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作者:李曼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李洪波新古典增长理论下的吉林省经济增长与要素贡献计量分析2009增长与波动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增长理论成了宏观经济学中新的主题:一方面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试图把增长研究与周期研究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内生增长理论理论的兴起,以增长为主线,把增长与波动的互动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研究。本文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使用SUR估计、VAR模型和谱分析等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吉林省及九个地区经济增长类型和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对吉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寻求经济增长得以实现的依靠因素;判断经济增长的结构类型,判断各个时期不同区域的增长类型;通过经济增长因素变化与经济波动关系的研究,认识地区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程度;最后提出促进吉林省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吉林省资本要素、劳动要素投入量及增长率进行计算,使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及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对数据是否符合经济学模型假设条件进行检验。第二,基于C—D生产函数经济增长模型,运用SUR模型估计了各地区的要素产出弹性,从而测算出了各要素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及贡献份额;依据经济增长方式及TFP增长方式的判断标准,对吉林省及各地区个时期的经济增长方式及TFP增长方式进行了判断,发现吉林省各市区都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且随时间增长越来越向粗放型增长变化。第三,利用谱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及各地区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劳动增长率及TFP增长率进行分析,发现吉林省经济运行长波与短期波动都较明显;在VAR模型框架下利用方差分解分析从定量角度认识了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劳动增长率及TFP增长率之间的作用关系。第四,综合全文分析结果提出针对不同要素及针对各地区的为促进吉林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2.期刊论文李红锦.LiHongjin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生产力研究2007,(7)传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融合的理论,文章在阐述传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最后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评析,以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3.学位论文杨慧珠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研究2008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古典增长理论兴起以来,国家或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就成为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话题之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在一个封闭经济中,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出呈现递减趋势,经济的发展最终将趋于稳定状态(Solow,1956)。在这个稳定状态中,人均产出保持不变,经济的增长率为零,而稳定状态将因各个经济的具体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经济增长趋向稳定状态的过程中,落后经济由于具有较高的资本边际产出从而增长速度将比发达经济的增长速度快,因而,落后经济将赶上发达经济,直到最后达到各自的稳定状态。经济增长理论把这种现象称为经济增长的趋同性。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实现了整体上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1978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49.24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430元人民币;到2005年其GDP为18,305.66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24,560元人民币,分别增长73.45倍和57.11倍;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25%,人均GDP年均递增16.16%。但是,伴随着经济迅速增长是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的日益扩大。1978年,苏南、苏中、苏北三类地区人均GDP之比为2.8:1.6:1,2005年三类地区人均GDP的比值扩大为4.53:2.72:1。可见,三类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如何解释经济随时间的增长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趋同的理论不仅仅用来讨论经济发展是否有趋同的趋势,更重要的是被用来分析造成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关于经济增长中经济趋同的相关理论文献,对经济趋同的理论支撑及经济趋同的一般分析方法进行了整理归纳。其次本文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时间特征分析和空间特征分析,然后以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新古典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经济趋同的检验方程,对江苏省长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本文采用分布动态方法(MEDD)研究了江苏省13个市域和52个县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布的动态演进,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结果,提出了推动江苏省经济趋同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包括:①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并不存在绝对β趋同现象,即并不存在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赶超。相反,还存在着地区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②存在条件β趋同,其中变量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及开放度对经济趋同存在重要影响,在不同的时段内各变量对经济趋同的影响不同。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外资依存度(FDI)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③存在苏南、苏中、苏北三个趋同俱乐部。俱乐部趋同现象的存在有着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它表明在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域内部存在绝对趋同的现象,即在三大区域内部,越穷的区域经济增长相对越快,而相对较为富裕的区域经济增长相对较慢。这一结果意味着在各个区域内部存在着一个经济趋同的趋势。其次,各个俱乐部之间的经济增长并不存在趋同的迹象,反而表现出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现象。4.学位论文孙威税式支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2007区域经济中的非均衡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即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的选择问题决定了一个国家如何制定本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改革开放二十年多来,我国地区间(东、中、西部之间)的非均衡发展,表现在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教育水平等差距的日益扩大。