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8月目录第一部分: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组简介第二部分:课程建设主要成绩第三部分:自我评估第四部分:自报特色第五部分:课程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自评结果附录1.课程组情况(1)市级优秀课程荣誉证书(2)市重点发展学科证书(3)教学面对专业和学生层次统计表(4)系统开出两门课以上教师比率表(5)教学论文统计表(6)科研论文统计表(7)科研课题统计表(8)获奖统计(9)研究生培养统计表2.专家组检查情况(1)抽测学生试卷及分析(2)与教师座谈纪要(3)与学生座谈纪要(4)专家组评审意见第一部分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组简介1.概况本课程组面对本科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是医学微生物学,同时还有相关课程,包括:分子微生物学讲座(选修)、临床微生物学讲座(选修)和医学导论(选修)。本课程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88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是国内能培养病原生物学博士研究生的少数单位之一。1992年被市高教局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1995年荣获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课程称号。同时1993年微生物学科(含微生物和免疫)被市高教局评选为天津市首批重点发展学科之一,经4年建设于1998年验收合格。此外,本课程还是国家教委、卫生部和天津市教委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所以基础扎实,实力雄厚,水平较高,具有特色,在天津市及全国同类高等院校中均处于先进行列。2.课程组成员2.1教师:本课程组教师共13名,具体情况见附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组教师情况)年龄结构:50岁以上者:5名36岁以上者:4名35岁以下者:4名总体以中青年为主学缘结构:13名教师来自于六所国内知名院校,2003年引进马来西亚王子大学博士生1名。学历结构:全部大本以上,具有博士学位3名,硕士学位4名,在读硕士1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4名,具有硕士学位及硕士在读者3名,占75%。职称结构:教授5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助教1名,新引进人才待定职称者2名,高级职称占61.5%。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7名(其中含博士生导师2名)。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组教师情况姓名出生年月职称学历、学位兼任导师毕业学校来室时间李晓眠1936.6教授大本博导、硕导南京林学院1972陈锦英1946.4教授博士博导、硕导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88訾自强*1945.11教授大本硕导天津医科大学1970李冬田1944.7教授大本硕导天津医科大学1970李秋香1946.8教授大本硕导北京大学医学部1976钟启平1955.10副教授硕士硕导南大(本科)医大(硕士)1986苏琦华1958.12副教授硕士硕导天津医科大学1983李梅1964副教授博士南大(本科)医大(硕、博士)2001朱泽1967待定博士马来西亚王子大学2003尹冰楠1974.1讲师硕士在读天津医科大学1997李晓霞1974.3讲师硕士天津医科大学2000李光明1978助教大本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2000石立莹1975待定硕士天津医科大学2003*课程组负责人2.2教学辅助人员:本组教辅人员4名,具体情况见附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组教学辅助人员情况姓名出生年月学历专业职称来室时间王立军1955.3中专微生物学实验师1972年何建民1969.6大本生物学实验师1990年佟惠春1970.4大本生物学实验师1990年徐建设1964.10中专临床医学助理实验师1989年第二部分课程建设主要成绩1.继承光荣传统,加强队伍建设本课程组前负责人是已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任中原教授。任教授在教育战线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尽管身患绝症,仍然不知疲倦日夜辛劳,为课程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乃至生命。他在医学领域颇有建树,同时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任中原教授是本课程组全体人员心中的楷模,他的精神和作风不但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而且已经继承和发扬。如今的课程组已经成为是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朝气蓬勃的集体。具体表现在:1.1课程组教师积极向上,进取心强1.1.1师德风范优:本课程组在老主任任中原教授的亲自培养下已形成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工作认真、治学严谨、注重教书育人,教学效果好。近三年获荣誉称号者为:①校优秀教师3名。②院优秀教师3名。③校优秀共产党员2名。④市总工会“十五”立功奖章获得者1名。⑤2002年市“三八”红旗手1名。⑥获校伯乐奖1名。共11人次。教学过程中师生感情非常浓厚,历届学生都会和教师互相交换心得,意见和建议。例如本学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谈到:“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是我们的老师,咱们微生物课的老师都是极其认真负责的,无论是从理论水平还是从教学态度来看,都是一流的,德学兼备。在教学中老师还教我们学习之道,做人之理,让我们终生受益。”在每届学生教学意见征求中,对教师的赞扬率达95%以上。1.1.2教学效果好:课程组13名教师,近3年在岗、任课教师11名,各级课堂教学评优及教学获奖者9名(12人次),占课程组教师81.8%。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微生物课的老师做的教学课件十分生动有趣,提高了课堂吸收率,他们讲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还给我们讲授课堂以外的知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奥妙无穷,丰富多彩的世界,激发着我们大脑中一个又一个的问号,也使我们深刻理解医学微生物的学习对临床工作意义之大。尤其是定期小测验,督促我们学习。……”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分均超过90分,大于校总平均分。1.1.3教改意识强:课程组成员深刻理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结合时代发展,注意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而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为此,大家以课程组教改目标为中心,各自申请教学研究课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1999年以来在岗、任课教师和教辅人员100%参加本课程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撰写和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者占课程组成员63.6%。1.1.4教学科研并进:本组成员在努力教好书的同时竭尽全力在科研领域作贡献。1999年以来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2项,高级职称教师主持科研课题17项,占课程组全部课题77.3%,教学辅助人员主持课题5项占22.7%。撰写发表科研论文34篇,占课程组成员94.1%。95年以来获奖8项,本课程组成员占88.2%。所以教学是生命,科研是灵魂的观念已深深融入本课程组全体人员的心中,大家的共同目标是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保持我们的课程永远优秀。