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药能降血糖吗?岳仁宋主讲岳仁宋个人简介•医学博士,心理咨询师,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审评专家•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命审题专家,执业医师全国首席考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中医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电话:18980880163;QQ:1580229694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正日益增高。对此,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了糖尿病治疗的5个要点:医学营养治疗、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医学,自其诞生以来已与疾病斗争了数千年。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中药能降血糖吗?”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既会有肯定的,也会有反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这里,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释。前言中药降血糖机理关于中药的概念血糖与糖毒糖尿病的三期辨证三期尤重早期,病机尤重火热典型案例为什么?怎么降?是什么?一、关于中药的概念中药能降糖吗?”首先就不得不弄清楚什么是中药“中药能降糖吗?”首先就不得不弄清楚什么是中药。我们一般认为中药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的药物。而这些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当然也包括化学药。以黄连素为例,有人认为这就不属于中药,因为他是按照西方医学思维模式从黄连等植物药中提取的成分,用于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其实,我们换个思路想想,如果将黄连素用于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的湿热证型的话,是不是可以算作中药了呢。而且按照中医学理论,黄连素也可广泛应用于以湿热为主要病机的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等。同时需要说明一下,运用现代科技不仅仅是西方医学的专利,中医药学同样可以并且应该加以利用。二、中药降血糖机理几十年来,无数的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我们认为,中药能够降低血糖,其机理可以从现代医学研究和中医药学理论加以阐释。一方面,一种药物在成为中药之前是有其原有药物属性的,比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而对这些药物本身的功效主治,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加以研究,阐明其包括降血糖在内的各种作用机理。另一方面,源于中医本身的理论体系,如整体恒动观、辨证论治等思维模式对中药降低血糖的作用及机理加以阐释。下面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二、中药降血糖机理(一)单味中药及复方的现代研究1.降糖机制2.降糖成分3.现代研究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二)中医辨证施治探讨1.整体调节2.旁敲侧击3.苦酸制甘4.病证结合二、中药降血糖机理(一)单味中药及复方的现代研究1.降糖机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拮抗升糖激素(2)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3)抑制糖异生,促进糖的利用和糖原合成(4)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肠道对糖的吸收(5)抑制胰岛β细胞的凋亡二、中药降血糖机理2.降糖成分通过对天然药物成分的研究发现,中药多糖、皂苷、鞣质、黄酮及生物碱类等活性成分均具有显著降低血糖或明显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理作用。(1)植物多糖(2)皂苷(3)黄酮(4)生物碱类(5)其他成分二、中药降血糖机理3.现代研究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通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不少单味中草药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其中不少药物也是古今医家治疗消渴常用的药物。如人参、三七、刺五加、黄连、地黄、知母、苦瓜、番石榴、黄皮、绞股蓝、荔枝核、白芍、甘草、僵蚕、苍术、白术、黄芪、黄精、淫羊藿、女贞子、桑叶、桑根皮、地骨皮、麻黄、苍耳子、甘蔗、昆布、玉米须、葛根、黄柏、玉竹、玄参、丹参、麦冬、五味子、泽泻、茯苓、灵芝、枸杞、山药、首乌、仙鹤草、卫矛、太蒜、洋葱、长春花、甜叶菊、钻地风、黄膺酸、黄鳝鱼、亚腰葫芦、乌头、蜂乳等。二、中药降血糖机理(二)中医辨证施治探讨尽管现代研究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具有一定降低血糖的作用,但是,这些单味药就目前来说仍然无法替代口服降糖西药及胰岛素。如果按照前述现代药理研究运用中药,不仅降糖作用有限,而且还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加以运用。二、中药降血糖机理(二)中医辨证施治探讨1.整体调节中医治病,非常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血糖升高是一个表象,其背后还有个本质,“治病必求于本”,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体气血阴阳状态,使“五脏安和,元真通畅”,邪即不生,作为邪正交争的一个表象而出现的血糖升高也就自然下降,这就是所谓的“不治而治”。二、中药降血糖机理(二)中医辨证施治探讨2.旁敲侧击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疾病的表象也是复杂多变的。临床上往往存在一个病人身上患有多种疾病,存在多种证型。因此,在整体辨证之后,就涉及到具体论治的问题,孰先孰后。我们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的思路与方法。有时候主症解决起来比较棘手或者不太理想时,就需要从次要征象入手,分析机体可能隐藏的病机状态加以论治,这种从旁侧征象或叫次要征象入手的论治思路,我们估且称之为“旁敲侧击法”。二、中药降血糖机理2.旁敲侧击就糖尿病人而言,血糖若用多种西药控制不理想,或血糖波动较大,就需要仔细寻找血糖难控因素,除生活方式外,是否存在失眠、便秘、情绪波动、慢性感染、月经不调、疼痛等等病症。此时,血糖升高虽是最主要的表现和危险因素,但是同时出现的次要病症,很可能就是血糖难控的根源。若一味去降血糖,可能效果并不理想,此时,应该换一个思路,从旁侧入手,正所谓“旁敲侧击”。二、中药降血糖机理通过中医辨证治疗,使血糖难控因素得到遏制,则血糖迅速下降。比如失眠最常用黄连阿胶汤加炒枣仁、首乌藤,抑郁加生百合、合欢花,汗多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五倍子,夜间口干加生地黄、南沙参、天花粉。