因此,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税式支出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可通过对投资、人才流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几方面的影响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主要应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辅之以比较分析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借鉴了其它市场经济国家运用税式支出政策调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功经验,设计出一整套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税式支出政策,为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点建议。全文除前言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内容。主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和西方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其中非常有影响的有大推进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与平衡增长理论以及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的因果关系理论、中心一外围理论、依附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倒U型理论等非均衡增长理论。第二部分介绍税式支出的基本理论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所引发的地区差距问题已十分严重,本文通过对投资、人力资本、科技和制度因素分析其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第三部分阐述了税式支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税式支出的制定与实施,对投资、劳动、科技和制度有着很大影响,通过比较其它国家利用税式支出政策,合理调整财税区域政策,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部分改进和完善我国现有的税式支出政策,构建一套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式支出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缩小我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区间经济的长期均衡发展。5.学位论文游丽“中部崛起”战略对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作用研究2006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中部的定位和走向再次引起关注,东部与中部差距急剧扩大,中部已成为投资增长的“锅底”。湖北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大省,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湖北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相对滞后的局面,其经济发展速度、经济运行质量、总体竞争力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和众多高校的中国腹地中心身份不符。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重点运用非均衡增长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阐述“中部崛起”大背景下,湖北崛起的战略选择。从湖北民营企业的战略重要性、东西部合作、发展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县域民营经济的繁荣、农业经济产业化等方面,论述了“中部崛起”战略对湖北民营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相关经济理论阐述,第二章全面的介绍和论述“中部崛起”战略,第三章对湖北崛起的优势地位和湖北民营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中部崛起”战略对于湖北民营经济的作用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一章针对湖北的现状和湖北民营经济,对湖北经济的崛起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第一章对西方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增长理论进行了阐述,重点对非均衡增长理论中的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讨增长极理论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实际运用和积极意义。第二章全面阐述“中部崛起”战略,详细分析了“中部崛起”战略提出的背景、重大意义、总体思路、重点布局、战略重点以及发展民营经济对于中部崛起的意义。第三章运用增长极理论论述了湖北成为“增长极”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需要。对湖北的优势地位和湖北民营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将湖北的经济现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行了比较,从而进一步论述了发展民营经济对于湖北崛起的重要意义。第四章从湖北民营企业的战略重要性、东西部合作、发展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产业化等方面,对“中部崛起”战略对湖北民营经济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论述。第五章针对湖北省和湖北民营经济的现状,对于湖北崛起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主要包括制定中部发展战略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规范政府职能、构建武汉城市圈、健全人才保障体系。6.期刊论文闵晓楠.庄振信.刘杨萱.MINXiao-nan.ZHUANGZhen-xin.LIUYang-xuan借鉴三大区域增长极模式培育西部经济增长极-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3)作为经济增长极理论的重要内容,不平衡增长理论对于解决地区间经济不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借鉴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模式,运用增长极理论来研究西部地区在大开发过程中应怎样形成经济发展的极点,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7.学位论文齐美虎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实践及其影响200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国际地位还是人民生活都有很大的提高。在这段不平凡的发展过程中,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对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贡献非常大。但是,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也明显拉大,这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在规划“九五”时就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全面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学术界陆大道、张培钢等学者也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自从1996年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然而,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上效果甚微。其中,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滞后影响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本论文首先从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入手,述评了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主张,并对中国学界关于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以及地区发展差异的研究做了简述,指出实施非均衡战略之后,一方面提升了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与此同时,也拉开了地区发展差距,并对地区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滞后影响,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很多,本文选取了其中四个主要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构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理论综述,分别综述了国外区域非均衡增长的主要理论和中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研究的成果。第二部分简要回顾和总结了非均衡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并对其实施的绩效作了评价,指出非均衡增长在带来经济整体实力增强的同时拉大了地区发展差距
本文标题: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