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前言:“通史加专题”的二轮复习按《课程标准》《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规定的必考内容体系与要点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根据三本要求,把必考内容按时序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部分,按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的顺序将散见于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给予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因为学生通史知识缺乏,再加上一些通史内容断代,这对构建通史知识造成了困难。因此,不做通史体系的建构,而是借助“通史加专题”的思路,梳理单元知识,归纳阶段特征,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学过的专题知识条理化、专题化、系统化。学习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复习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通过第二轮复习,引导学生借助比较、组合、抽象等思维过程,获得一个更核心更简单的规律性知识框架,将学科知识变成学习者的知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关于二轮复习的备课思考09年4月3日专题立意以近代化概念为核心,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浙江通史与中国通史的对接,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近代化的含义、指导学生梳理史实,从近代化的角度来整合中国近代史,把握1840—1949年中国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理解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获得中国近代化的启示。•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年表、材料、设问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掌握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史料学习法、思辨学习法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获得中国近代化的启示,增强学生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民族责任感.专题复习的基本步骤•课前:学案设计梳理专题显性知识•课堂:选择角度探究专题历史内涵•课后:配套训练强化学生答题能力内容第一阶段(1840--1860)中华文明的拐点第二阶段(1860--1895)现代化艰难起步第三阶段(1895--1919)现代化的全面推进第四阶段(1919--1927)现代化新方向第五阶段(1927--1949)现代化新道路的选择政治经济思想世界历史社会生活阶段特征学案设计知识梳理设计理由:一、学生形状:新教材强调知识的专题性,学生通史意识非常薄弱:表现:1、学生对时间信息不敏感2、对历史事物先后顺序不清楚3、对历史阶段性特征不透彻二、新课程高考卷直接考查时间或者利用时间信息解题的试题很多试卷总题量涉及时间的题量2007年广东卷2517(68%)2008年广东卷2513(52%)2008年江苏卷2014(70%)三、《09年浙江省文综测试卷》(历史部分)基础性记忆类选择题有6题24分(凸显通史思维,回归历史本色)。有联系、结合阶段特征地识记的题是:14题18题21题23题对历史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的理解:19题22题四、历史是内容极其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以表格形式来梳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及其线索,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五、表格由学生课前完成(以大事年表形式),这本身就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的一个过程学案设计专题探究角度的选择1、近代化概念;3、阶段特征阐释2、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4、通史下的专题分析:5、适当关注区域史教学6、新材料新知识平台7、和世界历史的联系8、周年热点问题引领教学组织教学拓展教学(从横向看表格)(从纵向看表格)狭义而言,中国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并且,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与中国走向衰败、沦为半殖民地以及各种革命运动连绵不断的过程重叠在一起的。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与革命化,实质上都是中国现代化总进程中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的特殊形式。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反侵略,求独立(政治)反专制,求民主(政治)创实业,求富强(经济)学西学,求进步(思想文化)近代化概念和多种史观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大众化等。2006──2008三年的高考:近代化问题占了总题量的27.4%,占了总赋分的18%;学案【例1】(14分,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第29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中国近代化研究的重要准则。【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做解释。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近代化概念和多种史观“这是对现代化史观运用得很明显的一道历史试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第一次明确告诉学生:可以用不同的评判标准来看待历史事件。”------广东黄牧航老师《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中史参》2008.3)阶段特征阐释划分五阶段的理由:二、要注意理清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时间概念与近代化历程的关系。一、重视这几个时间:1840、1860、1895、1919、1927内容第一阶段(1840--1860)第二阶段(1860--1895)第三阶段(1895--1919)第四阶段(1919--1927)第五阶段(1927--1949)第四阶段(1919--1949)1919年近代化的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的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三、历史的阶段特征比历史的阶段分期重要第一阶段中华文明的拐点(1840--1860)政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思想: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世界(整体史观):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社会生活上: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1840—1860年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社会在不自觉地孕育着进步因素,虽然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近代化的历程也并没有真正开始,但中华文明出现新的拐点。政治: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沉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民开始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尚初在萌芽状态。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民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阶段特征阐释社会生活上:外国生活方式开始进入中国近代化概念和多种史观学案【例3】请评价近代“通商口岸”的设置从革命史观——从现代化史观——从整体史观——从文明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第二阶段现代化的艰难起步(1860--1895)政治:甲午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经济: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著名企业;思想:“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社会生活:1865第一艘轮船、1866邮政、1877有线电报、1882电话、铁路的发展(课后题)、1873《昭文新报》、近代教育开始起步阶段特征: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国工业近代化起步,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这一阶段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社会生活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经济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三阶段现代化的全面推进阶段(1895—1919前)政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袁世凯窃取政权,北洋军阀统治,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陈独秀鲁迅蔡元培等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社会生活:中山装;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1896上海放映电影1906无线电报,维新运动时期的报纸《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的活跃,民国时期的电影阶段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近代化的主角,他们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最突出是在政治领域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制,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在甲午战后到一战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突破,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社会生活,世俗文化方面正式进入“中西合璧”阶段第四阶段现代化新方向(1919--1927)政治: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一大”、1922“二大、1925孙中山北上、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经济:思想:孙中山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山东问题、《九国公约》社会生活:1926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阶段特征阐释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中国无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近代化的主角,中国共产党成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发动国民革命,开创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近代化进入全新阶段。第五阶段现代化新道路的选择(1927--1949)政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1927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1934红军长征、1935遵义会议、1937全民族抗战1945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6全面内战爆发时间和粉碎国民党进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经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27---1949)新民主主义经济(1927--1956)思想: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世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侵华、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生活:1928近代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阶段特征阐释1927年开始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化艰难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近代化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为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阶段特征1840—1860年中国社会在不自觉地孕育着进步因素,虽然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专制势力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