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透视_一国两制_在新澳门的成功实践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透視“一國兩制”在新澳門的成功實踐齊鵬飛∗澳門回歸十年,新澳門的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的的確確不是一路坦途,而是荊棘叢叢,矛盾迭興。“一國兩制”建設“五十年不變”而“求一國之大同,存兩制之大異”的經濟磨合過程,其艱巨和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了國際社會、海內外的中國人包括澳門同胞的想像。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國內地、澳門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維護和推進新澳門經濟“各行業協調發展”和“適度多元化發展”、“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努力遭遇到了方方面面的衝擊和挑戰,但是,愛國愛澳的澳門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在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國內地無條件的支持下,無一不是直面機遇和挑戰,群策群力,不斷化險為夷、轉危為機,不斷克服澳門經濟發展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在“求一國之大同,存兩制之大異”的經濟磨合過程中積累成功經驗,不僅維護了澳門經濟發展和經濟繁榮的大局,為澳門經濟在“一國兩制”的新澳門建設的“第二個十年”的再鑄輝煌,奠定了一個比較扎實的基礎,而且使“一國兩制”的澳門模式在探索中逐步成型、成熟,為中國政府在以和平、發展、合作為主題的全球化時代,對內建設和諧社會、對外建設和諧世界之“一國兩制”創新性的偉大實驗和探索,提供一個可資參考和借鑒的成功樣板。一新澳門的第一個十年,以何厚鏵為首的澳門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是解決經濟發展問題。這也是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國內地、澳門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以及和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第一號的焦點問題。在這一方面,新澳門贏得了好評如潮。可以講,“一國兩制”的澳門模式在新澳門的逐步成型、成熟,正是建立在新澳門經濟發展“陰轉晴”的基礎之上的。回歸以來新澳門經濟發展的兩個亮點:一是自恢復性增長至發展性增長或曰擴張性增長;二是國際化的區域性經濟貿易服務平台的地位或曰發展方向的逐步顯現。現代澳門經濟是從1960年代開始起步的,歷經約30年年平均近兩位數的高增長和全面發展期,形成了澳門回歸前博彩旅遊業、出口加工業、銀行保險業、房產建築業四大產業支柱的準多元的經濟結構和有“亞洲第五條小龍”之譽的經濟規模。但是,由於經濟資源短缺,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結構比較單一,過分倚重於博彩旅遊業(自1960年代至1990年代,博彩旅遊業產值始終佔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的40-50%左右,專營稅佔財政收入的60-70%左右),故澳門回歸前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的宏觀經濟調整並不成功,在改善投資環境,增加澳門的國際競爭力方面,在從“東方的蒙地卡羅”向“東方的拉斯維加斯”的功能轉化,即加強多元化旅遊產業的開發特別是大型旅遊設施的基礎建設方面,在製造業的企業轉型和升級換代方面,在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如高科技、高增值路向的電信業和航空運輸業方面,在解決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解決50,000套空置房屋並盤活500億澳門元死錢方面,乏善可陳。根據澳葡政府統計暨普查司和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的資料顯示,從1993年開始,澳門的經濟增長速度逐年放緩,從1996年開始,出現負增長,1996年為負0.4%(以當年價格估算,1996本地生產總值是528億澳門元),1997年為負0.3%(以當年價格估算,1997年本地生產總值是532億澳門元),1998年為負4.6%(以當年價格估算,1998年本地生產總值是493億澳門元),1999年為負2.4%(以當年價格估算,1999年本地生產總值是472億澳門元)。1正是鑒於自舊澳門至新澳門交替之際這種經濟基礎不厚、經濟品質不高、經濟總量不足、經濟環境不好的實際情況,負有新澳門“開山”之重責的特區第一屆、第二屆政府,在謀劃新澳門長期穩定繁榮的百年大計之初創和奠基階段,力戒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在自2000年第一份施政報告至2009年第十份施政報告中,均堅持了“循序漸進”和“固本培元、穩健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札札實實地進行經濟重建的基礎工作,一步一個腳印,使澳門經濟逐步走出困局,開始了一點一滴的復甦和振興。