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挑战和政策
-1-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挑战和政策曾满超杨崇龙邱林Ⅰ云南及其少数民族人口概况(Ⅰ.1)云南省简要概况云南是一个边疆、山区、少数民族三位一体的省份,西部、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陆地边境线长4060公里。全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主要表现在:社会发育程度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程度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自然半自然经济比重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贫困人口比重高。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云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总体上看,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仍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见表1)全省现辖16个地(州、市)、129个县(市、区),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有25个边疆县。人口超过5000人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傣、哈尼、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怒、德昂、基诺、普米、独龙15个民族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还有16个跨境而居的民族1。-2-表1:云南省经济社会及人口主要指标指标云南省全国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6448472200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元)16972662工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20.4252.2少数民族民族人口比例(%)*33.48.41农村人口比例(%)*80.1359.472004年每万人口中幼儿园在园幼儿数172.2161.72004年每万人口中小学阶段在校学生数1007.1872.52004年每万人口中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数446.8505.82004年每万人口中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数165.4279.22004年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数79.9142.0数据来源:《2005云南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2005)云南民族出版社《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2005)云南省统计局《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工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少数民族民族人口比例、农村人口比例这三个指标,云南省使用的是2004年数据,全国使用的是2003年数据。云南还是一个使用多种语言、多种文字的省份。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云南省除汉族外,有25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民族种类居全国之冠,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缩影。少数民族人口1400万,占云南省总人口的34%。居住面积占云南省总面积的70%。全省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水族己使用-3-汉语,其余22个少数民族共使用28种语言(不包括未定族的语言),其中怒族3种:怒苏语、阿依语、柔诺语;颇族2种:景颇语、载瓦语;瑶族2种:勉语、布努语。这些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汉藏语系包括藏缅语族的17种民族语言,壮侗语族的4种民族语言,苗瑶语族的3种民族语言。需要说明一点,云南蒙古族使用的语言已经不是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而是近似于彝语的一种语言,现称为卡卓语。表2: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民族人口情况民族人口数百分比汉2820.6万人66.59%彝470565810.97%白15056443.51%苗10435352.43%纳西2954640.69%傣11421392.66%蒙古281100.07%回6432381.50%藏1284320.30%傈僳6097681.42%布依546950.13%瑶1906100.45%-4-满121870.03%哈尼14249903.32%佤3830230.89%拉祜4476311.04%景颇1302120.30%布朗903880.21%阿昌335190.08%普米329230.07%怒277380.07%德昂178040.04%独龙58840.01%基诺206850.05%水125330.03%总计4287.9万人100%数据来源: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公报云南具有以多气候带为主要特征的气候资源、以多物种为主要特征的自然资源以及毗邻东南亚、南亚诸国的良好区位三大优势。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云南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也必须看到,云南还存在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等劣势。2000年5月,结合云南省实际,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5-间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即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围绕三大目标,省委、省政府又提出着力培育和发展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产业、矿产业和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2。云南省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为云南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教育发展则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Ⅰ.2)云南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性经过50多年的努力,云南民族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基本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体系。通过发展教育,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回顾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艰难、曲折和几起几落的阶段3。民族教育的发展能促进国家以及个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科学各方面的发展4。在经济方面,教育可以培养人才,增加学生的人力资本,使他们有一技之长,从而促进就业及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学校是教师、学生集中的地方,文化较发达,信息较灵通,易于促进交流。且教育更可示范、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改造小生产观念,发展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政治方面,教育对学生及社区人群灌输政治制度及思想意识,宣传爱国主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及统一,并通过正确地处理宗教同教育的关系,调动宗教界人士对教育及国家发展的积极支持。教育也是培养各类人才和领导干部的摇篮。在文化方面,教育是传递及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扫除文盲,促进社会文明和现代化、改变重男轻女等落后习俗的重要工作,更可宣传卫生、禁毒和计划生育知识,提-6-高人口素质,保护身体健康。在发展科学方面,教育能传播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并可开展环境保护和开发民族地区资源等各类科学研究等。