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阿拉比》中的象征主义
《阿拉比》中的象征主义摘要《阿拉比》是20世纪英国杰出作家和诗人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品,也是现代主义与象征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该短篇小说通过描写都柏林男孩从追求美好的爱情与梦想直到认真现实、幻想破灭的过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其对人性的压抑,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瘫痪与麻木不仁。本文从《阿拉比》中丰富的意象出发,通过分析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的不满与批判。关键词:《阿拉比》意象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爱尔兰著名作家和诗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同时也是意识流文学大师。他将象征主义与现代主义完美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意象丰富、寓意深刻、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优秀作品,对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都柏林人》是乔伊斯创作艺术的集中体现,奠定了其现代主义小说鼻祖的地位。该作品由十五篇精炼的短篇小说组成,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出当时都柏林的社会现实和当地人们的精神状态,并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阿拉比》是该短篇小说集中的第三篇,也是一部充满着象征意象的、带有自传意味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天真烂漫的都柏林男孩,他向往美好浪漫的爱情,希望到传说中具有异国情调的阿拉比集市为自己的心上人“曼根的姐姐”买一件特别的礼物以示爱意。然而,当他费尽周折拿着钱到达仰慕已久、已经打烊的集市时,却发现那里跟自己所住的街区并无不同,所谓的美好至极、令人向往的阿拉比集市,只不过是一个外表虚幻繁华、本质则俗不可耐、了无趣味的灰暗世界。这对于把阿拉比集市视为自己的爱情支柱、理想支撑的主人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开始发现自己仅仅是一个被虚荣心左右的可怜虫,也了解到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想象出来的事物最终带来的只有无尽的失望。他由此看清了现实的本质,明白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在这段痛苦的心路历程中走向成熟。该篇小说虽然故事简单、情节朴素,但其中丰富的意象却能让读者透过这个微不足道的小故事看到整个英国社会的大背景,可谓以小见大,耐人寻味。一象征精神瘫痪之意象解读作品开篇交代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北理齐蒙德街是一条死胡同,除了基督教兄弟学校的孩子们放学回家那段时间外,平时很寂静。在街的尽头有一幢无人居住的两层楼房,与这块地方的其他房子保持着一段距离。街上的其他房子似乎都自以为是:以阴沉的脸相互凝视着。”这几句看似简单的环境描述中其实蕴藏两个十分明显的意象,将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和麻木不仁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一,男孩居住的“北理齐蒙德街是一条死胡同”,象征着他的生活必定了然无趣、死气沉沉,也预示着他在未来终将走进“死胡同”,毫无前途和希望可言。这一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在小说结尾得到了印证:男孩“感到自己是一个受虚荣心驱使和嘲弄的可怜虫”,他的理想和追求全都化为了泡影,曾经向往的生活也终究不可能实现,生活着实走进了“死胡同”,除了黑暗、孤寂、索然和痛苦以外什么也没有。其二,这条街上的房子“似乎都自以为是:以阴沉的脸相互凝视着”,“房子”这一意象则象征着房中居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居住在一条毫无生机的昏黑阴冷的死胡同中,任何一个头脑清醒、有所知觉的人都会感到压抑并作出反抗,而他们却毫无反应、无动于衷,可以想见他们精神的瘫痪与麻木程度。