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
1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2011-2015)上海临港产业区位于上海东面角,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规划面积241平方公里,主要分为重装备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园区、奉贤区五大功能区块。产业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集航空、海运、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运输等五种交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十二五”期间,临港产业区将聚焦的“产业高端化、城市国际化、环境生态化”发展目标,建设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创业投资、舒适生活、绿色生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园区。开展上海市低碳实践区试点工作是临港产业区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产业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战略行动。为做好试点工作,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根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虹桥商务区等8个区域开展低碳发展实践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沪发改环资(2011)031号文)的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基础条件(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临港产业区于2003年筹建,至“十一五”末,产业发展框架、基础设施体系、联动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1、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完善。到2010年底,累计建成各类道路210公里,河道98公里,海堤29公里,供水、污水、雨水、电力、2燃气、信息管网各200公里,雨污水泵站27座,电站13座,水闸3座。一期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基本建成。2、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依托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初具雏形。至2010年底,临港产业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54个,吸引产业投资570亿元,达纲产值超过1200亿元。2010年临港产业区工业总产值为351亿亿元,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幅,税收收入约30亿元,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幅。目前,以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基地已经建成;现代航运物流、保税物流和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培育发展。2010年1月,产业区获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产业、航空产业)两项授牌。3、港、城、区、镇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到2010年底,有402万平方米的农民安置配套房建成分配,安置失地农民6.4万人、2.1万户,安置率达99%。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2万个,培训约1.2万人次,使离地农民实现基本就业,有效避免开发初期容易出现的各类矛盾问题。临港各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7%,农民储蓄从2003年的6.7亿上升到目前的67亿元。(二)能源消费结构与效率临港产业区的两大主要产业为装备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能源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为电能和燃油。据测算,2010年,临港地区的能3源消费总量约为100万吨标煤。十二五期间,随着临港产业区的大规模开发和人口的进一步导入,能源消耗总量仍将持续上升。临港产业区近海临港、地势开阔,太阳能、风能、浅层地热、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上海市其他地区丰富。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10年底,临港地区的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30兆瓦,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超过1.20兆瓦。能源效率在上海居先进地位,2010年万元GDP能耗为0.55吨标煤。(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构成由于临港产业区开建不久,该地区能源和碳排放的基本数据较为缺乏。据初步估算,临港产业区201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2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均碳排放量约为10吨/年。碳源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建筑、生活废弃物。主要碳汇来自于区域内滩涂湿地和绿化林地。(四)主要低碳实践与成效在近年来的实践中,临港地区坚持走以科技引领的低碳发展道路。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低碳项目研发和示范应用上的投入资金达到1.6亿元左右,内容涉及总体战略、低碳能源、碳源碳汇、污染控制、建筑节能等有关低碳发展的各个方面。1、大力推进低碳能源的利用太阳能利用方面,上海电气临港装备基地办公楼和工业厂房屋顶建设兆瓦级光伏电站,年供电近130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900吨;在临港新城宜浩佳园安装集中集热-分户贮热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820吨。风电场建设方面,在临港地区的近海海域建设了国内第一座海上风电场装机容量达100兆瓦,年发电量达到2.6亿千瓦时,同时正在建设装机容量达13.7兆瓦的“试验风场”。天然气利用方面,上海临港燃气电厂一期工程已有2台40万千瓦燃气机组建成投产,对提高本市电网可靠性和调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利用浅层地热为两个1万多平方米精密制造厂房的空调系统提供制冷制热,年节电达130万千瓦时。2、加强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一是设置入园企业的能耗门槛。严格控制高能耗的企业入住,要求入住园区的企业能耗水平一般比同类行业平均水平低15%以上。二是优化工艺,加强管理。在上海电气临港基地园区,通过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用能统一调度,有效地提升了整个园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初步估算,每年可以节电1800万千瓦时。3、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碳汇能力临港滩涂面积有8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4%,再加上内陆水域和水产养殖区,湿地总面积达108.9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6.72%。近年来,通过制定临港地区绿地建设导则,规范绿化建设,绿化覆盖率超过30%;重视湿地系统的修复,围绕滴水湖构建适合临港特殊生境条件和功能要求的多目标生态环湖绿带,在滴水湖5水质净化、增加碳汇、保持景观和生态的多重功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五)低碳发展的主要压力1、准入标准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有限由于临港产业区对企业的准入条件较高,已入驻企业的生产工艺在同行业中均处于先进水平,单位能耗水平和碳强度指标也明显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如2010年上海电气临港基地的单位GDP能耗比该集团闵行基地要低10%以上。因此,这些企业进一步节能减排的空间较小,需要通过优化管理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充分挖掘其减排潜力。2、能耗水平和碳排放等本底数据不清基础数据不全,碳排放情况不清是我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的问题。