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思考及方案初探
1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思考及方案初探Thereformofcollegefinanceundergraduatecourse&caseexploration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余杨【摘要】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课程设置应当顺应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必要的优化。本文在分析我国现有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弊端的基础上,从社会对当代金融人才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如何对金融学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改革创新。Abstract:ThecurrentfinancecoursestructureinChina’suniversitiesshouldbeadjustedandoptimizedbyawidemargin,forcomplyingwiththetrendofmodernfinancetheory.Consideringsocialactualdemandstocontemporaryfinancialtalents,thepaperfocusesonthereformsandinnovationsoffinancecoursestructure,basedontheanalysisofcurrentcoursedrawbacks.[关键词]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方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过去的20年中,金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金融混业化和国际化趋势明显。不同金融机构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机构可以同时经营多种业务,类似于金融超级市场。同时,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金融监管的国际化速度加快,很多交易突破了国界的限制。(2)金融活动的不可逆的微观化倾向。随着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和民众对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金融越来越向着技术化、数量化和微观化方向发展。同时,全球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直接融资比例提高,以证券化为特征的资本市场取代传统商业银行成为现代金融运行的基础。金融领域的深刻变化要求未来的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还要懂得金融投资分析和金融企业运作,并要通晓英语、计算机、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考虑到我国的金融教育是建立在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所有这些金融业的深刻变革给金融学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金融学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本文将就金融学改革的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创新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讨。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现状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金融学课程设置现状,那就是理论严重脱离实际,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课程的空对空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空头理论讲得多,实际应用能力教得少;死记硬背、强迫灌输的东西多,启发性、培养能力的课程少。纵观国内高校金融学本科课程设置,除去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基础课以外,高校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自主设置权也被严重压缩,因为必须适应教育部对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硬性规定:专业基础课程通常有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等组成,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保险学、财政学等组成。从中不难看出,虽然经过改革,我国金融学本科设置仍表现出强烈的宏观金融学理论课程倾向,课程教育大而空,务虚却不务实,大多是通过一本讲义加一支粉笔的传统方式就能讲授的课程,与现代金融学的实用性和微观倾向相距甚远,也与社会对现代金融人才的需要相距甚远。其结果必然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无法运用,延长了金融人才的培养周期,降低了人才质量。究其原因,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不符合实际,造成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我国经济学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论哪个层次都被定位为培养相关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或许在高等教育极不发达的年代是2合理的,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今天就显得不现实,变得高调且空洞。从国民终身教育的角度看,本科教育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普通阶段。试想一下,只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怎么可能培养出合格的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呢?按照此思路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知识结构单一、能力不强,社会迫切需要的知识知之甚少。指导思想的错误最具体的后果就是当今相当一部分金融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本科生为主)就业困难,社会甚至学生自己都不再认为金融学的本科生是所谓的“高级专门人才”了,当然这也表明了社会所需的人才层次在提高。所以我认为,对于我国绝大多数设有金融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来说,实用性应成为金融学本科阶段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如果能把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学生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学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及学生的迫切需要。其二,传统观念严重阻碍金融学课程的创新。直至目前,我国国内学术界对金融(finance)的理解还主要集中在宏观领域,即以货币银行学(money&banking)和国际金融学(internationalfinance)为主线,偏重于经济学的宏观分析和金融学的理论分析。这与传统上视金融机构(银行)为金融运行中心的观点相一致,金融学的核心课程长期被定为宏观金融学课程为主,而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凤毛麟角。