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口发展趋势与教育战略规划研究
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人口发展趋势与教育战略规划研究1徐警武2007年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9卷第11期内容摘要:我国的人口再生产面临重大的转型,人口的变动对我国教育发挥着越来越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笔者预测了各级教育学龄人口的变化特点,认为小学学龄人口正逐年下降,未来小学教育将宏观过剩;初中学龄人口数量呈峰谷型波动,初中教育面临提高入学率和学龄人口膨胀的双重压力;未来20年内高中学龄人口呈剧烈波动,高中教育的入学率的上升空间较大;建立了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变量、学龄人口之间的二元回归模型,预测未来20年内我国高等教育将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面临着较大的学生入学压力。在学龄人口预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各级教育应选择的发展战略。关键词:人口;各级教育;战略选择人口和教育是有着各自独特的变化规律而又相互作用的两个社会系统。人口的发展以教育为条件,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途径,教育还间接影响着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的地域结构。教育以人口为对象,人口的数量、结构及波动,会给教育带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我国在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时重视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忽视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随着教育的普及,教育规模的扩大,人口因素对教育结构、教育投资乃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人口预测是科学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前提。从这个前提出发,本文着重研究人口发展趋势下学龄人口波动,以及未来教育的战略选择。一、新中国人口发展历史与趋势(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发展历史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至今,人口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和3次生育高峰(见图1)。第一阶段:第一次生育高峰(1949—1957年),人口出生率维持在36%左右高水平,死亡率由20%下降到10.8%,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为20‰,人口净增10486万。第二阶段:生育低谷期(1958—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出生率降低而死亡率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正常负增长,人口总规模缩小。第三阶段:第二次生育高峰(1962—197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26‰,总人口净增19882万人。第四阶段:计划生育开始实施(1973—1984年),人口出生率由27.93‰下降到10.81‰,但总人口由8.92亿增加到10.35亿。第五阶段:人口出生率(20%以上)和自然增长率(15%以上)明显回升(1985—1990年)。主要原因是放松了计划生育的管理和照顾农村,以及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人口进入生育期。第六阶段(1991—):人口出生率维持在20%以下,自然增长率则维持在10%以下,2005年1月人口数为13亿人。(二)人口发展趋势的定性描述人口学中有专门的定量模型(宋健模型)来预测人口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未来的人口发展可以做这样的定性描述:我国正在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化。由于新生人口减少,社会抚养系数降低,劳动力系数上升。短短几十年内,已由“少年社会”向“青年社会”的转变,正在进入“壮年社会”,各地区将在未来20年中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趋势见图2:人口再生产的转型意味着学龄人口数量及其结构的重大变化和波动,将深刻影响着未来各级教育的发展变化和相应战略的选择[2]256。二、小学学龄人口变动与小学教育发展战略由于经济发展、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制度、高水平稳定提升的入学率(见表1),未来小学教育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是学龄人口(6—13岁)变动。根据学者徐兴成所建立的人口仿真模型预测,1997-2010年小学学龄人口逐年下降(见表2、图3)。1997年为峰值,达到13877万,以后逐年下降,2010年降为11200万,2012年将抵达谷值,为11098万。2006—2010年学龄人口平均规模是1992年的83%。同时学龄人口呈地区波动,东部、中部地区规模下降,西部地区上升[3]26。因此,未来小学教育将宏观过剩,其战略选择一是稳定投资规模,提升教育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可实行小班教育,改造薄弱学校,承担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同时向西部地区和农村输出教育;中央义务教育投资要加大对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投入,降低辍学率,提高入学率。师资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加强培训,大力提升教师的学历和教学水平。三、初中学龄人口变动与初中教育发展战略根据表2,2000—2010年学龄人口数量呈峰谷型波动,由2001年的7043万人降至2010年5899万人,现在正处于峰值期的退出阶段。因此初中教育面临提高入学率(见上表1)和学龄人口膨胀的双重压力(见图4)。未来初中教育的发展战略是:义务教育的投资重点由小学上移到初中,鉴于学龄人口将下降,应优化初中教育的资源配置,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适量增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初中教育应扩大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将生源不足的小学并入初中,扩大初中学生规模。由于入学学生增加,初中的师资缺口较大,但5年后随着学龄人口减少将缓解,因此师资数量应保持小幅增长,扩大师资来源渠道,发展非定向型师范教育,容纳综合性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初中师资队伍。四、高中学龄人口变动与高中教育发展战略高中学龄人口波动的时值是小学的6年,初中的3年,未来20年内高中的学龄人口将呈现峰谷型的波动,现正进入高峰期,预计2010年后将下降。高中在校生预测受经济和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入学率的上升空间大(见上表1),但预计短期内不会以2位数的速度递增,适用于灰色预测模型。