便秘最常用增液承气汤,其中生大黄不必后下。顽固性便秘可用大剂量决明子,起始剂量30g。老年糖尿病便秘可加肉苁蓉等。其他如情绪波动、月经不调、疼痛等皆可以按照中医辨证施治。这种旁敲侧击的方法,看似没有针对血糖,而实际上对于血糖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二、中药降血糖机理3.苦酸制甘我国古代就有“苦能制甜”之说,即应用苦味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记载。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苦味、酸味属阴,甘味属阳,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尿甜属甘味(其实所有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是甘味)。以阴治阳,乃正治也。糖是甘味,按照生活习惯或五行理论,可以直接克制甘味的是苦味,可以中和甘味的是酸味。二、中药降血糖机理3.苦酸制甘于是不少学者提出在降糖选方用药上要“苦酸制甘”,苦以三黄汤为基础,还可酌加龙胆草、苦参、山栀子等,酸药可选择乌梅、石榴皮、白芍、酸枣仁、山萸肉等。如果血糖高而体实,重用苦药,黄连可用到30g以上,但服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个月。若病人有气阴两虚之易汗、皮肤潮湿,可重用酸收之药,敛气敛阴。此外,对脆性糖尿病用胰岛素而血糖波动较大者,重在平抑肾火、肝火、心火,以交通心肾、养心安神为要,黄连阿胶汤合百合地黄汤加酸枣仁、五味子有效;对苏木杰现象,可大胆减西药降糖药的剂量,加用三黄片或金芪降糖片等。二、中药降血糖机理4.病证结合病证结合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从萌芽到成熟的不断发展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便包含了辨病论治的原则,并初具病证结合的雏形;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初步确立辨病基础上辨证论治的病证结合模式;晋唐时期在前代病证结合模式上进一步发展;宋金元及以后的明清时期,逐步形成以辨证论治为主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二、中药降血糖机理4.病证结合现代病证结合的模式,即是以辨证论治为主的辨西医之病与辨中医之证相结合的模式。采用病证结合的模式研究糖尿病,也将有利于更加精准地用药,从而更好地发挥中药降血糖的作用。运用中医理论,对糖尿病进行辨病,分析其基本病机和发展阶段等特点,结合辨证论治,笔者提出关于糖尿病的“糖毒致损”“三期辨证”等理论。三、血糖与糖毒前面主要谈了关于中药降血糖的的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依据。那么在临床中,我们究竟怎样运用中药来降血糖呢?这里又不得不谈谈中医学关于血糖的认识以及糖毒说。三、血糖与糖毒(一)血糖《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揆度以为常也。”《素问·营气篇》曰∶“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正如《内经》所言,饮食水谷从口经食管进入胃以后,经过胃气的受纳腐熟,初步消化形成食糜,再经由脾气的运化,产生水谷精微物质,统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能够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而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摄入食物后,在消化系统等的作用下转化为糖类、蛋白质、脂类,作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基于此,我们认为糖类、蛋白质、脂类当属水谷之精。因此,血糖即是水谷精微进入血液循环之后的状态。三、血糖与糖毒血糖本作为一种精微物质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但是当血糖不能够为机体所利用及转输时,其即是一种浊邪。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云:“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亦即离经之精便是浊。血糖若不能正常转输,首先郁于经隧,初不化浊,人体脏腑机能奋起,以图气化使之转运,此时即为“郁精”。当超过脏腑的代偿机能,郁精化浊,以其不当其位,“亢则害”,甚至变生气滞、水湿、痰饮、瘀血等损伤正气,此皆“浊患”之谓也。此时糖尿病的并发症便会逐渐显现。进而,一方面郁精可以继续演变成浊邪而为患,另一方面肾失闭藏,脏腑机能失调,郁精不得不漏出体外,或从汗,或从小便,或从大便等,皆是郁精外漏之象,此可称为“漏精”,如出现尿糖等。这里的“郁精”“浊患”“漏精”的三种病理改变始终贯穿着糖尿病早、中、晚三期的全过程。三、血糖与糖毒(二)糖毒说有了中医关于血糖的相关认识,我们再来谈一谈“糖毒”。现代医学关于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糖尿病具有难以治愈,病情进行性加重,药物干预难以阻断其进展,逐渐累及多脏器、多系统的特点,引起该病的发生原因已超越了一般病邪致病的范畴。因此,需寻找一个能对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做出合理解释的病因概念。而从糖尿病临床特点来看,颇合中医学“毒”之定义,故从中医学角度提出“糖毒”这一概念来认识糖尿病、指导糖尿病治疗富有重要的意义。“糖毒”是指引起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糖毒”是由禀赋不足、嗜食肥甘、情志失调、久坐少动、环境等原因导致脏腑受损、功能失调而蕴生的一种停积于三焦、脉络,具有强烈侵袭性、损伤性、难于根除的毒邪。三、血糖与糖毒(二)糖毒说《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就指出素体不足,脏腑内弱,酿生“糖毒”而成消渴;《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则指出过食肥甘导致痰湿困脾(即“津液在脾”之谓也),脾失健运,化生“糖毒”形成消渴;《灵枢·五变》曰:“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则指出大怒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蕴生“糖毒”而为消渴。三、血糖与糖毒(二)糖毒说“糖毒”一旦形成,将引起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日久则易挟热、挟痰、挟湿、挟瘀等致其亏损;二是逐步损及经络、脏腑、骨髓、四肢百骸。因此,“糖毒”具有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糖毒”贯穿糖尿病始终,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根本病因。而郁精、浊患、漏精是糖毒致病的三大基本病理改变。故“截断糖毒致损”为糖尿病治疗法则,而“理糖泄毒”是糖尿病整个治疗过程中大法。在具体应用中又有益气、养阴、摄精、开郁、清热、逐浊、祛痰、化瘀等之不同。四、糖尿病的三期辨证糖尿病,古称消渴。但由于降糖西药的出现,特别是胰岛素的出现,已经使糖
本文标题:中药能降血糖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48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