但如前所述,过去20年金融业的深刻变革已极大地改变了金融学的内涵和外延,美国学者Ronald在其所著的《Finance》中对finance做了一个近似经典的定义:“Financeisastudyoffinancialandcapitalmarkets.Itisconcernedwithdecisionmakingwithinthosemarkets,andhowvaluesorpricesoffinancialassetsaredetermined.Financeisalsoconcernedwithinvestmentdecisions(forexample,selectionamongalternativeprojects,selectionofsecuritiestoincludeinaportfolio),financingdecisionsofafirm(dividendpolicy,debtandequitystructures,andleasepurchasedecisions),andthedevelopmentofrisk-hedgingstrategiessoastominimisethedamagingeffectsofadversemovementsinshareprices,interestrates,exchangerates,andotheruncertaintiesindomesticand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也就是说,现代金融学集中反映在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的公司金融(corporatefinance)、以资产定价为核心的投资学(investments)和对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机构功能分析研究为主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financialmarkets&institutions)这三门课程上,其核心研究对象已从传统的宏观金融领域转向了更为现代和实用的微观金融领域,因为一般来说,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以及国内和国际经济中金融系统的运作进行研究被视为宏观层面的金融学研究,而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规划、资产管理以及融资等所进行的研究则被视为是微观金融学的研究。考虑到金融学理论微观化发展的大趋势,金融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应靠向以微观金融为主的方向。我国金融学人才需求状况和中外金融学课程对比最近几年,虽然我国在金融学高等教育上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比照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西方国家高水平金融学教育的现状,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还有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它们是否得到有效处理,关系到金融学课程改革的成败。首先,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对金融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产生了多种类和多层次的需求:既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从业人员,又需要有金融工程师、金融分析师、精算师等高技术含量的金融专才;既需要有银行、投资、理财、保险等金融各企业的企业家,又需要有能胜任金融监3管和调控职责的高级金融管理人才;既需要熟知中国国情的金融人才,又需要能精通国际业务的金融人才。显然,国内高校的现有金融学高等教育远远不能培养出这种高级复合型人才。我国金融学术界的流行观点是金融学本科生应当注重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不应追求金融领域的发展潮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宏观基础课程安排过多,微观应用型课程安排很少。很明显,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可以说,正是这种错误观点的长期流行,导致了国内高校金融业本科毕业生竞争力低下,变成了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却都不精通的所谓“复合型全才”,这也是导致金融学本科生在数量和质量之间产生尖锐结构性矛盾和“摩擦型”失业的主要原因。问题是,片面强调打牢理论基础本身恰恰无法真正打牢理论基础,它需要有大量的与实际业务联系紧密的应用型课程与之配套。通过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从内心产生掌握基础理论的动力,毕竟大学学习阶段主要是靠学生的自觉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而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指的是面对复杂业务和业务转化能够迅速适应的人才,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主要的金融业务原理必须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才能触类旁通,有的放矢。通过对比,以成熟性、丰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著称的美国高校的金融学课程设置,我国金融学课程设置的陈旧、空洞和不合理被充分暴露出来。首先,几乎所有美国高校特别是著名的八大常青藤盟校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通识教育,追求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合理性。无论学生的专业如何,在最初的两年里都必须跨学科选课选修诸如文学、人文、数学等学科,通识教育在全部学分的比例最高能达到30%,以确保首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广泛文化知识的现代人的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对比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学习,就显得非常薄弱。除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军事理论等极具中国特色经久不衰的几门课程外,选修课程数量和质量与高等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根本达不到对学生文化修养的全面塑造要求。其次,美国各高校的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普遍少而精,只有3-5门,主要围绕着公司金融、现代投资和金融资本市场三个方面展开,而专业选修课则表现出灵活多元,丰富多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选择。既可以选择理论色彩浓厚的课程;也能选择实用性强的课程。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差,造成专业核心课程和限选课程过多,似乎要做到无所不包,“大而全”严重,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如果再考虑到我国特有的英语和计算机的考级压力,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几乎被完全压抑,素质教育变成空中楼阁。同时,我国大学的选修课设置数量较少、趋于陈旧僵化,且要求很低,学生几乎无从选择。选修课设置目的甚至发生异化,主要变成帮助学生赚取学分毕业之用,而非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金融学本科课程改革设想和基本思路综上所述,现阶段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和社会经济及金融业快速发展严重脱节,迫切需要进行重大的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对金融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并借鉴先进国家课程设置,同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我对金融学本科课程改革思路和设想如下:首先,在财经类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指导思想上需要进行重大调整,放弃已被证明脱离现实状况的“培养相关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各种组织不同层次需要的实践型专门人才,并为更高阶段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新的指导思想在本专业的具体体现就是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金融通才。总的指导思想的调整是课程调整改革的基础,否则将无法保证改革进一步的推进而不发生反复。其次,在具体的课程调整上,应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保证改革后课程设置的4科学性和实用性。(1)处理好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遵照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彻底
本文标题: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思考及方案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8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