再得。”坎坷蹭蹬,飞鸿倦旅。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爱国:“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沉沦》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人生:“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清夜酒醒,看看我胸前睡着的被金钱买来的肉体,我的哀愁,比自称道德家的人,还要沉痛数倍。我岂是无灵魂的人?不过看定了人生的命运,不得不如此自遣耳。”——《沉沦》自序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郁达夫自题从1921年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政治压力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写作背景题目明确而又深沉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深切的眷恋之意确定描写的内容因“故都”的修饰而被赋予了厚重的人文色彩故都的秋“秋”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故都”表明作者描写的地点,指“北平”,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历史文化的旧都。“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题目明确而又深沉。初读文章感知题目含义找出本文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1)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总——分——总再读文章故都的秋总起故都的秋之感江南的秋之感分写记叙和描写(五幅秋景图)议论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总括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梳理全文结构一、总起(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二、分写(3-12)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三、总括(13-14)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划分层次段落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五幅秋景图庭院晨扫秋院(花)图落蕊轻扫秋槐图秋蝉残鸣秋蝉图秋雨话凉秋雨图佳日胜果秋果图小院秋晨图(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碗浓茶,向院子一坐,…………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秋槐落蕊图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体验出独特的秋味,流露着忧虑与感伤寒蝉鸣秋图秋声反衬无声雨后话秋图一声唉叹,一个拖腔,回荡在高阔寂寥的秋空,如同回荡在无边的大森林,回荡越久,空寂越深!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唉,天可真凉了——枣头闹秋图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清闲秋院“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秋槐“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秋蝉“衰落的残声”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显得落寞——扣秋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试用诗的语言品味故都秋的深味清晨,端一杯浓茶白鸽绕着青天飞来了又飞去了槐叶下一丝一丝的日光将落寞洒向牵牛的蓝朵稀疏的尖草把影子拉得悠长悠长昨夜的西风摇落了一地的槐蕊细细软软的沉寂我的心秋蝉衰弱的残声似乎在告白着什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咬一支烟管桥头树底去感受人生的苍凉吧那满树的枣子淡绿微黄红了又落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支小令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借景抒情,以景达情。全部思乡之情都通过一组组景物组成的画面来表达。作者把愁思融进门面,甚至把抒情主人公及其坐骑瘦马组成黄昏行旅的画面,从而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孤寂的心境,企望的目光,并且可以使人透视到马背上主人公疲惫憔悴的身影。真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探究思考让我们来学学元代的马致远,写曲《天净沙·秋思》怎么样?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仿写)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一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之情。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作者总要想起的北方的秋景是什么?为什么却不着力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物,而只是匆匆地一笔带过呢?探究思考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什么顺序来展开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但这些景物具有了“清、静、悲凉”的共同点,这就是文章的“神聚”。探究思考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作者要描写的是故都北平的秋,可文中为什么却一再写到南国之秋,甚至宕开笔墨用了一大段议论性文字?探究思考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南国的秋甘甜可口回味不永食之有味不浓易饿味美细腻剔刺而食玲珑如意逗玩邀宠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本体喻体北国的秋白干馍馍大蟹骆驼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有味耐饥如秋之隽永可大快朵颐得秋之爽气跋涉千万里有秋之阔远秋水长天秋天的院落•“万美之中秋为最”。当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秋林愈发显出她的秀颀与挺拔,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装饰的洒脱和孤傲。毛泽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战地黄花分外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瑾也盛赞秋风:“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文人咏秋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汉代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唐代王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文人悲秋文中作者对故都的秋充满了怎样的感情,他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品读文章课文思路:赴秋寻秋品秋赞秋向往热爱眷念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手法: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阅读课文后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用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不比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念之情!品读文章研读第三段,回答:①这部分共写了五处景点,用意是什么?②对这五处景点为什么略写?既然是在“皇城人海之中”,为什么“不出门”,还要租一间破屋住着?答案:①点题,表现故都文化、历史的悠久以及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②因为作者要体会的是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而五个著名景点一般都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无法体会和表现清、静,更无法表现悲凉的特点,故略写。租一间破屋,人迹罕至,刚好能满足作者体会和表达的需要。品读文章研读第四段,分析写景句子的表达作用。答案: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细腻的触觉(极其细微柔软)和视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落寞、孤寂的情怀,细致入微而又含蓄。同时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品读文章从表达方式
本文标题:故都的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3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