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考纲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复苏完善湮没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世上只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思想,而思想最终总是战胜剑。——拿破仑考纲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课标要求知道下列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与《大卫》;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知道《九十五条论纲》的作者及其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古典文化的‘再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基础整合人性的复苏——(1)文艺复兴时间背景。成就。核心实质评价。公元14—17世纪,意大利→欧洲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政治:新生的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冲破神学思想的束缚。思想:天主教神学占统治地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何未直接反对封建制度,而是打着文艺复兴的旗帜?为何又把矛头对准教会?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当时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不容其他思想和学说传播;当时封建社会中力量最强的是教会反封建要从思想首先开始,而封建思想的支柱是宗教思想基础整合人性的复苏——(2)宗教改革背景概况性质评价政治:罗马天主教廷的腐败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愤慨时间地点16世纪德国→欧洲其它地方(英国、法国等)是一场以宗教改革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思想: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经济: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打击西欧的封建势力和天主教势力;提倡君主权高于教权,有利于加强君权,激发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同背景内容形式影响异参与力量人的认识表现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产生、壮大批判封建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披着其它的外衣进行反封建斗争上流社会、知识分子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打击教会势力以人为中心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文化运动政治运动初级(意大利)高级(欧洲其它国)代表人物及作品表现内容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其它如美术三杰。英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等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强调人性的高尚尊严文艺复兴的成就质朴走向高雅地位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内容: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评价:积极性:从注重基督教的神到注重世俗社会的人,反映了一种人格意识的觉醒,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局限性:在强调人的作用的同时,往往带有一些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的倾向,具有贪婪的一面。宗教神学:以神为中心禁欲和来世等级观念蒙昧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现世的享受自由平等理性和科学马基雅维利以《君主论》一书著名……他呼吁明智强悍的君主摆脱神学和道德的束缚,不择手段地使用权术,巩固自己的权力;教会和宗教服从世俗政权,成为国家的工具。认识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为启蒙运动兴起准备条件。政治: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出现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条件性质: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不足:影响仅局限在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积极: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革命,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薄伽丘《十日谈》(1)材料歌颂了绮思梦达的什么精神?(2)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冲破封建教条,追求爱情幸福的精神。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雷特》写于1610年,描写的是古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但反映了英国社会的政治现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电影《哈姆雷特》剧照“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后三杰(美术三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说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恩格斯曾经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岀来,其含义是指:A、它没有把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全部复兴起来B、它没有将古代文化古为今用C、它没有准确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D、它只是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15世纪,关注天体的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关注海洋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就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主要是因为A、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导人们认识科学、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行动B、哥白尼的科学爱好,哥伦布的探索精神C、新兴资产阶级登上欧洲的政治舞台D、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代需要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者,亦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创立人。发表《九十五条论纲》1、“因信称义”(信仰得救)2、信仰的唯一权威是《圣经》3、建立廉俭教会,僧侣可婚配和还俗4、主张王权高于教权,建立民族教会人性的复苏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主张:考纲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简述卢梭、康德的主要思想观点。认同启蒙思想家的进步主张,体验进步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知道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政治主张;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认同启蒙思想家的进步主张,体验进步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2006年10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到,转型期的中国应该吸收一些法国信念:“有一些法国的信念能够帮助中国继续思考,而这些信念,就是法国启蒙时期的理想和法兰西信念,它们将为中国走向民主和人权带来启迪”。enlightenment启蒙“启蒙”一词,法文意为光明、智慧。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思想文化运动。背景.概况思想体系代表人物及观点。核心内容旗帜性质影响。基础整合思想经济政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思想的解放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封建专制度的严重阻碍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17——18世纪英国法国欧洲人权、法治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人文主义、进步的社会思想和历史观理性主义。浪漫主义。1、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关系。2、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演变过程中其内涵的变化。3、比较启蒙运动与中国明清时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欲望以及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宗教改革建立了人在信仰事物上的自主;在科学革命中(在17世纪取得胜利的科学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起被称为17世纪的双元革命,也被称为牛顿革命),人的理性探索出认识自然规律的行之有效的系统方法,新的思维传统和科学精神由此形成;启蒙运动将人类社会作为理性认识的对象,激发了人类运用理性的勇气和决心。四场运动并非环环紧扣,其精神实质却相通相融,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现代意识的兴起可以视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其历程包括近代早期的四场运动和变革。【材料一】“(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注:在18世纪的法语中,“哲学家”一词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哲学有专门研究的学者。)、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1)伏尔泰眼中的中国形象分别是什么?指出他的依据。开明国家。皇帝的英明、睿智(或贤能的君主);法律与伦理道德相结融合;以扬善为主要作用(或仁义的法律)。【材料二】(孟德斯鸠)后来改变了看法,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的行列。……中国没有强大的教会能与皇帝抗衡,恰恰相反,宗教势力往往需要皇帝的支持,所以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2)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指出他的依据。专制国家。君主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法律取决君主意志;君主掌控最高立法和司法权。(3)结合所学知识,你更认可谁的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A.伏尔泰:①康雍乾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②康熙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③康熙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其他如雍正、乾隆的相关史实也可以)B.孟德斯鸠:①康雍乾时期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②中央集权的强化使地方的能动性逐渐丧失;③推行八股取士(或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文化控制;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评分说明:如学生答清以前史实,言之成理亦可相应给分。如学生答题不认可任何一人,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材料三】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通过各种渠道与在华传教士建立了通信联系的欧洲学者中,最有名的便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另一位与传教士有很多交往的学者,是法国人弗雷莱。——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8世纪“中国热”》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年)。(4)从主要信息来源和政治主张两方面,说明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看法不同的可能原因。(4)从主要信息来源和政治主张两方面,说明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看法不同的可能原因。(10分)信息来源:出版物上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信息信息来源途径有限,对中国的了解不充分(不全面),其看法容易受有限的不同信息的影响。(或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的看法受传教士提供
本文标题:人文精神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2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