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VocationalEducation0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交、学习、工作及娱乐等方面。互联网的发展给教育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促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产生,特别是课堂的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协作能力的培养及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1“互联网+”与教育1.1“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模式,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结合,即“互联网+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传统行业的业务有机地组合地一起,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形态,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将传统行业的积极性和推广能力充分地调动起来。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多个领域中,例如常见的“互联网+餐饮”、“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影视”等,使得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更加快捷便利地为用户服务。“互联网+”这一理念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1.2“互联网+”的特征“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来的新的发展形态。“互联网+”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跨界融合。“互联网+”中的“+”就是跨跃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变革,打破原有行业的运营体系,构建新的产业化道路。(2)重塑结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企业结构。使得原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企业与用户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3)开放性。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互联网将传统行业中的一个个企业孤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传统行业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的联系更加紧密。(4)尊重人性。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进步、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等一系列不断发展的源泉就在于对人性的尊重,“互联网+”更加尊重科技、更加尊重人才、更加尊重每一个用户和潜在用户,尊重所有的人。1.3“互联网+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发展了几十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已深入到每个学生和老师的内心深处。教育也是一个产业,利用互联网促进教育的改革也是我国“互联网+”的目标。“互联网+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1)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2)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教育进行全面的融合,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育体系和理念。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在对教育进行改革时需要极其严肃和慎重。所以在对教育进行改革时,本文在此既尊重现有的教育框架,又打破常规,利用互联网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2“互联网+”的信息平台2.1“互联网+”背景下的“教”互联网与教学相结合,使得教师的“教”发生了重大变化,老师不再仅局限于课堂上填鸭式的教,而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课前准备量变大,课中管理难度变大,课后与学生交流增加三个方面。“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罗金玲(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湖南娄底417000)摘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问题,文中借助“互联网+”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文中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和特性进行了描述,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的关系;其次对“互联网+”的教与学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网络课堂教学系统平台的功能;最后给出了慕课和微课两种教学手段。关键词:互联网;课堂教学;微课;慕课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7-0110-03————————————————收稿日期:2016-05-06基金项目:2015-2016年度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XHA2015003);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专项试点项目(湘教通[2015]251号);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校专项教研课题(LZJY15BZC04)DOI:10.16667/j.issn.2095-1302.2016.07.036VocationalEducation2.1.1互联网与教学相结合,使得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更多的素材。网络教学资源的整理是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部分,为课堂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资源,资源的准备花费了老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随着学生对互联网认知的深入,老师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作和寻找教学资源的难度也随之增大。2.1.2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老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主要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授课的难度在不断降低,授课的时间也在随之减少,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不足进行辅导。由于学生的人数没有减少,而班上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使得课堂上的学生总有一部分处于闲散状态,导致课堂上的不可预测事件不断增加,易产生混乱现象,这使得老师对于互动教学的管理难度加大。2.1.3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课堂上进行讲解,课后布置作业,学生上交作业,而在“互联网+”背景下,老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通信工具及相关软件随时进行交流互动,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解决疑难问题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对老师来说,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时间明显增加,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2.2“互联网+”背景下的“学”随着教师“教”的变化,学生的“学”也随之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由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更有针对性。