他们按时出入教堂做礼拜、机械地遵循着天主教的教义,安于现状甚至自鸣得意。他们目光短浅、观念陈旧迂腐、思想停滞不前,这一点在男孩的婶婶身上有很好的体现。当男孩提出周六晚上要去阿拉比集市的时候,她“吃了一惊,说希望那不是什么共济会的玩意”。二象征爱情与理想之意象解读在《阿拉比》中,主人公的玩伴“曼根的姐姐”是他的倾慕对象,也是美好、浪漫爱情的象征。但是整部小说没有一处对曼根姐姐的正面刻画,她的名字也无从知晓,读者获得的全部有关曼根姐姐的信息都来自主人公的描述和想象。男孩第一次躲在暗处观察她时,读者对曼根姐姐朦胧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灯光从半掩的门里露出来,映现出她的身形,她一挪动身体,裙子就来回摇摆,她那柔软粗实的辫子也左右颤动起来。……她说话时转动着手腕上的银镯,对门路灯的光亮映出她白皙脖颈的曲线,照亮了她披垂下来的头发,也照亮了她搭在栏杆上的那只手。”可见,由于缺少正面交流,曼根姐姐无论是对于读者还是对于孩子本身来说,都是神秘的、充满魅力的、像爱情那般不可捉摸的,所以男孩才神魂颠倒,才如此期待每天见到她的身影。男孩感觉到,“我的躯体就像一架竖琴,她的一言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就像在琴弦上划过的手指”。他的脑海中始终被她的形象萦绕着,这使他在任何场景都能想到她,就连与婶婶一起去嘈杂脏乱的市场购物时,他都感觉“仿佛自己手捧圣杯,在一群仇敌中间安然通过”。他也曾多次默默地将曼根的姐姐称为“爱人”,甚至在做祷告时一想到他的“爱人”,泪水便会夺眶而出。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这一整个追求与爱慕的过程中,其实一直是男孩自己在唱独角戏,曼根的姐姐对此事毫不知情。此外,一切与这段所谓的爱情有关的浪漫和美好,都是男孩凭借自己的一厢情愿想象或臆造出来的,毫无现实依托。这两点也就注定了男孩对美好爱情追求的失败。“阿拉比”可以说是这篇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了。它是一个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繁华集市的名字,对于居住在索然无趣、毫无希望可言的北理齐蒙德街的男孩来说,那里是他的精神寄托、理想支撑和爱情支持。又因为男孩是从自己的“爱人”、“仙女”那里知道这个集市的,他对阿拉比的期待和憧憬便可想而知。一天,曼根的姐姐打破二人之间的沉默,问他去不去位于城市另一头的阿拉比集市。她表明自己非常想去,但不得不留下来参加祷告会,但建议男孩前往。男孩立即表态:“要是我去的话,我会给你带回点好东西。”可见,阿拉比是联系男孩和心中“爱人”之间的纽带,也是“爱人”的向往之地,阿拉比一行很可能将成为他追爱成功、实现梦想、跳出无聊生活的契机,他对前往阿拉比一事自然异常兴奋、激动和期待。之后的几天,他脑海中不断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念头,他“巴望着能抹掉中间那些单调无聊的日子”,直奔阿拉比,为心爱的女孩挑选一件称心如意的、别致新奇的礼物,去赢得她的芳心,让自己的生命被爱情之光照亮。男孩对阿拉比的期望之高读者都很容易看出。所以,当他经过苦苦等待拿到买礼物的钱,又费尽周折赶着晚车到达已经打烊的阿拉比,发现阿拉比并不是想象中的理想国度,而是一个披着光鲜亮丽的外衣的再世俗不过的地方,甚至与他生活的地方没有任何两样的时候,由于理想破灭所致的内心的失望与痛苦也是可以想见的。男孩经过漫长的等待拿到了为“爱人”买礼物的钱以后,踏上了只有寥寥几个乘客的列车,“经过了破烂废弃的房屋,又跨过了波光粼粼的大河,……在临时搭建的木质月台前缓缓停下”,本以为在这些磨难之后迎接他的将是理想中那繁华多彩的、宽敞明亮的、令人快乐幸福的、具有东方魔力的集市,没想到整个集市却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景象:“我发觉自己进了一间大厅,厅内半高处有一圈楼廊。几乎所有的摊位都收摊了,厅里大部分地方都在昏暗中。我意识到一种静默,就像礼拜结束后教堂里充溢的那种静默。”仍然逗留在集市上的寥寥几人也与男孩平日里看到的人没什么两样,显得既猥琐又冷漠:他透过挂帘看到两个男人“在帘前数着托盘上的钱”,听到“硬币掉落的声音”,本应热情招呼他的店铺女侍却与两个男人轻浮地调着情。男孩终于猛然醒悟,发现自己曾经无比向往的理想圣殿不过是一个世俗之地,它与任何一个集市一样都是以金钱和利益为导向的,都是华而不实的,都是庸俗和肤浅的,自然也是无法带给人们幸福和快乐的。他同自己的“爱人”一样,只不过是凭着自己的一厢情愿假想出来的,是不具备现实基础的,因而也注定是虚无缥缈、绝不存在的。最后,男孩听到“楼廊一头有个声音在喊要灭灯了。大厅的上层现在全黑了”。