每一位成员都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1.2高级职称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程组的8名高级职称教师多年来始终坚持一线教学,参加教学全过程,并坚持做到:1.2.1讲授重点、难点,坚持上实验课,深入学生。1.2.2对青年教师坚持传、帮、带。例如:每位新教师(含在读研究生)都指定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全面指导。1.2.3集体备课中积极发表自己了解到的应介绍给学生的新知识,对全体教学人员都有启发。1.2.4教授、副教授一般上前一轮小班实验课,给后一轮上课的年轻教师学习的机会。1.2.5两名博导在指导多名研究生,承担多项课题的同时,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包括实验课教学及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起到表帅作用。2.更新思想观念,深入教学改革全课程组人员深刻意识到教学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深入教学改革,才能使我们的课程得到发展,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2.1拓宽教学范围,基础伸向临床本课程组面对本科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是医学微生物学,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即病原微生物。近年由于生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医学微生物学也快速发展,近30年中新现和再现病原微生物发现了30多种。所以5年一再版的教材从时间和容量上均难以及时反映。尽管教师上课随时增加教材外的新内容,但因学时有限,不能系统讲授,而且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对某些学生负担过重。为此,我们增开分子微生物学进展和临床微生物学进展选修课,以讲座形式进行,每讲独立成章,讲授内容是临床课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和医学微生物学学科前沿,是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基础上延伸向临床教学与工作有关的新发展与新动向。开课时间医学微生物学在大学2年级,分子微生物学进展在3年级,临床微生物学进展在4年级。此时学生已进入临床课学习和见习,有了较丰富的临床课程知识,再学习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会使临床课程更鲜活生动,基础和临床融为一体,而且在大学期间,对人群间发生的病原学知识不会漏掉。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医学微生物学,以满足医学生对基础课的需求。从而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育思想。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高要求,即每个学年都要在医学微生物学前沿领域总结出新的发展动向,讲给学生。目前我们仅在8位高级职称教师中进行,每学年每人在两个进展中各讲授2个学时,8位教师共计32个学时,16个专题,每年尽量讲新题。对教师是在压力下不断提高的机会,教师间互相听课,共同交流也促使课程组知识水平和范围不断提高。开展到目前为止两届学生分子微生物学进展和一届临床微生物学进展讲座,选修学生共达1200多人,考核结果,及格率达95%以上,问卷调查结果满意率达80%以上,认为对基础知识加深印象者达90%以上,对临床课程学习有帮助者达80%以上。这两门选修课已从99级学生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在2003级学生入校后我们课程组将对他们开展医学导论课程的讲授,医学导论中三分之二是医学史,是传染病的流行史,也是病原微生物的流行史,接受这门课程的讲授即是要求我们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组的教师,从病原微生物的历史讲到该课程的前沿,学生从1年级到4年级,每年都有机会听到本课程组的课程,对病原学得到系统,全面的学习,而且结合其它课程的学习,不断深入理解,伴随对疾病知识的学习,反复地学习病原微生物,会使学生对疾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更扎实地掌握为人类解除病痛的本领。2.2深入教学改革,提高素质教育课程组全体同志几年来逐渐加深对教学改革的认识,认识到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必须要做,几年来工作如下:2.2.1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总体思路: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与体系,重单科系统性教学,轻多学科综合性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改革传统观念,合理使用师资,本课程和寄生虫学、免疫学三门课程共同申请并在研的一项杨秀珍教授主持市教委课题:《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研究思路是在三门课程(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中进行综合课程体系的改革,使三门实验课自然衔接形成一个教学整体,必然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更好地开发基础医学实验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潜能。同时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体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体系。通过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措施等一系列改革,促使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预计课题进行中和完成后会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产生深刻的改革。目前三个课程组分别进行本课程实验课内容和安排上的改革。并计划下个学期开始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部分实验的结合,联合开出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病原学诊断的设计性实验。为最终三门课程实验教学形成整体,本课程进行一系列准备:(1)理论授课与实验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从属理论教学,实验课仅起验证作用的教学模式。把与实验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论课放到小班,教师与学生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完成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理论、实验形成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位教师同时上一节课,彼此征求意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教学形式经常有新意,生动活泼。这样做的结果:a.节约了课时;b.可使实验内容得到系统安排;c.有了组合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时间上的条件;d.使细菌各论课程内容充实、可见。例如:理论课讲到“细菌很小,肉眼不可见,但由一个细菌繁殖形成的集团称之菌落,可用肉眼观察,且可用于细菌鉴别。”这段话讲起来很抽象,此时我们发给同学平板培基和菌种,通过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分离接种和一定时间的培养,在培基上长出单个菌落,再取菌落涂片、
本文标题: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3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