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年代-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年代知识点总结1/8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时知识梳理:1、隋的统一: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隋朝统一史实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意义隋的统一,结東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巩固政权措施(1)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措施衡制度(2)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2、开凿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开通: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长达2700多千米的大运河。(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五大水系)(4)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科举制的建立:①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场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4.隋朝的灭亡(1)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暴政体现为: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②隋炀帝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教材问题解答: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教材P5“课后活动”)参考答案:(1)打破了世家大族把持仕途的状况,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2)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有机会通过考试参政,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3)把读书、考试、选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把选オ和任官的权力从地方豪强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开放性设问:1、大运河的开凿是好事还是坏事?参考答案:我们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即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2、大运河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价值,我们该如何保护它?参考答案: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好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维护沿河名胜古迹,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年代知识点总结2/8防止建设性破坏。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时知识梳理: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2)“贞观之治”: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①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革新措施: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③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済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2、女皇帝武则天:(1)称帝: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统治措施: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③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指施,重视发展生产。(3)作用: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3、“开元盛世”:(1)背景: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2)改革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表现: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教材问题解答: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来?(教材P8“问题思考”)参考答案:政治上勤于政事,减省刑罚;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人事上任用贤才,虚心纳谏。2、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教材P10“课后活动”)参考答案:状况:人口增多,粮价低廉,国泰民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原因:唐大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开放性设问:1、如何评价唐太宗?参考答案: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明君,统治期间轻徭薄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为唐朝进入全盛奠定了基础。2、“贞观之治”给你什么启示?参考答案: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维护人民利益,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纳谏,大力发展经济,要坚持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3、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治理国家方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参考答案:(1)都能任用贤才,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年代知识点总结3/8(2)太宗和玄宗时期都出现了盛世局面。4、唐朝前期繁荣局面的形成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哪些启示?参考答案: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是前提;要重视人才: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积板开展对外交住;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第3课盛唐气象课时知识梳理:1、经济的繁荣农业唐朝前期,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型和筒车:在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业著名的有越窑的青瓷,那窑的白瓷和闻名中外的唐三彩。其他造船业、矿治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商业唐朝的商业十分紫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繁,出现了一些紫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2、民族交往与交融:(1)概况:①唐太宗时,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②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汉”。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2)、文成公主入藏:①背景:唐太宗时,吐落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②概况: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③意义:唐審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开放的社会风气(1)概况: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表现:①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多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等活动:②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4、多彩的文学艺术(1)概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朝的书法、绘画、音乐、秋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诗李白“诗仙”诗风飘逸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杜甫“诗圣”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他的诗有“诗史”之称。白居易社作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诗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年代知识点总结4/8书法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绘画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画作落笔雄劲,风格奔放。教材问题解答:教材P17“课后活动”)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参考答案:这则材料反映出唐代内河航运比較发达,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的景况。2、诗歌赏析。(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参考答案:“蕃”“胡”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参考答案:反映出当时“胡人”日渐汉化,而汉人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也受到了“胡人”的影响。说明了唐朝时各民族各国的生活习俗渗入中原地区。开放性设问:1、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有何表现方式?参考答案:(1)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表现方式: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如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2、如何认识唐朝的民族关系?参考答案:以和为贵,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有利于各民族交往和共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固和发展。3、唐朝民族关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参考答案:要坚持开明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时知识梳理:遣唐使含义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精、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地位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史实他矢志不,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与新罗的交往概况往来频繁表现新罗派遺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并仿照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技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科技成就;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玄奘西行概况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游学那烂陀寺,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贡献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載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1、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因难的?(教材P21“问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年代知识点总结5/8题思考”):参考答案: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面对困难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教材P22“课后活动”)参考答案:反映了唐朝发展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和世界其他各国有着繁的贸易住来。开放性设向:1、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2)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政策。(3)发达的陆路交通和海上交通。2、唐朝的对外交往对我们有何启示?参考答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要坚持对外开放、兼容并包,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时知识梳理:1、安史之乱原因(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3)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4)安禄山兼任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时间755-763年,持续8年之久。人物唐玄宗、唐肃宗;安禄山、史思明(叛乱者)经过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调集西北地区的精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年代-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4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