他只身处在这无尽的黑暗和失落的悲痛之中,“抬头凝视着黑暗,发现自己是受虚荣驱动又受虚荣愚弄的可怜虫”,“双眼中燃烧着痛苦和愤怒”。至此,男孩彻底看清了现实,明白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他的追爱和逐梦旅程也就此告终。其实,男孩想象出来的“阿拉比”其实就是理想和梦想的象征,他历尽磨难到达阿拉比集市则象征着追求梦想的路途是充满艰辛的,而现实中腐败、黑暗的阿拉比则象征着整个社会范围下的麻木和瘫痪,也预示着梦想的破碎、希望的熄灭。三象征宗教之意象解读在《阿拉比》这部小说中,乔伊斯还使用了大量的宗教意象,一方面反映出天主教对人们精神的压制,另一方面则折射出当时宗教的败落以及严重的信仰危机。首先是已故的“牧师”这一意象。作品开篇就交代了这位牧师的相关信息,他曾是男孩家的房客,“在遗嘱里把钱全留给了教会组织,把他房里的家具全留给了他妹妹”。由此可以看出,这位牧师在极具善心、积极从事神职事业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敛财,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并不景气,牧师的薪酬本身也不高,他不仅没有欠账反而还有余钱,可见他的思想已经开始世俗化了。同时,牧师也是宗教和教会的象征,他的生传达了教会的强盛和信仰的虔诚,而他的死则意味着教会的败落和信仰的崩塌。其次,男孩在牧师的遗物中发现了“三本书”,但其中只有一本是关于宗教的,而其他两本则与宗教信仰毫无关系,分别描写冒险和爱情,这就反映了牧师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以及摆脱宗教束缚的渴望。男孩读罢这三本书之后,一方面因为其中对爱情和性的描写而产生了强烈的物欲和肉欲,但另一方面又因为书中对宗教般神圣的纯洁爱情的歌颂不断压抑着自己内心对世俗欲望的渴求,将“曼根的姐姐”看做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圣女,把自己单方面的爱情上升到宗教的高度。这三本书对男孩爱情观的影响很好地体现出当时天主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作品还描述了基督兄弟会放学的场景,也从侧面反映出天主教会是人们的精神牢笼,它不断压制着人们的世俗欲望和本能追求,使人们在这个牢笼中只能过着麻木不仁、僵化瘫痪、一成不变的生活。最后是“荒废的花园”、园中枯萎的“苹果树”和生锈的“自行车气筒”。书中的“园子”象征着《圣经》中的伊甸园,也是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逐出天堂前快乐生活的地方。伊甸园本应是充满生机和活力、溢满温馨和浪漫的地方,而书中的“园子”却已经一片荒芜、遭人遗弃了,这就意味着人们的心灵寄托已不复存在,精神家园也归于死寂。园中的“苹果树”是伊甸园中智慧之树的象征,能教人分辨善恶,而此时却呈现出枯萎凋零之状,这就反映出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贫瘠程度之深。而“自行车气筒”象征着牧师曾作为上帝的信使为人们指点迷津,像打气筒一样填充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具有道德信念和宗教信仰,而如今它却也已被人遗弃,变得锈迹斑斑,这就说明了人们对教会不再唯命是从,并抛弃了原有的道德信念和宗教信仰,但由于对程度的把握不当,造成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导致了精神贫瘠和瘫痪的状态。四结语在《阿拉比》中,乔伊斯通过描写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运用丰富的象征主义意象,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再现了20世纪英国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不仅对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2]詹姆斯·乔伊斯,米子、沈东子译:《乔伊斯短篇小说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曹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作者简介:韩春晖,女,1975—,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标题:《阿拉比》中的象征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3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