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1998年3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立足现实国情,适时制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是关键所在。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环境(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进步浪潮的相关性看,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速徘徊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降低,表明世界科技发展还没有产生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尚在酝酿之中,预计到下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仍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核心。值得注意是:这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传统观念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及生产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技术淘汰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领域中每六个月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就有新产品问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日益突出,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及影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将科技项目按基础、应用和开发三个领域划分,而是按国家的战略需要划分为若干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以更便于调动和发挥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综合优势。此外,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鉴于高技术发展具有高效益、高风险和高耗资的特点,走国际合作之路已被纳入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规划,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12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及美国、欧洲同俄罗斯的空间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强手之间甚至是国际竞争对手之间也展开了联合和合作,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家著名微电子企业携手共同开发新一代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以共担费用、共担风险,成为世界强手既联合又竞争的范例。(二)中国科技发展的国内环境中国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广泛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是必须看到,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支配地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靠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支撑;相当多的企业素质不高,科技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档次低、消耗高、质量差。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多处于世界60-70年代的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耗高,有效利用程度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5-8倍、4-10倍和10-30倍。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及世界水平1/2,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水平的11.7%,人均水的占有量为世界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为世界水平的1/2。铁、铜、石油、天然气、钾、硫、磷、铀等国家建设所需的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明显不足。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国情,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将是难以为继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转变已迫在眉睫。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大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公平竞争的经济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形成追求技术进步、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开发、创新及产业化的主体。中国科学技术在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确定正确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中国相继颁布实施了科技事业发展基本法和各专项法,如:科技进步法、技术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建立了从科学研究到技术推广等各项法律制度,初步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为我国的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二、中国科技资源现状及配置(一)科技人力资源“八五”以来,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数每年平均以3%的速度增长。到1996年我国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992.0万人,比1991年增长16.0%。从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看,教学人员占的份额最大,1996年为51.0%,其次是工程技术人员,占28.9%;卫生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则分别占15.7%、2.9%和1.5%。我国已经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覆盖各个学科领域、具有相当水平和实力的专业技术队伍。科技活动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1996年,我国共有科技活动人员251万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146.3万人,分别比1991年增长15.2%和20.5%,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1995年达到58.3%,比1991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从科技活动人员构成看,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所占份额最大,1996年为50.0%,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所占份额分别为26.0%和24.0%。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所占比重1996年比1993年上升了近12个百分点,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增长31%,说明企业正在逐步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研究与发展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员以及直接为R&D服务的人员。1996年我国共有全时R&D人员(折合成全时工作人员)78.7万人年,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55.9万人年,占71.0%。1996年,企业拥有全时R&D人员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为44.1%,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校的比重分别为37.1%和18.8%。企业R&D人员所占比重1996年比1993年上升近17个百分点,企业全时R&D人员数增长61.5%,说明企业正在成为R&D活动的主体。每千个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1996年中国不足0.7人,美国为7.4人(1993年),日本为7.9人(1993年),德国为6.2人(1991年),这表明在科技人力投入上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科学技术事业的生命力在于源源不断地输入新的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未来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摇篮。1996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共计302.1万人,研究生16.2万人,分别比1991年增长47.8%和84.1%。199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计83.7万人,研究生毕业数3.97万人,分别比1991年增长38.6%和22.2%。(二)科技经费1.全社会科技资金投入状况。依据我国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见表1、表2和表3),状况如下:表1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单位:亿元项目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全国科技经费304.5404.5512.0587.0743.0884.51016.9比上年实际增长(%)0.724.417.30.25.45.27.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72.02.11.91.71.51.5注:1996年统计范围增加了小型企业和其他部门的科技经费,若按1995年同口径计算,1996年科技经费比上年实际增长了1.14%。表2全国R&D经费单位:亿元项目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R&D经费125.4142.3169.0196.0222.2286.0332.0比上年实际增长(%)5.76.310.11.2-5.213.88.5R&D经费/GDP(%)0.70.70.60.60.50.50.5注:*按GDP的缩减指数计算表3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单位:亿元项目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139.1160.7189.3225.6268.3301.9345.7占全国科技经费比重(%)45.539.737.038.436.134.134.0关于科技经费等集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八五”以来,我国科技经费筹集额绝对量逐年增加,1990年为304.6亿元,1996年达到1016.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5%。科技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呈起伏变化的状态。1990年为1.7%,1991年和1992年都超过2%,1994年回落至1.7%,1995年和1996年更落至1.5%。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和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使得GDP统计数增大,而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小;二是1993年开始采取的紧缩银根政策,影响了非政府资金和贷款对科技的投入。关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我国R&D经费从绝对量看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0年为125.4亿元,1996年达到332.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6%。R&D经费占GDP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投入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美、日、德等发达国家1995年此值在2.3%~2.9%之间。而我国这个数值从1990年和1991年的0.7%,1992年和1993年的0.6%,直落到1994年至1996年的0.5%。这里面既有统计口径造成的不可比因素,也表明科技投入增长速度与国家财富积累速度的不同步,尚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向科技发展流动。关于国家财政科技经费占全国科技经费的比重。政府对科技投入的绝对量在逐年升高,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支出1990年为139.1亿元,1996年达到345.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4%。国家财政科技经费占全国科技经费的比重,1990年为45.7%,1991年开始下降,1995年和1996年间基本保持在34%左右。这表明,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在弱化,但仍占居着重要位置。以上三个比值情况表明,“八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很好,全社会潜在的支持科技进步的实力在增长,但是全社会科技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未能实现同步增长。目前全社会对科技投入仍显得不能适应科技、经济发展的需求。2、科技经费的构成。在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中,政府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企业投入的比重不断上升,银行科技贷款有所增加,1995年新增货款余额达到80亿元。我国科技经费的来源开始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以企业投入和政府财政支出为主渠道的全社会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正在形成。在1996年全部科技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款所占比重为26.8%,银行贷款为14.1%,自筹资金为41.0%,其他渠道筹集额为18.1%。在1996年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筹集额452.7亿元中,企业自筹占总额的69.1%,银行贷款占19.7%,政府拨款占总额的7.1%,其他来源占2.4%,横向技术性收入为1.7%。企业自筹能力有显著增加。3、科技经费投向。1996年,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使用的科技经费分别为444.3亿元、421.5亿元和48.9亿元。研究机构和企业使用的科技经费占全国使用总额的绝大部分,两者所占份额差不多,分别是48.6%和46.1%。高校使用的科技经费比重较低,仅为5.3%。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384.9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1%。从研究与发展(R&D)经费的投向看,1996年我国R&D经费按执行部门分布,科研机构占41.1%,企业占36.8%,高校占13.0%。较之1993年,企业R&D经费所占比重上升了14.1个百分点,研究机构和高校
本文标题: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