博彩旅遊業的復甦和振興是新澳門經濟形勢全面∗中國人民大學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DGL@《“一國兩制”研究》第1期回暖的最顯著的標誌。根據澳葡統計暨普查司和澳門特區統計暨普查局的資料顯示,在澳門回歸前一度陷入低迷狀態的博彩旅遊業,在回歸後已經逐步走出低谷,重新煥發青春,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快車道”:澳門入境遊客總數,自澳門回歸前1999年的744萬人次至2008年的3,019萬人次。2新澳門旅遊的四大客源地——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和日本的遊客數穩步上升,尤其是中國內地遊客,自澳門回歸前1999年的165萬人次,至2008年的1,750萬人次,增幅最大。澳門博彩毛收入和博彩稅收入,自澳門回歸前1999年的的130億澳門元和48億澳門元,至澳門回歸後2008年的1,098億澳門元和395.6億澳門元,增速非常快。3澳門的博彩旅遊業之所以能夠在澳門回歸後短短的十年時間裏重新崛起,重新鞏固其在整個經濟體系、經濟結構中支柱性產業的“龍頭”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澳門社會治安狀況的根本性好轉,使遊客對澳門恢復了安全感和信心;如澳門中西文化交滙的傳統、特色和優勢進一步強化和彰化,包括“澳門歷史建築群”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包括不斷創新的各種形式的國際藝術節、音樂節、煙火節、美食節和大賽車,使遊客對澳門的興趣不再僅僅是局限於博彩;如“(中國)內地因素”在澳門旅遊業發展進程中越來越重要的積極影響,包括中央人民政府支持澳門開放航空市場,包括中國內地部分城市開放澳門“自由行”、“個人游”,使遊客的來源加深了寬度和厚度,等等。其中,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是澳門博彩業內部的體制改革和體制創新──開放賭權,自壟斷性經營至自由競爭性經營,為澳門的博彩旅遊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自1930年代至21世紀初,自豪興娛樂總公司、泰興娛樂總公司至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自盧九、高可寧、傅德蔭至葉漢、何鴻燊,澳門的博彩業經歷了近百年的壟斷性的專賣、專營的歷史,雖然也逐步推進了澳門博彩業的現代化,使博彩業日益成為澳門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使澳門“東方蒙地卡羅”的形象和影響日益舉世矚目,但是,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澳門進入自舊澳門至新澳門的“十二年過渡時期”以後,在澳門周邊國家和地區紛紛開設賭場大力發展旅遊博彩業挑戰澳門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博彩業壟斷地位的壓力面前,澳門博彩業自身壟斷性的專賣、專營制度的封閉、保守、僵硬和漠視市場機制的弊端暴露無遺。澳門回歸以後,以何厚鏵為首的澳門特區政府順應來自內外部的要求澳門博彩業體制改革和體制創新的呼聲,利用2001年12月澳門政府和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之間的博彩專營權合約屆滿的機會,初步開放賭權,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入境外資本和國際競爭,將賭牌一拆為三,在2002年上半年根據澳門《娛樂場幸運博彩經營法律制度》以公開招標競標的方式,批准了三張博彩業的18年或20年的經營牌照,即本地資本的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和境外資本的永利度假村(澳門)股份有限公司和銀河娛樂場(澳門)股份有限公司隨後,三家公司分別以轉批給的方式分拆賭牌,美高梅金殿超濠股份有限公司、威尼斯人澳門股份有限公司、新濠博亞博彩(澳門)股份有限公司也獲得在澳門經營賭場的權利,並以比較大的幅度提高了博彩專營稅和溢價金的額度:自31.8%至35%。賭權開放形成了六家賭博公司同業競爭的局面。六家賭博公司投得賭牌以後,紛紛加大對博彩旅遊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加大對新建和改建娛樂場的資金投入,在近五年的時間裏,金沙娛樂場、銀河星際娛樂場、永利度假村、威尼斯人度假村、新葡京酒店娛樂場、皇冠酒店娛樂場等一大批現代化的豪華賭場在澳門動工、竣工和開業,澳門博彩業的經營規模,由賭權剛剛開放時2003年的11家娛樂場、424張賭桌、814台角子機,急劇擴張到五年後2008年的31家娛樂場、4,017張賭桌、11,856台角子機。4僅僅就博彩收益而言,澳門已經從2006年開始逐步超越美國的拉斯維加斯,成為狹義上的世界“第一賭城”。