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优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谈谈优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七学习小组产业结构(IndustrialStructure)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一个经济实体当中(一般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在每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时点上,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不一样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分类对中国当前经济现状的分析——十二五产业结构指导目录背景为什么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和矛盾,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较低、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剧等也凸现出来,成为影响“十一五”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或间接与现行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联的问题和矛盾,其解决的途径从根本上说也在于通过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遵循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程,是我国必须完成的历史性任务。其实,结构失衡是中国相当长时期以来,包括今后一段时期内所必须摆脱的一大困境。虽然第一产业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后不久就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三十多年来总是在50%上下徘徊。换句话说,中国经济从来就没有走上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张的轨道。更令人担忧的是,近6-7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种与政策走向和政府愿望背道而驰的结果不能不引起经济学界的反思:产业结构调整了很多年,研究和政策举措都出了不少,但至今为什么没有成效?——万广华《未来20年:穿越增长的陷阱》第二产业比重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是中国通过国际贸易成功输出了制造业的剩余生产能力,似乎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的攀升也与加入WTO相关。其实,中国经济早已撞上了一堵墙,只是出口给了我们发展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因为2008年的全球危机已不复存在,而过度依靠出口也给中国经济引入了不少风险。美国储蓄率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各国对中国出口的挤压,尤其是欧美日印各种形式的围堵,还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将使中国靠“世界工厂”寻求发展难以为继。第二产业比重高居不下更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不管成因何在,这个高居不下的比重意味着,中国将来的发展再也不能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增长。顺便指出,随着产品升级和技术含量的提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将越来越小。所以,将来增长和就业的出路都只能在第三产业。但三产扩张的突破口在何处?其比重如何才能从现在的38%上升到50%甚至更高?——万广华《未来20年:穿越增长的陷阱》——万广华《未来20年:穿越增长的陷阱》(作者为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除了上述的老问题,中国即将或已经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尽管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和定义存有争议,但其内涵大致可以描述为: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既不能与发达国家在高端产品和服务上竞争,同时与欠发达国家相比,又失去了生产中低端商品和服务的比较优势。毋庸置疑,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是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也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这只能依靠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和改善效率,别无他法。这三方面都需要人和其它生产要素的集聚。以上海为例——人口老龄化逼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转型缓慢的另一个苦果:¥人民币汇率¥新中国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业产业迅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典型特点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第一产业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28%左右,到1984年,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了32.2%左右,上升了4.1%。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48.2%下降到1984年的43%,下降了5%左右,1978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23.7%,到1984年上升到24.8%,仅仅上升了11%。说明中国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农村和农业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使得工农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第二阶段(1985年-1992年):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总体特征是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1985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约为31%、44%、25%,到1992年其比重分别约为23%、48%、29%。在这一阶段,资源配置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特别是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阶段(1985年-1992年):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总体特征是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1985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约为31%、44%、25%,到1992年其比重分别约为23%、48%、29%。在这一阶段,资源配置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特别是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阶段(1993年-2005年):第二产业高速发展时期。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讯设施迅速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1993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有的比重分别为:22.4%、48.3%、29.3%,到2005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2.5%、47.3%、40.2%。在第三阶段的1997年,中国第一产业的比重跌破20%以下,这个时期,重工业比重显著增长,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国家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2005年11月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根据这次中央会议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今后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工作。这次会议确定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8个重点: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四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对经济增长全局的带动作用。五是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七是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八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淘汰类项目,国家将禁止投资,各金融机构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相关部门将采取措施,按规定限期淘汰,在淘汰期限内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可提高供电价格,对国家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一律不得进口、转移、生产、销售、使用和采用;对不按期淘汰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而对鼓励类投资项目,发改委将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应按照信贷原则提供信贷支持,并给予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质检、消防、海关、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金融机构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支持。2012年的布局2011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级产业规划正密集出台。11月28日,“十二五”规划集中发布,为多个领域未来几年的发展描绘了蓝图,各个产业规划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主线,以拉动内需、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战略新兴为主要方向。由于2012年是“十二五”的第二年,而每个五年计划的第二年都是投资高峰时期,目前看来,农业水利、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民营企业、停建和缓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将是微调重点。看看投资应行家怎么说黑石集团高级董事总经理里希耶(Jean-ManuelRichier)专访
本文标题:优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5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