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汇报分析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周恺01设计师02场地03形体04平面05空间06图集2014年度中国建筑设计奖00理性与感性作者:周恺现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规划委员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委员从简洁中感受整体的协调美他喜欢那些简单而充满智慧的建筑,这些设计策略简单有效,空间适度,结构巧妙而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种种限制资源,在强调个人追求的同时考虑建筑的社会责任。在一种举重若轻的操控下,回归建筑本源。“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面积不过6000㎡,造价仅2000万元,设计却经历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倾注了我们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这期间有兴奋和喜悦,也有无奈和抗争。”“磨出来的建筑”01本案选址于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交界的原体育教研组和小篮球场的旧址。基地形状方正,对面是主体育场,南侧是老教学实验楼,北侧是马鞍形小体育馆,只有西侧与校园内最大的青年湖相邻,还被一个房子挡了一半。自外向内而言,在基地踏勘之初建筑师就希望这个房子要有一定的封闭性。另外文学院本身还有它的特性,在天大这个传统的工科院校引入一个人文色彩很浓“新分子”,这是学校的用意。为了尊重学校现有建筑的秩序和周围环境,研究院以其简洁的外形静静地隅于校园一角,而斜向扭转的建建筑物主人筑和穿插布置的水池,则突破基地方形网格的束缚,活化出外拙内秀的空间形态,试图于平淡中出神奇,从而表现出的职业特点和个性魅力。02场地形体构成03原由:1.文学院本身的特性2.学校的建造这座建筑的用意3.冯骥才先生的想法4.设计者实地勘的结论平面04“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放进我的人文理想,特合适。”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冯先生的一段话他说他现在每天最享受的就是等大家下班后一个人在馆里面到处转,他喜欢这里的一切,他满脑子琢的就是怎样再把它布置得更好。05冯骥才一座60M见方的合院,被四面高墙包围,仿佛拒绝与环境对话,颇有气势的高墙上开满了大大小小的方洞,院内绿树从洞中透出来,与院外的绿树交相呼应。用秩序和高度去和周边的老建筑呼应。另外外墙的材料、色调以及明暗关系也尽量做到相融。如果你不太经意地从路边走过去,而没有注意到这个房子,反倒是我们希望的。围合但并不拒绝,院子是可以自由穿过的,同时大小各异、形状不一的洞口在减少了局部高达22m的院墙压迫感与封闭感的同时,也有选择地形成了院内空间与周边开放空间的沟通与景观因借.05合院05院子的入口很有惫思.偏在东北角.只是一个门洞.这种处理在视觉上放大了院子。在对应的西北角开有一个小一些的门洞.使行人可以随意地穿越模糊了建筑的内外界限。天大的校领导很明智地拒绝给这两个门洞装上大门.大概也是有惫为这所严谨的工科大学增添些许浪漫的人文气息吧。进入院子.一座厚重的灰色建筑出现在眼前。层高的建筑.斜穿整个院子.一层掏出一个3O跨度的开敞空间一个长方形的水池从下面横穿过去。大跨空间的上方是三层房子.不是钢结构而是混凝土结构,采用预应力后张拉的拉索结构上颇具挑战性。入口记忆中的树05周恺很喜欢树,对于基地现状树木尽量在设计中保留,大量的树木作为最能代表基地的特征被留下来,虽然它们为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比如原来篮球场边上的那排树一棵没少,盖了新房子,球场换了地方,但是树还在,因为很多学生曾在那里打过球、背过英语单词、谈过恋爱……这些美好的记忆应该得到尊重。一个院子,像一个容器放在地上。虽然围合,但是可以自由穿过、甚至从房子下面穿过。当穿过这个院子时,能感觉到空间围合的制约,于是,你的心境被这个空间感染。你看不见周边的建筑,能看到的是保留的树木、水和一片属于你自己的天空。“有些意境的空间也是冯先生当时跟我们聊的最多的。他还希望这个房子是给中国人用的,形式要是现代的,但是是有东方意境的,跟中国人居住理念、场所理念相融的。因而自内向外而说,这个房子也要有一定的围合感。“围院”似乎成了不二选择。”05庭院05在院中漫步,会发现脚下有三种材质,一种是青砖墁地,二是把瓦片竖起来铺成小径,三是水池周边的轻盈木板路。庭院05池边小亭是来宾休息室,在这样一个临水通透的的小亭子里,有院中景色可观,来宾是不介意多等一会儿。庭院落地窗05建筑的主入口设在架空层下西侧,进入后拾阶而上半层,一整面超比例的落地长窗把湖景尽收眼底,中庭05本色的集成木条自下而上并折转覆盖了整个右侧墙面和屋顶。天光经过细密木条的梳理和木色的浸染充满整个中厅。黑色大理石的楼梯跟整个房子一样宽度贯通而上。楼梯下面成为了展厅的储藏空间,上面有一个偏置的栏杆,把它分成台阶和坐凳,也形成了一个阶梯教室。原设计的坐凳上设有木板,施工时没钱做,后来冯先生还特意做了很多垫子,开会时拿出来给大家用。设在三层的冯先生的湖景工作室门前一小块前厅自然就成为了讲台的位置。很多文化名人、学者包括冯先生本人都在此做过精彩的演讲,开馆那天,这里更成为了著名钢琴演奏家刘诗昆先生的舞台。05院墙和建筑主体的墙面材质最初设想是全部采用清水混凝土,施工图也已经绘制完毕,但最终由于造价缩紧不得不放弃经过在现场和工人师傅一起反复推敲和试验,终于在每平方米不到50元造价的苛刻控制内“研制”出一种非常规做法:在加细骨料的C30混凝土初凝抹面上用电锯进行纵向切割,再辅以人工凿毛,做出一种类似石材剁斧的粗粝质感效果,现场感受出乎意料得好。材质图集06采用简约的现代手法以简洁的几何形体表现建筑的纯净。以抽象的体形塑造和光线的应用突出建筑的现代感。以建筑空间的层次变化和对景手法的应用,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意蕴,并通过环境设计强调建筑与人和自然的交融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深化建筑的文化内涵。图集06建筑是可以住人的雕塑。但它又优于雕塑,因为在它的内部空间可以进行设计。图集06建筑语言质朴简约,利用空间、环境、结构、材料及光影的独特处理,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当代审美与传统意境的融汇,近而传递出该学院应有的文学艺术气质。图集06图集06THANKS汇报人:马雯憶PPT制作:方媛
本文标题: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汇报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5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