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以藏族为例看文化与人格的发展
以藏族为例看文化与人格的发展田瑶内容提要:人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大系统的核心构件,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因而人格的高低对社会发展带来决定性影响.人格的转型和进一步完善,对于社会的促进作用是综合性的,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而文化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因此,深入了解藏族传统文化对该民族人格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加强理想人格的培养,尽快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和完善是实现藏区现代化的根本内驱力,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关键词:文化模式人格表象文化创新藏区文化作者简介:田瑶民族文化系02级民族学彝族文化的特征决定了人的性格,而不同区域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模式决定着不同的人格特质,社会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人格是文化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个体心理上的和行为上的体现,人格的高低对社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已意识到,藏族社会的发展之所以如此滞后,主要的原因不是经济的匮乏,而是人的现代化素质技能的短缺和人格发展的缓慢,到如今,我们还未形成将自我利益和社会发展目标高度统一的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而言,其外在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以及内在的心理需求,价值取向等不仅与现代理性主义所提倡的”新人”目标构想差之甚远而且与当代理想人格的发展目标以及社会现代化需求有很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影响藏区现代化步伐,因此,我们应用历史的眼光和标准去审视藏族传统文化,重建新的文化价值体系,重塑高原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改变藏区落后的面貌,实现藏区的现代化。一、人格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对于文化与人格相互关系的研究与博阿斯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他坚信文化法则及其在人们心灵中的基础是可以被发现的,文化对人格的影响远远大于生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先天的结构要素与现实生活的影响相互作用。人格的基本心理结构——“自我”、“本我”“超我”就是这样形成的,它们之间互相斗争决定着人格的全部特征。正是依靠了环境的教育作用以及文化的影响,“自我”才变得更理智,才能在生活中遵循合理的方向并成为文化因素,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的总和①。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从文化模式角度对社会民族性进行研究后,提出不同的文化模式造就出不同人格的观点,她认为文化是“大写的个性”从这个意义讲,她所提倡的三种文化模式也就是三种不同的人格模式,米德从其“文化决定论”说明文化对1人格的影响作用,认为人格的影响是从生命伊始的关键时期开始,正如卡迪纳所言,“儿童是成人之夫”米德也认为:“文化总是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使一个新生儿按既定的文化形象成长”②。林顿对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持有这种观点,:“文化的性质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及这些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人格都在与其文化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展并产生作用,人格影响着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格,他将基本人格分为为由个体思想,风俗习惯,兴趣爱好等组成的表层结构和由心理类型组成的核心结构两部分,认为文化主要影响人格的表层结构,核心结构除了受文化影响之外,还受个体素质,社会经验相互调适相互作用的影响。卡迪纳的主要理论是他的“基本人格结构说”他认为,养育儿童的方式在任何一个特定社会中,都是相当固定而且标准化的,基本人格是文化的基础,在具有某种特点或风格的“基本人格结构”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其文化类型也相应地呈现某种特点或风格③。