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章绪论(4课时)课题与课时: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理论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发展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以提高学生对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并激起其探索欲望。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重点有:人文地理的学科体系、特性、发展及其研究方向;难点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知识要点:(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2)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3)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结构主义;(5)计量地理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课的类型:理论综合课教学内容与过程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代表作《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宇宙》,主要成就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强调事物的整体研究。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讲述:人和自然关系的空间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自古至今国内外地理学的核心,研究这一空间系统的科学便是人文地理学。世界人文地理学大致形成于19世纪末叶,它自诞生以来,在法、德、英、美等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并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日本,人文地理学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主要课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文地理学跨入了现代科学的行列,它与新兴的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区域科学及行为科学相结合,活跃于资源、环境、人口、城市、粮食、能源等各个领域。遥感系统工程及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更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2我国的人文地理学是随着20世纪20年代高等地理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时从国外学成回国的人文地理学家除从事教育工作外,还翻译了一些人文地理名著,介绍其理论和思想。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胡焕庸便教授过人文地理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洪绂教授也讲授过人文地理学。当时所使用过的教材有维达尔的“人文地理学原理”、白吕纳的“人文地理学”、森普尔的“地理环境之影响”等。较为深入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始于抗战时期,当时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在四川的一些地方进行科学考察,特别是聚落的特点及其表现的人地关系研究成果尤为突出。据鞠继武所著《中国地理学发展史》提供的统计资料。1911—1948年共出版发行人文地理研究专著和论文约330多篇(种);同时的自然地理方面论著为130余篇(种)二者之比为2.5:表明旧中国基本上是人文地理学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受前苏联地理学的影响,不分精华和糟粕,采取否定一切的非科学态度,对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质、体系、内容、方法进行了彻底、全面否定,从而否定了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价值,其直接后果是经济地理学完全取代了人文地理学,使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人才队伍的培养蒙受了极大损失。20世纪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我们的党重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人们解放思想,开始重新认识到人文地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形势下,以李旭旦、吴传钧为代表的老一辈地理学家的极力倡导下,中国的人文地理学才走向了复兴之路,甚至在国家制定的“六五”计划中也把人文地理学确定为需要重点加强的学科之一。中央有关领导在不同场合亦呼吁各级层干部学习人文地理学知识,提高科学决策判断力,进一步拓展人文学的服务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信息化和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加快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扩大了其服务领域,在理论上缩小了中国人文地理学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二、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1、地理学及其发展阶段: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萌芽——19世纪上半叶,描述为主;近代地理学:从设置地理系或地理讲座——二战结束,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现代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领域更加深化。地理科学体系的“二分法”与“三分法”:(1)二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2)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3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经济地理学—以有关经济理论为基础来阐述人类经济活动各现象的空间结构的科学。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文地理学采用三分法,我国因经济地理学的特殊发展历程和地位而多同意三分法。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有广义人文地理学和狭义人文地理学之分,即所谓上述的“三分法”和两分法“。广义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狭义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或称非经济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的体系已不断完整,新兴分支不断涌现。(1)理论人文地理学(通论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事象(经济事物、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的空间态势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现象及其时间演变规律的科学聚落地理学——以聚落(居民点)为对象的一门人文地理学科。它主要研究聚落、发展、分布的规律性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国家与地区等各种类型的领土内与领土间的政治活动现象的地理分布或空间布局的一们科学军事地理学——是根据军事和政治的需要,从战争和国防的全局出发以结合研究国家或战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与战争活动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国防战备和组织实施军事活动影响的一种科学。文化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系统中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特征、形成、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科学。旅游地理学——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科学社会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空间、组织规律的一门学科。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科学。社区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对社区形成、形成、发展、分布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系统影响的规律学科。行为地理学——把心理—行为因素应用于人地关系中来研究人与环境平衡与反馈的空间具体原理的科学。(2)应用人文地理学4灾害监测灾害防止评价资源开发、评价和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乡村规划管理社区管理、行政区管理旅游开发管理(3)区域人文地理学世界人文地理学大洲人文地理学国家人文地理学省区人文地理学县城人文地理学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的特定内核:一是注重区域和空间这一研究主线,二是人地关系的传统2.对研究对象的理解:(1)〈大英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2)李旭旦: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与变化。(3)吴传钧: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它的特点、结构和发展趋向。(4)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区域系统,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达国家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5)《辞海》(1979年版):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文现象和地理学的关系。(6)郭来喜: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地域结构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郭来喜取众人之长,并加以补充,其最大特点,一是注意了鸲鹆和空间这一研究主线,并提出了地狱系统;二是强调了人地关系传统。3、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含义的引伸(1)人地关系内涵不断丰富,如人类社会与客观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与颗粒环境的关系,个别国家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2)人地关系理论具有发展性。因果关系论、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可能论(或然论)文化景观、人类适应论、人地5协调论等各种流派。尤其是人地协调,包括动态协调、综合协调、战略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主导协调等。四、学科特性:1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比较强的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表现在其历史性上。人文地理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服务。2、区域性: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3、综合性:横断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从总体特征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的出正确的结论。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其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另外,还有人地关系性—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其研究目的就是谋求地和人两个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护相对平衡,保持地理环境的可忍度,使人和地能长期共存。五、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内容及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1、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性概论。首先,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性、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变化趋向、研究的方法论等学科一般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在突出人地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对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等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并重6点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规律。其三,对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乡村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进行简要介绍和一般理论的阐述。(2)对现实性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论探讨。人文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有面向社会经济问题的实用性,为服务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重大国策问题,课程特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等进行深入探讨。(3)野外实践教学和社会调查。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力,以及吃苦耐劳和社会人际协调的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有两周的时间进行区域地理野外实习和社会调查,主要在教师带领下以实习队的形式,运用地理学理论进行实践体验。而人文地理学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更接近生活。因此,必须积极参与指导。2、“人文地理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学地理科学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人文地理学仅指通论人文地理学,广义人文地理学除通论人文地理学外,还包括独立成科的一些人文地理分支,前者是专业基础必修主干课程;独立成科的人文地理学分支则属专业课程,但有必修、选修和讲座之分。按照省级重点建设课程的要求,重点课程应该是在人才培养中起骨干作用,且覆盖面广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程。故此,本课程开设的范围应该是通论人文地理学。但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我系专业教师的人才特长和优势。当在通论人文基础上,向经济地理学、人居环境学、城市地理学、中国旅游地理、湖南乡土地理等方向拓宽延伸,并加强人文地理学的实践课程教学,以树立
本文标题:人文地理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1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