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部编人教版《老山界》教学设计
SHZXZX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1页(共8页)6.老山界设计教师: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4.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难点: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活动交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文朗读视频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预习导学]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陆定一陆定一(1906.6—1996.5),男,1906年6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著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老山界》等等。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人物传记瑶山,又名越城岭,土名老山界,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境内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千米。为花岗岩断块山。南面主峰猫儿山,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SHZXZX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页(共8页)米,北面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米。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路很陡,绝壁上开辟的栈道、石梯宽不过盈尺。3、时代背景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堑,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是损伤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本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大山——老山界的情景。4、读准字音惊惶(huáng)呜咽(yè)咀嚼(jǔjué)矗(chù)立蜷(quán)缩点缀(zhuì)落(là)下澎湃(péngpài)打颤(zhàn)酣(hān)然入睡5、自读课文[课堂学习]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一、导入新课:1、学生背诵《七律长征》。2、口述: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二、预习展示:SHZXZX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3页(共8页)陆定一、老山界、时代背景和字词相关内容。(见课件)三、朗读课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朗读指导(1)重读字词示例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不要掉队呀!”(2)感情把握“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这两句要读出乐观的感情,语调要上扬。四、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1.《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按照时间点,找出红军队伍所处的地点和正在做的事情。(1)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2)地点转移:瑶民家——山脚下——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3)讨论、交流(出示课件)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下午山沟红军沿山沟前进傍晚瑶民家宣传部同志攀谈、吃粥、贴标语天黑山脚红军爬山夜里山腰红军露宿半夜山腰红军冻醒观景次日黎明以后山路上红军爬山、写标语帮助伤员下午山顶、下山路上红军看景致、煮粥五、理清结构1、记叙一件事情时,文章结构一般是如何安排的?SHZXZX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4页(共8页)明确: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果2、本文是这样安排的吗?明确:①交代起因——决定翻越老山界(1段)②记叙经过——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2段)③说明结果——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3段)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理解文章的内容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一、内容理解小组合作研讨,发表看法:1、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明确: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3、找出登山过程中的景物描写,说说这几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1)夜晚翻山:“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2)半夜露宿山中:从“半夜李,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3)下山: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4、(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明确:突出老山界山高路陡的特点,暗示翻山的艰难,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5、半夜醒来观赏夜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SHZXZX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5页(共8页)么作用?明确:比喻、排比;以声写静。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突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6、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明朗、清新。明确: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二、质疑探究思考与讨论: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两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部队,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了起来。(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明确: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明确:“笨重”在这里指红军长征初期携带的装备太多,行军不便。4、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三、课堂小结(一)中心归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SHZXZX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6页(共8页)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艺术特色1、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2、描写生动,语言朴实优美、凝练而细腻。四、学以致用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SHZXZX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7页(共8页)SHZXZX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8页(共8页)
本文标题:部编人教版《老山界》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79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