综上所述,人格不仅是文化的创造物,也是文化创造的动力,二者的相互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地理环境无疑是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它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之物,而且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还要生活在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中,总是依靠文化的力量不断地认识自然,改变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的制约,因此,“人和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出乎寻常的变化多端,人的生产力每进一步,这个关系就变化一次”。对于人类文明社会来说,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远大于地理环境对人格影响,并远远超过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支配,例如,一个美洲人天生具有艺术才能,但如果他生长在中国,那么他将画出中国风格的绘画,我们不同的过去使我们的现在不同,每一种文化,在人们构造它以后,又回过头来构造人。于是,人间接地在文化中构造人自身,人作为文化的存在形式,一种载体,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或适应存在于其周围文化整体的风格,随着文化规律的多变性而变化,所以,历史上的“孟母三迁”也就是遵循了这个道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作用是综合性的,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因此,人格的转型与发展完全取决于文化的导向和制约因素,只有通过分享文化财富的途径,才能达到自我完善,建立完美的人格表象,著名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就是一本典型的文化与人格的著作,作者重点探讨了日本社会的基础,日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维系关系的主要要素和日本人格的形成,通过分析日本文化及日本儿童的养育习俗而深入地剖析了日本人格的特点。由此,我们更加可以感受到文化与人格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密切关系。2二、藏文化模式及藏族人格类型(一)藏族传统文化模式藏族文化分期明确,可分为原始信仰,苯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社会主义藏族新文明四个时期,如竹之节,内心贯通,节节分明,藏文化的基本形式决定了藏族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它是以佛教哲学为核心的观念文化,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佛苯两教进行了殊死博斗,佛教终于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思辩逻辑取得了斗争的胜利,从此,佛教较全面地占领了藏族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佛教的四圣谛,六道轮回,中观应成派的缘起性空等学说盛行。藏族完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文化,其次,以活佛转世制度为特点的寺院僧侣文化,活佛转世制度起于噶举派僧人噶玛拔希,是一场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的产物,再次,以颂扬神佛阐释佛理为主体的文学艺术和以礼佛,转经为主体的民俗文化④。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构成了一定的文化模式,根据本尼迪克特的观点,一个文化犹如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模式,多少必是具有一致性,每个文化内部具有代表其特色的目的。换言之就是说,每一种文化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多样性,但其内部都具有于其它文化相区别的一定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该文化的标志,也是该民族的整体精神,因此,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大体上将文化分为三种模式:即以安稳、遵守秩序,理性,固守传统和中庸之道为特征的“阿波罗型(日神型)、以充满热情激情,爱好、幻想、易冲动、富有进攻性为特征的“狄奥尼斯型”(酒神型)。具有嫉妒必理,彼此猜疑,不信任、干事无法无天,背信弃义,视他人为敌、经常偷盗,骗人甚至杀人等特征的狂想型⑤。藏传佛教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其特殊的社会心理学价值体系。思维定势、时空观念、道德标准、伦理观念,审美观念促成了藏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即:阿波罗型。