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2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2教学要求:1.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3.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和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3教育兴办(文革前)教育挫折(文革间)教育发展(文革后)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4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方针、政策:①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是为人民大众服务。③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的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2.实施情况:①改革旧学制②改革旧课程③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弟④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⑤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63.成就:①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③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7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8新中国扫盲运动徽章(图)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共扫除文盲2.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5%以下。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从文盲国家的阴影中走了出来。9全球文盲中有3/4是妇女,中国文盲中近七成是女性。解放初期,全国妇女人口中的文盲率在90%以上。通过50多年的努力,全国共扫除妇女文盲1.2亿,妇女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1982年至今,青壮年妇女文盲率下降了27个百分点,在各项文盲率指标中降幅最大。但是,我国目前仍有5500万妇女文盲,这成为中国扫盲工作中一大难题。10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11世界扫盲日9月8日12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文革”对教育冲击: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②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141516“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17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182、“教育革命”:①领导体制:②教学体制:③招生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开门办校”,缩短学制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19“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3.影响:20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原因:“文革”结束后,教育界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建立参评职称等制度21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222.表现:①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②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③1980年以来,中国教育立法的进展。2324“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什么是科教兴国?25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运兴衰,系于教育263.成就:①教育立法取得较大的发展,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③职教.普教并举④改革高校教育体制27教育法律法规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学位条例》1981年《义务教育法》1986年《教师法》1994年《教育法》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9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3年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2829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30她就是苏明娟,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她和许许多多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一样无钱上学,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多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努力,顺利地考入安徽大学。31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32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33广东省第一所希望小学——五华县畲维希望小学,地处五华县转水镇,建筑面积1172平方米,1993年竣工。34新闻:2006年起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35363738课堂拓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从1993年到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相继通过并颁行。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2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39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建立挫折发展40《茶馆》的命运1956年12,老舍创作完成三幕话剧《茶馆》1958年3月29日,在北京首都剧场公演,反响强烈“文革”初,《茶馆》被打成“黑样板”“大毒草”。此后一直处于停演状态。年份1949啊啊请绽放重生凋零1979年2月,老舍先生80诞辰之际,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排上演《茶馆》。1980年9月至11月,《茶馆》应邀赴西德、法国和瑞士进行访问演出,这是我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2004年5月27日,《茶馆》演出第500场41年份1949文革时期建国初期新时期42史论共享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时期,发展教育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43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少数民族干部2、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A.过渡时期B.十年探索时期C.“文革”十年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443、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A、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为人民服务》4、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455、实施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是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向科学进军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6.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计的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46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民政府……提供方针政策以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摘自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材料二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请回答:(1)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是怎样“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的?(2)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何意义?47参考答案:(1)在各类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立法形式保证适龄儿童入学接受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8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摘自《邓小平文选》材料二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中共十四大报告49请回答:(1)上述材料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2)上述讲话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何深远影响?参考答案:(1)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都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2)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5051例如:教育投入总量不足(199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1995年下降到2.44%,而1995年世界平均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为4.9%,1999年回升到2.78%。2003年中国教育经费占GDP3.41%);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辍学率较高;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低;高考制度一考定终生(对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来说,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一张试卷)等等。52
本文标题: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2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