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21.青蛙卖泥塘【第2课时】
品读释疑结构主旨课堂拓展当堂检测青蛙卖泥塘21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和他的泥塘为什么卖不出去?(重点)3.使学生感悟到美好的环境是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难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核心问题: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串珠问题:1.一读:读课文,想一想青蛙为什么卖泥塘?2.二思:小动物们分别给青蛙提出了什么建议?3.三品:青蛙先后对泥塘进行了怎样的改造?4.四探:青蛙最后为什么不卖泥塘了?读了《青蛙卖泥塘》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边听边想听录音回顾课文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一些钱搬到城里住。心理描写,交代青蛙卖掉泥塘的原因,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对青蛙的什么进行描写?你了解到了什么?心理描写于是青蛙在泥塘边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泥塘”三个字。“竖起、写着”说明青蛙要卖泥塘的决心很大。“竖起、写着”说明了什么?“大声吆喝”写出了青蛙想快点卖掉泥塘的急切心情。你从“大声吆喝”中体会出了什么?语言描写“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边大声吆喝起来。老牛的语言描写,写了老牛对泥塘打滚挺舒服感到满意,但对周围没有草不满意。这是对老牛的什么进行描写?你体会出了什么?语言描写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积累写出几个和“打打滚”结构相似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踢踢腿跑跑步说说话扫扫地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到了春天,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采集草籽、播撒”写出青蛙的积极行动,可以看出青蛙很勤劳。“绿茵茵”,写出了泥塘开始变得美了。你从这里体会出了什么?动作描写阅读方法解密:心理描写概念: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好处: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心理描写方法包括:内心独白,一般带有“想、心说”;用梦幻发出内心的呼唤,一般带有“似乎看见,似乎听到”;还有通过景物自然折射内心感受。积累绿茵茵是表示颜色的ABB式的词语,我还能写出这样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彤彤金灿灿黄澄澄青蛙又站在牌子旁边,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又”说明青蛙并没有因为老牛没买泥塘而气馁,继续卖泥塘。“又”说明了什么?语言描写这是对野鸭的语言描写。“好是好”是野鸭对池塘的评价,“池塘里的水太少了”写出了野鸭的建议。这是对野鸭的什么描写?你体会出了什么?语言描写一只野鸭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泥塘里的水太少了。”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儿树;蝴蝶飞来说,这里缺点儿花;小兔跑来说,这里还缺条路;小猴跑来说,这儿应该盖所房子;小狐狸说……省略号说明给青蛙提出建议的小动物还有很多。此处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栽、种、修、盖”写青蛙听取小动物的建议后而付出的行动,写出了青蛙进一步努力改建泥塘的过程。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了什么?动作描写于是就照着他们的话去做,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青蛙说到这里,突然愣住了,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愣住了”,说明青蛙突然醒悟,发现这么好的地方,不应该卖掉。这是一个反问句,答案含在问题中。这是个什么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心理描写、反问于是青蛙不再卖泥塘了。因为泥塘很美丽,适合居住,所以青蛙不卖泥塘了。青蛙为什么不卖泥塘了?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感受到了勤劳的小青蛙通过自己的劳动把泥塘变得绿草如茵。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核心问题:从课文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一读:读课文,想一想青蛙为什么卖泥塘?青蛙觉得这儿不好,想搬到城里去住。串珠问题:2.二思:小动物们分别给青蛙提出了什么建议?老牛建议种草,野鸭建议引水,小鸟建议种树,蝴蝶建议种花,小兔建议修路,小猴建议盖房。3.三品:青蛙先后对泥塘进行了怎样的改造?青蛙在泥塘的周围种了草,把山上的泉水引到泥塘,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4.四探:青蛙最后为什么不卖泥塘了?青蛙的泥塘变成一个有树,有花,有草,让人享受快乐生活的好地方了,所以青蛙决定不卖泥塘了。