高中在校生数(见图5)高中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在培养成本分担,私人投入增加的基础上保持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投入与入学率同比例增长),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建立一批新校,优化高中的地区布局,在高中教育资源紧缺地方实行初高中分离,部分普通中专学校、中等职业技术中专学校、职业高中可转为普通高中学校。沿海发达城市可普及高中教育,其他地区提高高中升学率。高中师资既要扩充数量,也要提高质量,为解决高中师资要求,应扩大师范本科生教育规模,大量吸纳硕士研究生进入高中担任教师。五、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变动与高等教育战略选择1.经济、政治(政策)、文化、人口等诸多因素影响高等教育规模,其中经济是基础性变量。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GDP值和高等教育学生数的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R=0.943。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历程分析中,可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高等教育受政策取向因素的影响远大于受战争和经济的影响[4]123。但这种影响更多是随机性的,不具规律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人口变量与高等教育的学生数的相关系数增大,人口变量是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影响因子。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变动趋势表现为:适龄人口正迅猛增加,但增幅趋缓,预计至2015年开始下降。2.高等教育规模的回归模型及预测。根据以上分析,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基本因素是经济、学龄人口及国家政策,由于政策因素具有随机性,构建模型时宜剔除。本模型采用在校生数作为高等教育规模指标值,GDP值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值。选取1978年至2000年时间段数据,因为1978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纳入模型来归纳和预测不科学,1978年-2000年在校生数据来源于谢作翔所著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道路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GDP数据和人口数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所编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建构的回归模型如下:Y=33.755X1+94.394X2-1581843.其中Y为高等教育在校生数,X1为18—22岁的高等教育人口数,X2为GDP。其中R2=0.945,调整R2=0.940,F=172.19,DF=2,该模型通过显著性水平为α=0.01的F检验,回归参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α=0.001的t检验。根据模型计算出的理想值和实际值的拟合程度见图6,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回归值与实际值的拟合程度在整体上较优,如果假设今后的高等教育规模波动不会受政治因素的特殊影响,用该模型来预测未来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是可行的。根据模型预测2006—2016年高等教育规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的人口出生数,采用jpop-1生命表法预测未来16年18—22岁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以年均8.5%的速度预测GDP。预测结果:200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开始逐渐减少,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迅速提高,到2020年,将接近50%,高等教育开始进入普及化阶段(见表4)。3.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将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面临着较大的学生入学压力,因此其战略选择是:第一,按照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根据收益结构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调整和巩固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对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以补偿高等教育的成本,同时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制度,既保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又缓解财政投入的不足。第二,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和优先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时改革“综合定额”的拨款模式,提高财政投入的绩效。第三,改革高等教育的办学投资体制,鼓励地方、企业、个人投资办学和民间捐资办学,促进办学投资体制的多元化。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使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战略性支撑力量。第四,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性高等教育和专业性研究生教育,实行灵活有弹性的学制和管理,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参考文献:[1]杨云彦.我国转型期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劳动力市场动态[M]//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部.财经政法论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3:1411[2]田家盛.教育人口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徐坚成.我国不同地区未来学龄人口波动与基础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1998,(2):261[4]米红,刘海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暨中国高等教育主要历史指标数值重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61
本文标题:人口发展趋势与教育战略规划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1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