藏族传统文化在其哲学方面同样提倡有寂无别,政教无别、自他无别、敌友无别的思想和静止无为的理念,心理方面否定世俗“妄心”意识而肯定出世的“自性光明”将出世看作人格的最终归宿点,伦理方面提倡谦让,知足、遵守秩序逃世遁世,远绝尘俗,与世无争,安贫乐道等倾向,将现实人生的一切活动视为“罪恶”,提出人类必须从罪恶状态走向皈依状态,这种文化模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其反作用的影响构建了民族心理,塑造了历史的民族性格,决定了藏民族传统人格的基本特征,并对现代藏民人格的转型也产生着普遍的,永恒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藏族传统人格应为在藏传佛教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道德观念所造就的独特人际关系,3行为方式等的综合体现⑥。然而,我们不能将一种文化看成是整齐划一的,单调纯粹的模式,同一个文化模式除了具有主旋律外,其内部或深层还具有多样性,个人在生长过程中自觉接受或模仿与自己性情适应的文化模式,在主观上积极地顺应该文化所遗留的传统模式和行为准则,但生长于该文化背景的一部分人,由于其独特的遗传天赋,生活方式,心理惯性等的作用,在既定的生活结构中始终受原有的传统模式或别一种文化模式的影响,拒绝接受或模仿自己所处的文化模式,所以从属的文化无法改变其思想观念本尼迪克特提出,生长在A型文化中的具有B型性格的人,或生长在B型中有A型性格的人,应该被看作是文化圈的“异常者”或“越轨者”相反本身的性格与他所生长的社会文化性格正巧吻合的人往往是十分幸运的,视之为“正常者”,文化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同类文化在人格表象上的多样性和特殊的行为⑦。同样,藏族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作用也不例外,因此,在藏民族的社会群体中,除了传统的基本人格表象外,还存在着许多的人格表象,在这里,我们主要将其分为三类人格模式。(二)藏族的人格分类第一类是受藏传佛教特有思想教育及伦理导向支配的人格。即藏族基本人格结构,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出世宗教,就其实质而言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人格,希望超尘绝俗,泯灭贪欲的佛格,7世纪,藏传佛教传入藏区,其“无我”思想销蚀了原始宗教——苯教教义主宰下的藏民族足智多谋,性直刚勇奋发向上,永不后退,勇猛善战的个性,使民族性格惭消,此有查尔斯贝尔的寓言为证:“佛教传入藏区,这是一千多年的事了,从那以后,西藏就放弃了军事征讨,再没有进攻过任何一个国家,实际上连保卫自己也无能为力了”。尤其在14世纪时,佛教处于衰败、混乱颓靡时期,宗咯巴站在宗教立场上,对藏传佛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以人为理论中心,以治人性为目的依据宇宙三个层次的模型,将其分为下士、中士、上士三个人格境界,修“三士”的最终目的是脱离现实社会,实现涅磐境界。这套理论体系的形成,一方面使民族论理规范化,另一方面使之更趋出尘世,神秘莫测,全面控制了民族社会心理与社会情感。久而久之,使人们淡泊人生,淡化权利意识。淡化社会角色,最终导致了民族行为的盲从性,依附性和守旧性造就了藏民族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甘愿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回避现实,安于现状的价值取向和性格特点,以及普遍的出世态度,并且藏民们普遍都具有教派意识强,民族意识弱的特点,他们对“教敌”的仇恨远超过对“族敌”的仇恨,并且,他们认为一旦失去藏传佛教即“破教,失去这个统一的文化宗教形式,藏人就会失去有力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这个民族就会失去灵魂。除4此之外,藏民的法王意识,神佛意识,部落意识较强,而领袖意识,民众意识,全局意识较弱。因此,从藏族人基本人格表现出重来世而轻现实。重精神而轻物质,重圣人而轻凡人,重忍让而轻抗争,听命意识等特征来看,它似乎是完美的人格,因为它是一种向内追求,多少蕴含着人格的单一化趋势,由于此类人格建立在“无我”思想基础上,从理论上否定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由此也决定了要达到这种人格境界的人,绝不允许注重现实人生和实际社会角色,这种价值观对精神境界的升华有积极作用,但它在被道德关注压倒一切的前提下,对自然的认识与作用往往被视而不顾。这就造成了人格结构上的他制他律,惟命是从等浓厚的人身依赖性色彩,弱化了对事物的辨别和评判能力,还会形成“重道轻器”的内向型和非人本的宗教色彩,这种出世文化价值观的长期统治与熏陶、藏民族驯养出一种平和,顺从的子民意识。因而,受藏传佛教特有思想教育及其伦理导向支配的人格,同样具有非理性和亚健康的一面,但作为藏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此传统人格类型具有标准化,共同性的特点,在人格表象中占主导地位,是藏民族的基本人格结构⑧。2、第二类是生长在藏传佛教文化中但不完全受该文化理导向主宰的人格,由于旧文化价值观的逐渐丧失和消极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新时代的一部分藏人人格表象出:惟利是图,明哲保身,论亲疏、徇私情、重名利、轻道德群体意识淡溥,利已主义严重,开放观念淡溥,权威观念浓厚,自主意识淡溥,个人欲望强烈等特征。他们具有两极性格,思维程序走两极,缺少中间环节,比如一个藏人与你相善时可以割身上的肉给你,而当与你相仇时,可以割你身上的肉,易自卑,也易骄傲、易冲动,也易灰心、自由、散漫、超缓慢节奏,在藏区,地广人稀,小生产的农牧经济,生活简朴,自然环境虽恶劣,但恬谧无华,多数人沉湎于礼佛,不怎么追求物质利益,于是,晨鸟既啼,诵经声即起,平日之劳作,远大如工业化大生产中的工人那样严格和紧张,有人以“慢半
本文标题:以藏族为例看文化与人格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