青蛙卖泥塘卖泥塘接受建议老牛——种草野鸭——引水小鸟——种数蝴蝶——种花小兔——修路小猴——盖房子小狐狸……不卖泥塘课文结构不满现状环境优美本文是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不愿住在烂泥塘里的青蛙,在卖泥塘的过程中听从小动物们的建议,逐步改善了泥塘的环境,最后不舍得卖泥塘了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环境是由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课文主旨讨人喜欢的勤劳的小老鼠小老鼠不爱劳动,大伙都叫他“让人讨厌的懒惰的小老鼠”。小老鼠当然不愿意别人这么叫他,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确实不爱劳动呀。春暖花开,小老鼠在门口玩,一只乌龟背着一袋东西,吃力地走来。到了跟前,乌龟放下袋子,说:“小老鼠,麻烦你了。亲戚送我一袋花生,我家离这里还好远,我实在背不动啦。我想先寄放在你家里,以后来取,行吗?”“行!行!”小老鼠爽快地答应着,和乌龟一起把花生抬进了屋。推荐阅读乌龟走了。小老鼠把鼻子凑到花生袋上嗅嗅。啊,真香啊!他的口水顿时嘀嗒嘀嗒落下来。“不能馋,这是别人的东西,不能吃!”小老鼠打着自己的嘴巴说。可是口水一点也不听话,反而流得更多更快了。“唉,真没办法!”小老鼠打开袋子,吃了几粒花生。第二天,小老鼠看着花生,口水又流出来。他啪啪啪用力打自己的嘴巴:“昨天不是尝了吗,怎么还馋?不能馋!”可是不顶用,口水仍越流越多。“唉,真没办法!”小老鼠又打开袋子,吃了几粒花生。一天又一天,每天小老鼠都忍不往要吃花生。终于有一天,花生米只剩小半袋了,这时小老鼠慌了:明儿乌龟来取,怎么还他呀?小老鼠急得吃不香睡不着,想呀想,唯一的办法就是快点把剩下的花生种下,也许能在乌龟来取之前收到花生,还给他。于是,小老鼠在屋后开垦了一块地,播下了花生种子。在小老鼠的精心照料下,种子很快发芽、长苗、结果……成熟啦!小老鼠收回花生,剥出花生米,把乌龟的袋子装得满满的,还剩下好多。“真香啊!”小老鼠吃着自己种出的花生,好不开心,他想:“劳动真快乐,以后我还要种,种花生。种玉米、种土豆……”就这样,不爱劳动的小老鼠变得爱劳动了。大家也不再叫他“让人讨厌的懒惰的小老鼠”,而是亲切地改叫“讨人喜欢的勤劳的小老鼠”。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毛泽东《咏蛙诗》)何处最添诗兴客,黄昏烟雨乱蛙声。(唐张籍《过贾岛野居》)国学诵读走进中华传统文化【动物谜语】妈妈有腿没有尾,儿子有尾没有腿。儿子长大变了样,脱掉尾巴长出腿。(打一动物)(谜底:)身笨力气大,干活常带枷,春耕和秋种,不能缺少它。(打一动物)(谜底:)身穿鲜艳百花衣,爱在山丘耍儿戏,稍稍有点情况紧,只顾头来不顾尾(打一动物)(谜底:)青蛙牛野鸭这篇课文是一则童话故事,小青蛙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使以前的烂泥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现在美丽舒适的家园。让我们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激发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教师点拨: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朗读课文时,要像讲故事一样,把青蛙和各种小动物的不同语气读出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时,首先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读出小动物的不同语气,如第一自然段青蛙看到自己所住的烂泥塘,语调低沉,读出青蛙难过的语气,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时要读出青蛙因泥塘的环境改善了而愉快的语气。读老牛和野鸭的话时,语速慢些,读出对泥塘的不满意。●说一说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教师点拨:青蛙听从老牛的建议,在泥塘的周围种上了小草,听了野鸭的建议,引入了泉水,又听从了小鸟、蝴蝶、小兔、小猴的建议,栽树、种花、修路、盖房子。因为经过青蛙勤劳的双手,泥塘得到了改善,变得非常美,所以它不卖泥塘了。●选做:青蛙最后吆喝了些什么?如果向同学推荐一样东西,如一本书、一种文具,你会说些什么?教师点拨:青蛙最后吆喝:“多好的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道路通到城里……●我的书包外形像一扇门,颜色是深蓝色,右边的袋子是天蓝色的,外表有一个可爱的咖啡猫图案。我的书包有两层,第一层用来装笔盒,里面有一些小袋子,我用来装试卷和钢笔。第二层用来装语文书,数学书等等……第二层也有一些袋子,是用来装本子的,我背面有一个伸拉杆和四个轮子还有两个支撑柱。一、把下列汉字的音节补充完整。牌坑挺茵灌舒泳愣习题源于《典中点》的“基础练习”pktygshyláiēngǐngīnuànūǒngèng二、将加点字和正确的读音连一连。dǎodàoyīngyìng倒水倒映推倒倒下应用应该回应应当........三、连一连,组成词语写在田字格中。蛙搬籽卖家眼买草蛙眼搬家草籽买卖四、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例:小猴子吃起葡萄来。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1.青蛙把竹子接起来。青蛙把竹子()接起来。2.小白兔跑回家去。小白兔()跑回家去。一根一根地一蹦一跳地完成《点拨》“阅读方法练”“写作方法练”。课后作业完成《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
本文标题: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21.青蛙卖泥塘【第2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62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