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教师版
1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突破——链接旧知,强化积累一、考情分析山东省高考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统计:年份选材/文体考点分布赋分2009年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晋文公攻原》(先秦散文)实词(期、会、犯、过)、虚词(者、而、以、且)、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10年选自《尧峰文钞•申甫传》【清】汪琬(人物传记)实词(濒、客、薄、卒)、虚词(之、于、以、其)、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11年节选自《管子•桓公问治民于管子》(先秦散文)实词(已、渝、修、济)、虚词(于、而、则、之)、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12年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人物传记)实词(躬、称、固、能)、虚词(而、为、以、乎)、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13年选自《宋濂全集•看松庵记》)【明】宋濂(写景散文)实词(茹、秀、被、狎)、虚词(因、于、而、乃)、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14年选自《逊志斋集•詹鼎传》【明】方孝孺(人物传记)实词(舍、夺、延、属)、虚词(与、以、所、其)、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15年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武王问太公曰》(先秦散文)实词(专、目、次、合)、虚词(则、为、之、乃)、断句、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16年(节选自《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先秦散文)实词(说、文、疾、宗)、虚词(其、于、以、而)、断句、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综上分析,山东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特点如下:1.命题形式题型保持稳定,题量没有变化,文段翻译采用主观题考查,翻译2-3小题,10分;其他题目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共4道题,12分,其中选择题主要考查:实词、虚词(“以、而、之、于”是重点)、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近两年筛选信息题改为客观断句题,这很明显是紧随全国卷文言文题型调整的步伐做出的改进,因此,2017年的备考,既应重视山东高考的地方性,又应关注全国卷考查的特点,并进行适当的对应训练。2.选材特点稳中求变,选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一般是人物传记和散文交替出现,人物传记选文由原来传统的史传作品向名家所写人物传记方向扩展。散文选文由诸子散文向写景、说理散文方向延伸,选文涉及不同时代,内容涵盖政治家的事迹、名人轶事、山水感悟、反思自我等。二、考点精讲(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考查在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2、命题规律文言实词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偶有考查双音节词,如全国新课标卷Ⅰ就考查了双音节词。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考纲中所举的120个实词,不是个个都考,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的。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会涉及对实词的考查。3、知识梳理2(1)多义实词解释下面一词多义。幸:①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宠幸③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希望④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幸亏、幸而谢:①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谢②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谢绝、推辞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诫,劝告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感谢⑤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⑥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⑦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陌上桑》)请问(2)古今异义词1.古今词义差异有六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②秦以虎狼之心,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全中国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④吾羞.,不忍为之下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古义:遗憾,不满今义:仇恨,怀恨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强化⑥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今义:(语言、行为)卑劣;不道德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2.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少数双音节词的词义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上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个人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动是……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近信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统过幹(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幹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上海高考题,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博涉书记B.幹善待遇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答案】C【解析】A.书记: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B.待遇: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D.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不同于今义。(3)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就是“用刀杀”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3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带领宾语“之”,名词作使动用,意思是“使……为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1.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________(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________(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________(5)而相如廷叱之________(6)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7)朝歌夜弦,为秦宫人________(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__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西(2)手(3)席、包(4)朝、夜(5)廷(6)翼(7)隶(8)东、南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作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作状语。2.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____________②二月草已芽____________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_________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⑤君子不齿_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第二个“君”“臣”②芽③第二个“师”④王⑤齿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无”“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②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_③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________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水②盟③雨④饭⑤十步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会”“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3)①沛公军霸上____________②鹪鹩巢于林____________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____________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______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军②巢③渔樵④道路⑤质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4)①驴不胜其怒,蹄之_________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__________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__________④塞者凿之,陡者级之____________⑤填然鼓之______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蹄②函③王④级⑤鼓规律和特点: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___________②道海安、如皋____________③大楚兴,陈胜王_________④范增数目项王____________⑤籍吏民,封府库______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衣、怀②道③王④目⑤籍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6)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____________②缇骑按剑而前____________③客逾庖而宴__________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______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墓②前③宴④东⑤梦4规律和特点: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1.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对点直练】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①鸡豚狗彘
本文标题: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9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