对于学生的评价应更加全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成绩主要停留在考试的分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上,这种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教师个人的主观性。而在“互联网+”背景下,除了考试成绩和作业外,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老师、学生个人及小组团队等综合性的全面评价,评价体系更加合理,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层面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2.3课程网络信息平台认识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教”与“学”,针对学校的老师、学生、评审专家、管理员四类人员,设计基于B/S模式的网络课堂教学系统,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其中前台主要针对学生和评审专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模块实现课程浏览、互动交流和学生评教等功能,评审专家主要对课程进行评审;后台主要有管理员和教师,管理员通过系统管理对整个系统进行维护,而老师通过课程管理实现模块管理、界面设置、课程信息发布和课程信息维护等功能。系统设计遵循标准性、易用性、可扩展性原则,其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网络课堂教学系统平台前台系统后台系统互动交流课程信息发布课程浏览课程管理学生评审专家评审表打分学生评教课程评审课程浏览课程学习管理员教师课程信息维护界面设置模块管理课程节点管理系统管理课程评审管理系统设置用户管理图1网络课堂教学系统平台功能结构图系统中信息的存储主要依赖于数据库,数据库中涉及到的数据表主要有用户信息表、角色权限表、讨论区管理表、评论表、模板信息表、内容分类表、试题信息表等。系统的核心代码如下所示:vard=document;if(d.images){if(!d.MM_p)d.MM_p=newArray();vari,j=d.MM_p.length,a=MM_preloadImages.arguments;for(i=0;ia.length;i++)if(a[i].indexOf(#)!=0){d.MM_p[j]=newImage;d.MM_p[j++].src=a[i];}}3“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形态3.1慕课慕课是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于2012年在美国提出,可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慕课将教、学、管、考合为一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条密不可分的主线,师生在慕课上是平等的,支持学生交流。慕课最大的优势是将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尽可能大的整合,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慕课的教学模型如图2所示。3.2微课微课是指针对课程中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不超过15分钟的微型视频将问题充分详细地描述和解答,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微课与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馈、微反思紧密VocationalEducation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其具有强针对性、高灵活性和丰富的资源等特性。微课的学习模型如图3所示。组织教学自主学习获取学分完成作业参加测试观看视频开设课程线上线下交流互动评定成绩课程测试制作资源组织考试布置作业参加考试评价网站学生教师注册课程阅读课程介绍浏览评价图2慕课教学模型4结语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本文最后提出了慕课和微课的学习模型,对于教学工作者,模型仅仅能够作为参考,而不能直接照搬。学校和教师要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微教案微型视频课程微反思微反馈微课件微习题图3微课学习模型[1]廖贵琼.“互联网+”与课堂教学新形态[J].科学咨询,2015(19):56-57.[2]温然,赵安城.浅析互联网+时代下O2O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J].亚太教育,2016(4):148.[3]黄红湖.互联网思维语境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3(4):47-49.[4]王鹏,许艳平.浅论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必备技能[J].职业时空,2014(6):31-33.作者简介:罗金玲(1965—),女,湖南省娄底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研究。从共建实验室开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的资深人士参与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来。将物联网项目引入到相关专业课程。通过对外校已有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充分分析和调研,确定了校企合作的几家企业,研究和开展与企业深入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真正将学生的课程设计、实践等环节落到实处。3.3打造开放平台,培养应用、创新、协作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应用技术型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围绕搭建一个物联网系统展开,事实上,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课学习后,并没有树立物联网应用系统的框架,使得其只看到树木,而未见森林。因此,打造开放式的平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具体到物联网专业的网络类课程,我们通过二次开发设计搭建的开放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也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平台。通过平台本身的建设和研究,以及在开放平台上进行的实践练习,真正做到了对物联网专业实践体系的掌控,进而培养应用、创新、协作的物联网人才。4结语本文在分析研究网络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开放平台的实践教学方案,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构建“以人才需求为核心、以就业为驱动力、快速构建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物联网教学实践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模式适合地方应用技术型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1]亓慧,穆晓芳.高校物联网专业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8):42-43.[2]秦磊华,石柯,甘早斌.基于CDIO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68-172.[3]吴贺俊,吴迪,左金芳.校企合作的物联网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学研究,2014,37(4):103-108.[4]蒋琴雅.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提高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183-184.[5]钱红燕,陈兵,燕雪峰.物联网教学实践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3):21-25.作者简介:罗高峰(1981—),男,湖南省邵阳人,讲师,硕士,CCF高级会员。主要从事物联网教学及研究工作。石子娟(1981—),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及外语教学工作。(上接第109页)
本文标题: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4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