由于上述各项重要功能,我们对民族教育的了解、研究及对其政策的探讨是非常必要的。Ⅱ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管理机构(Ⅱ.1)1949年以来云南省发展民族教育的主要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初具规模,取得了显著成就,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的社会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等多种社会形态,文化教育落后,贫穷愚昧共存。很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还处于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的状态,基本上没有学校教育。1949年,全省共有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1653人;中等技术学校6所,在校学生1623人;中等师范学校11所,在校学生2680人;普通中学134所,在校学生22300人;小学5320所,在校学生16.8万人。全省人口中85%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左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和占当时全省总人口1595万人的1.3%,许多民族没有本民族大学生、中学生,甚至没有小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对旧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造,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到2004年,全省在校生与1949年相比,普通高等学校增长了16.34倍,中等技术学校增长了14.17倍,中等师范学校增长了1.27倍,普通中学增长了-7-17.01倍,小学增长了3.71倍;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15%;全省人口中文盲率已降低到6%以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和达817.47万人,占全省4415.2万人口的18.51%。全省教育事业费已由1950年的160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11.7亿元。但自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由于“左”、“右”路线之争,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很大动荡,发展路途曲折。教育成了不同路线争夺的领域,“红”与“专”相对的教育方针来回出现,教育发展经历了几个大起大落的阶段5。55年来,云南省民族教育有较大发展(见表3)。从197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发展民族教育。例如,由省直接拨出专款,1980年建立了40所住宿包干的寄宿制民族学校中小学;1983年安排、1996年又增拨专项补助款,建立了3000所半寄宿制高小,吸收了30万名高小学生;区别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不同情况,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尽可能多地录取少数民族学生,为各民族培养了专门人才及干部。现在各民族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在省的带动下,部分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举办了民族班,各地、州、市、县也举办了一大批寄宿制、半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民族职业中学和民族班。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教师。一个适合云南民族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表3:1949-2004云南教育主要指标对比指标19492004增长幅度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7.8096.1588.35-8-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78.83高中阶段入学人口入学率(%)44.47初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93.29幼儿入园在园幼儿数4887536911549.98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185904636166234.22倍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4400527571119.9倍数据来源:《云南教育50年》200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05云南省教育事业统计快报这段时期,正如全国教育一样,包括民族教育的整个云南教育事业是在一个动荡的大环境中发展的,具体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6:第一阶段: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1950-1956年)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全国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各级开展了教育改革,并积极开展工农业余教育。1953年后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教育纳入国家轨道。根据发展数量,提高质量,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原则,统筹安排了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学校除原有的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外,1954年增设了昆明医学院。中等技术学校,1952年有7所,至1956年发展调整为17所,普通中学达到157所,其中,完全中学42所。1953年在全省范围进行了整顿小学工作,至1956年小学已发展到13866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47%。各级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与1949年相比,高等学校6210人,增长2.8倍;中等技术学校11952人,增长6.4倍;中等师范学校8402人,增长2.1倍;小学153.53万人,增长8.1倍。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和占全省人口的8.9%,-9-比1949年增长了7.6个百分点。7年中为国家培养了大学毕业生3892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4265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4904人,高中毕业生7461人,初中毕业生4.2万人,高小毕业生19.3万人,扫除文盲约20万人。全省教育经费由1950年的160万元增加到3750万元,增长22倍。民族教育成为解放初期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打开工作局面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在内地和边疆分别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的运动,恢复和发展民族教育。从内地派遣了大批干部和教师到边疆民族地区,创办了一批食宿、学习用品包干的省立民族中小学,对在一般学校就读的民族学生,也优先给予人民助学金照顾。同时,在一部分小学推行民族语文教学,编印了傣、景颇、拉祜、哈尼等民族文字的教材。这些照顾民族特点的做法,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到1956年,全省民族小学发展到3778所,在校学生31万人;民族中学8所,在校学生0.9万人。第二阶段: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10年(1957-1966年)1956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开展转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云南省教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57年、1958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本文标题: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挑战和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