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讲哥达纲领批判主讲人:张二芳一、历史背景(一)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德国历史(二)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个派别及其合并拉萨尔派--全德工人联合会爱森纳赫派--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德国社会民主党(三)《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出版情况马克思1875年4、5月间,写成了《哥达纲领批判》,在哥达合并大会前寄给党的领导人白拉克,请他转给其他领导人传阅。李卜克内西等人没有接受马克思的意见,只是作了个别文字的修改,就急忙于同年5月22日至27日在哥达召开的合并大会上通过了哥达纲领。马克思考虑到哥达纲领在工人中的影响有限,当时没有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直到1891年才由恩格斯在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上发表。马克思在这本书中涉及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2、生产资料公有制3、按劳分配4、无产阶级专政5、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若干设想二、主要内容全文共四章第一章针对纲领草案的五个条文,着重批判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观点,第一次阐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原理,并论述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分配原则。第一章共5条,重点是第1、第3条第1条批判《哥达纲领》泛泛地空谈所谓“劳动”和“社会”,回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第2条批判《哥达纲领》仅仅攻击了资本家阶级,而没有攻击土地所有者第3条批判《哥达纲领》大谈“分配决定论”的陈词滥调,把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作为第一个口号写在党的纲领中第4条批判《哥达纲领》把农民、小资产阶级都当作“反动的一帮”第5条批判《哥达纲领》抛弃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第二章批判《哥达纲领》所谓铁的工资规律的胡说,概括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工资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指出工人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度。第三章批判《哥达纲领》主张“依靠国家帮助”实现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路线,阐明社会主义只能“从社会的革命转变过程中”产生出来。第四章批判《哥达纲领》在国家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68页)马克思这里是批判空谈“劳动”,背弃了阶级分析,掩盖了阶级剥削的实质。脱离了作为生产资料的第一个源泉的自然界这个因素来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错误的。日常所说“劳动创造一切”是强调劳动的创造作用,假定劳动所必需的自然物质条件是已经具备的。哥达纲领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恰好适合了剥削阶级利益。因为剥削阶级为他们的利益辩护时说,他们发财致富是因为他们勤劳经营,劳动人民贫困是因为他们不好好劳动。这里马克思强调劳动的社会性。孤立的劳动是不存在的,假定有孤立的劳动,孤立的劳动虽能创造个别使用价值,但不能创造社会财富;单个人劳动不需讲话,更不要文字,就无文化可言,所以孤立的劳动不能创造文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好讲孤立的劳动,如宣扬《鲁滨逊漂流记》。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孤立的劳动就没有斗争,没有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就可以永恒了。马克思强调劳动的社会性,从这里可以深入分析在社会的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对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的分析。“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70页)“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70页)这里马克思对劳动和社会作了简明的阶级分析。意思是说: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社会的物质的与文化的财富也发展起来,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一方面是劳动者的贫困和缺乏文化;另一方面是剥削者对财富和文化的垄断。这就是到资本主义社会为止的整个私有制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规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准备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无产阶级日益成熟起来,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社会祸害是必然的。关于按劳分配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73页)首先,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的谬论,指出它完全是与马尔萨斯人口论一脉相承的胡言,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粉饰。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掩盖形式。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才是工人贫困的根源。其次,马克思明确了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阐述了按劳分配的含义。按劳分配指消费品的分配,即每一个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劳动后,他从社会领回的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与他们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是相等的。生产者从社会领回的产品数量与他们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成正比,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再次,针对哥达纲领中“公平分配”和“不折不扣分配”的观点,马克思指出社会产品不应当也不可能不折不扣分配用于个人的消费。为了实现社会再生产,在消费品分配给个人之前,必须从总产品中扣除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下的部分在进行个人分配前,还要扣除:第一,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只有在做出这些扣除后,才能按照劳动量进行分配。最后,马克思分析了按劳分配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按劳分配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否定,它第一次消除了千百年来存在的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的剥削现象,实现了劳动平等。局限性——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82页)拉萨尔主义反对暴力革命,鼓吹工人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和平鼓动,争取普选权,进入议会,然后在国家的帮助下,通过合作社走向社会主义。马克思批判到,普鲁士国家机器是由地主阶级实行统治的,依靠这样的国家机器实现社会主义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巴黎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取得胜利。马克思把无产阶级专政同过渡时期联系在一起。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马克思针对哥达纲领中“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指出物质财富的创造必须有两个因素,即自然结合劳动力。离开了生产资料,抽象谈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就是为资产阶级辩护。如果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那么他创造的财富就会被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剥削,劳动者只能充当占有生产资料者的努力。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如何分配具有决定性意义。进而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首要区别,表现在生产资料与劳动的结合方式上。个人劳动不再同劳动对象分离,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与生产资料是直接统一的,不需要通过资本家这个中介来实现。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82、175页)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第一,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是相当长的,只有经过长期的坚韧的斗争,才能克服资产阶级的习惯力量。第二,明确区分了共产主义的不同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一个过程。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在这个阶段不可能割断与资本主义的一切联系,不能不带有旧社会遗留的痕迹。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只有在第一阶段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发展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能混为一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它们之间不能机械地割裂和对立起来,两者同属于同一社会形态,只是发展成熟程度不同,有内在的共性和联系。共产主义不同阶段的划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提供了理论前提。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若干设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75页第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被消除。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生产是直接为了社会消费的生产,因而不再具有商品的形式。随着商品生产的消亡,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生产者才真正成了产品的主人。第二,商品生产消除之后,代替社会内部无政府状态的是有计划的自觉组织生产。从这时起,人们完全自觉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第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迫使个人奴隶般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生产劳动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能力(体力的和脑力的)的机会。劳动不再是被迫的,而是从一种负担变成了一种快乐,劳动由谋生的手段进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第四,随着生产力的增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共产主义就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第五,共产主义将消灭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成为多余的事情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从而国家消亡。1、马克思是怎样概括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基本特征的?2、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对后人产生了哪些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教训?3、为什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思考题
本文标题:哥达纲领批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7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