由於博彩旅遊業在澳門整個經濟體系、經濟結構中獨撐半壁江山的龍頭地位,澳門博彩旅遊業的復甦和振興,帶動了澳門經濟形勢的全面回暖,一度沉寂的酒店業、餐飲業、娛樂業、服飾業、珠寶業、手信業甚至房產建築業、銀行保險業、交通運輸業重新走向興旺,澳門的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紛紛上馬,如澳門關閘邊檢大樓、澳門奧林匹克游泳館、澳門多功能體育館、珠澳跨境工業區、第三條澳氹大橋以及多項大型酒店及度假村工程。澳門回歸以來尤其是近五年,進入澳門,就像進入了一個大工地,腳手架和塔車林立。作為綜合性指標的澳門本地生產總值(以當年價格估算),自澳門回歸前1996、1997、1998、1999連續四年的負增長,至澳門回歸後2000年總值的490億澳門元(增長5.7%),到2008年的1,718.7億澳門元(增長13.2%),累計增長3.5倍,年均增長13.56%。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113,739澳門元(14,171美元)增長至2008年313,091澳門元(39,036美元),累計增長2.75倍,年均增長10.4%5,成為亞洲最富裕的地區之一。何厚鏵和澳門特區政府在回歸之初就非常明確地訂立的“循序漸進”和“固本培元、穩健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以及“以博彩旅遊業為龍頭,以服務業為主體,各行業協調發展,使經濟結構適度多元化”的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目標,正在逾50萬人口和近3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新澳門一步步地變成現實。二由於彈丸之地的澳門自身的經濟發展空間非常有限,屬於微型經濟體,所以新澳門新紀元的經濟發展的路向和定位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只能是充分利用其@DHC@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透視“一國兩制”在新澳門的成功實踐自由港、獨立關稅地區的特殊地位和作為中西交流的窗口、橋樑和國際通道的區位優勢,在全球化的國際競爭、區域競爭和國際合作、區域合作中探索和確立其經濟發展的坐標系。澳門回歸十年來,在以何厚鏵為首的澳門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的艱苦努力下,澳門國際化的區域性經濟貿易服務平台的地位凸現。新澳門經濟發展對內、對外的國際合作、區域合作的空間有兩個主要的縱深面:一個是中國內地,一個是歐盟國家和葡語國家。新澳門與中國內地的一體化的區域經濟合作重點,是澳門與珠海市、澳門與廣東省、澳門與大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以及《內地與澳門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等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區域經濟合作,內引外聯、遠交近融,有一個自近至遠、自淺至深、自點至面、自臨時性協議至制度性安排的逐步推進過程。自“粵澳合作聯絡小組”至“粵澳高層聯席會議”,澳門與廣東省的區域經濟合作在澳門回歸以後已經逐步進入規範化和制度化的軌道,兩地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的障礙正在消除。其中,澳門與珠海市的區域經濟合作一體化的程度最高,目前的重點項目是“澳珠跨境工業區”的建設和聯合開發橫琴島的計劃。“珠澳跨境工業區”是中國首個跨境工業園區,2003年12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當年12月9日動工建設,2006年12月8日正式啟用。珠澳跨境工業區設在珠海拱北茂盛圍與澳門西北區的青洲之間,分為珠海、澳門兩個園區,由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區分別通過填海造地形成,首期總面積約0.4平方公里,其中,珠海園區面積約0.29平方公里,澳門園區面積約0.11平方公里;兩個園區之間由一條約15米寬的水道作為隔離,開設專門口岸通道連接。該工業園區以發展工業為主,兼顧物流、中轉貿易、產品展銷等功能,目前已經有50餘家企業落戶園區,涉及紡織製衣、博彩用具、化工、電子產品、玩具、製藥、印刷、物流等行業。2003年12月5日《國務院關於設立珠澳跨境工業區的批覆》中講:“珠澳跨境工業區建設是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在《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框架內,內地與澳門加強合作、互動發展的重要舉措。”62009年1月11日,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實地考察“珠澳跨境工業區”時指出:“在‘一國兩制’條件下創辦珠澳跨境工業區是個創舉,對保持澳門經濟繁榮穩定意義重大。”72004年6月1-3日,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
本文标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透视_一国两制_在新澳门的成功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