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相关知识,对其教育理论有了一定得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位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主要内容•一、生平简介•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三、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四、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五、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六、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1809年-1833年任哥尼斯堡大学教授,接任康德教席;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先后办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和教育研究所。著《普通教育学》(1806),《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1833年,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第一节生平简介•1776年出生一个律师家庭,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1794年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律,后改学哲学;•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Steiger)的家庭教师;•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第二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赫尔巴特在不同时期学术活动重心的变化来看,他的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日内瓦—不来梅时期(1797—1802年)•1797—1799年,赫尔巴特应聘担任瑞士贵族冯·斯泰格尔的家庭教师。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在此期间,赫尔巴特亲自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的教育实验,直接接受了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1800—1802年,赫尔巴特在不来梅主要从事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与此同时,他进一步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逐渐走上了形成自己的理论的道路。•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年)•1802年,赫尔巴特担任哥廷根大学教授。他先后写了《论裴斯泰》《裴斯泰洛齐直观初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洛齐的近着步》《裴斯泰洛齐教学方法之批评》《世界审美启示》和《普通教育学》等著作,在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较为详尽地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在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哥廷根时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正是在这个时期,赫尔巴特提出了其“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学说。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理论:由儿童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所构成的教育过程,兴趣的多方面性,教学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原则,由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所构成的教学进程,等等。•第三阶段:柯尼斯堡时期(1809—1833年)•1809—1833年,赫尔巴特应聘担任柯尼斯堡大学哲学教授。在哥廷根时期,赫尔巴特主要侧重于从伦理学角度探讨教育问题,那么,在柯尼斯堡时期,赫尔巴特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先后写作了《心理学论文集》、《科学心理学》等著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并致力于把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教育过程中。•1810年,他创办了教育研究班及其附属实验学校,以便使自己的理论得到具体的运用和验证,同时也得到进一步丰富。•通过这个时期的各项工作,赫尔巴特进一步充实了其教育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方面,使其理论体系更趋完整。其结果便是《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年)、《普通教育学纲要》(1841年)的问世。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他认为伦理学指明目的,心理学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心理学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手段。•在赫尔巴特的理论体系中,心理学与伦理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一)赫尔巴特伦理学•赫尔巴特的伦理学说直接受康德思想的影响,但他又明确反对康德伦理学中的先验主义和宿命论。•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A、内心自由•指的是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内心自由是明智和意志两个成分之间的一种关系”,仅仅认识道德的原则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使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为的意志。B、完善•是指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C、仁慈•是指“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D、正义•“正义”的观念也就是“守法”的观念,它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或法律)解决冲突。E、公平•“公平”或“报偿”,这样对正义的尊重才会得到巩固。”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群活动的结果。”(二)赫尔巴特心理学•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他之所以系统研究心理学,除了建立其教育学体系的需要,也是针对当时的教育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的。1、赫尔巴特在创建其心理学时,接受了多方面的思想影响。A他继承了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把意识看做观念之间不同联系的结果。B受到莱布尼兹、沃尔夫和康德等人所强调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以此来修正联想主义心理学。C他的思想还受到牛顿力学的重要启发。这主要表现在,他强调心理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D赫尔巴特赞同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心灵在最绝对的意义上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生活或表象的形式;因此,在其中既不存在原始的观念,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观念倾向。一切观念毫无例外地是时间和经验的产物。”•但在另一方面,赫尔巴特又认为,由于心灵具有表象力量,同时,“与它(即心灵引注)本身无关印象可能影响它,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不是白板”。•正因如此,赫尔巴特坚决反对莱布尼兹的“先定和谐”论、康德的先验自由论以及费希特的决定论、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的内发论。2、赫尔巴特统觉理论A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来源•“统觉”(apperception)一词最初是由莱布尼兹提出的。莱布尼兹认为,统觉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它主要依赖于心灵中已有内容的影响。•康德继承并发展了莱布尼兹的统觉理论。康德认为,统觉是理智的活动,统觉的能力不是建立在灵魂已有内容的基础上的,而是由一切产生于外界的经验所赋予的。•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深受莱布尼兹和康德思想的影响。莱布尼兹关于清晰的观念来自微知觉的联合、统觉活动的能动性以及心灵已有内容在统觉中的作用等思想,康德关于统觉与外界经验的依从关系的见解,都被赫尔巴特继承下来。•赫尔巴特虽然有时也用统觉活动表示人类的一般认识活动,但更主要地是把它当作一个心理学范畴,从而使之具体化,而这正是把统觉原理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在另一方面,赫尔巴特又抛弃了莱布尼兹和康德所强调的统觉的自发性和先验性,因为这与他的心灵白板论是相背离的。•赫尔巴特的统觉学说还从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派那里吸取了一些思想。B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含义•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即认识活动的结果);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观念是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素。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就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心理学是研究观念集聚、分散、结合和消失的科学。教育过程就是不断向学生呈现“观念”的过程。•“意识阈”的观点。用观念在“意识阈”内外的活动变化来解释人的心理。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都看成是观念的活动。•“统觉”的思想。统觉是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C统觉的条件•赫尔巴特指出:“统觉或内在感觉,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才会发生。”所谓统觉的条件,主要是指兴趣。•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正因如此,兴趣赋予统觉活动以主动性。评价•任何一种哲学一心理学要想真正运用到教育和教学领域,或对教育领域发生影响,它本身首先必须具备教育的“性质”。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正是如此。•另一方面,与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不同的是,赫尔巴特研究哲学、心理学的动机与目的从一开始就与教育,特别是教学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他的心理学是一种教育化了的心理学。正因如此,赫尔巴特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在其伦理学和心理学所建构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他把对儿童教育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儿童的管理、教学和训育(即道德教育)三个部分,并认为儿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身体发展和形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从而为教学和道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而教学事实上又是为道德教育作准备的。因此,在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内容。第三节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一、教育的目的•二、教育性教学原则•三、道德教育一、教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以区分为两种,即所谓“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或“选择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就是“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赫尔巴特把兴趣的多方面性称为“教育目的的第一部分”。•所谓“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二、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并把它当做教育的基本原则。•赫尔巴特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赫尔巴特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如何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呢?•赫尔巴特指出,这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养成德行)•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而“对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引起的智力活动”。•贡献: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局限: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不说具有一种机械论的倾向。三、道德教育•在赫尔巴特的概念体系中,与道德教育直接有关的主要是“训育”这个概念。•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所谓的“儿童管理”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儿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儿童管理之不同于训育之处主要在于,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随后进行的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赫尔巴特关于儿童管理的论述来看,管理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某些恶行的预防,而训育则是为了美德的形成。•训育的含义:赫尔巴特的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他指出,训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判断是道德的基础,因而必然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但仅有道德的判断是不够的,这种判断必须转变为“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的热情”,才能把“道德化为性格”。道德决定是指用“道德的眼睛”对事物、环境等进行观察和理解,并依此行动。道德自制是指对自我的认识。训育的具体实施•赫尔巴特提出了六种基本的措施或方法。•1、维持的训育。它的作用主要在于巩固儿童管理所取得的结果,使儿童懂得行为的界限和对权威的服从。
本文标题:赫尔巴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3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