在临港新城,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和持续的开发建设,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该地区的能源消耗水平、能源结构统计、碳源碳汇现状等均无准确的数据积累。缺乏减排基准数据,所以在设定低碳发展目标时难以通过数据推证。3、开发力度加大将导致用能大幅度增加“十二五”期间,临港产业区仍然处于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阶段,三一重工等一些大型企业正陆续进入投产期,面临着工业用能的剧增。其次,随着临港新城物流园区和洋山深水港加快建设,将极大地增加进出临港新城的集装箱车辆,临港地区的客货车流量也会随着产6业与人口的导入持续上升,这必将大大增加临港地区的交通用能和尾气排放。同时,随着城市大量建筑的建成投用,相应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呈快速增长态势。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临港地区区规划面积中近50%是近30~40年围垦成陆,其中30%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围垦成陆的。该区域原本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生物多样性较高。随着临港地区的快速推进,原有各种生态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临港地区是上海市滨江沿海城镇发展轴的拐点和重心,是上海陆海生态系统过渡带和生态门户,如何在新城的快速发展中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上海临港产业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按照建设新型工业生态园区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低碳技术示范应用,提高能源效率和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创新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机制体制,探索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逐步建立“产业高端自主、生活宜居便捷、环境低碳生态、体制清晰高效”的临港低碳实践模式,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低碳发展提供借鉴。(二)基本原则71、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整合资源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更要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自觉参与低碳实践。2、坚持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先导作用和科技工程的示范效应,为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重视管理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探索促进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为临港低碳实践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3、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把减排目标纳入临港地区发展计划,立足临港实际,科学布局,选择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开展示范,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力争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0%。初步建成临港区域能源数据监测管理系统,探索建立低碳认证制度和低碳金融体系,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具有低碳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完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低碳城市功能配套,基本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低碳生态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三、主要任务和重点行动(一)强化政策引导,探索低碳认证制度1、建设能源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在对临港产业区碳源和碳汇8现状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编制碳排放清单。建设临港产业区区域能源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掌握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和能耗水平。2、制定低碳发展标准。编制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引导和调控低碳发展进程。定期修改完善临港地区产业准入用能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严禁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落户。探索产业区低碳认证模式,规范企业碳排放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3、编制低碳建设导则。倡导绿色施工,推广节能、节地、节水等低碳施工技术,采用绿色工艺和节能材料,编制集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低碳性为一体的重型工业厂房建设导则。(二)加快低碳转型,推动高端产业发展促进高端制造业、生产型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适度发展生态农业。到2015年,力争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占产业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重达到30%。4、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临港装备产业区形成的先发优势,加快形成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推进第三代核电技术、海上风电关键技术、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技术的研发和LED芯片生产线;把握国家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契机,重点发展输变电环节中的柔性交流输电系统、超高压特高压设备、特高压控制保护设备、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电表等关键组件设备,力争建成全国规模最大、业务最集中、技术最先进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与研发基地。95、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争取符合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推进的9大产业落户临港。结合临港区位特点和基础设施、环保承载力和主产业区、综合区的特点,重点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航空工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建设若干个特色“节能环保示范园”、“新兴信息产业园”等园区。6、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为主体的生产型服务业。加快建成港口物流、产业物流、特种物流协调发展的综合物流枢纽,推动物流产业向集约化、高端化、增值型发展,推进物流产业向供应链管理、保税交割仓储、分拨集拼中心、融资租赁、离岸金融等功能拓展,拓展物流产业的增值服务功能,着力提升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综合效益。积极推动临港产业区总承包、总集成和贸易展示、服务外包、科技研发、中介咨询、增值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推进马士基、中远、中海、和卡特比勒物流项目;丰富以日陆危险品仓库项目和普菲斯亿达冷库项目为基础的危险品物流和冷链物流产业;完善物流产业配套设施,重点建设东港区2万吨级口岸公共码头和内河港池项目。通过发展智能仓储、自动装卸、低碳运输、绿色包装等多项技术和手段,建立无缝低碳物流系统和低碳物流园区。7、积极打造低碳示范工业园区。鼓励各产业园区和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低碳发展方案,积极实施生产工艺的升级改造和生产流程的优化管理,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争取桑德环保集团等龙头项目落户,率先实现临港产业区工业废10弃物的集中处理;推进卡特彼勒、三一重工等重点企业拓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发展。创建1-
本文标题:临港产业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