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2012届MIB期末论文论文题目: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学生姓名:黎原亨课程名称:WTO规则与国际商务所在学院:国际商学院教师:尹忠明专业:国际商务学号:2120254000212013年1月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后,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中国低端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以出口导向的第一波全球化红利已不可持续。第二波经济全球化是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即在扩大内需的条件下实施深度全球化战略。中国要利用世界经济危机提供的机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稳定外需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内需,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背景和条件下,建立新型的对外经贸关系,全面获取新的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第一波经济全球化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利用自身劳动力成本低廉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大力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和发展加工贸易。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特别是欧美需求萎缩,中国对外出口面临严重威胁,过去以出口为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面对国际市场急剧萎缩,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实施扩大内需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扩大内需指的是利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战略与全球化并不相冲突。“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经济趋势,是要素跨区域的、无经济疆界的流动,它只与自力更生经济中要素的封闭流动相对立。因此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其实就是强调利用全球优质要素发展自己。对于中国这样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国家,不可能长期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因此,逐步回归“基于内需的全球经济”形态,只是在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行事。【1】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即是一个输赢的局面,获得顺差为进行贸易的目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交易而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经济主体之间是可能实现“双赢”的。经济主体的“利己”不应通过损人去实现,而应通过利他来实现。具体途径为,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显然,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比较成本的关键在于比较。以上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称为“古典贸易理论”。【2】在此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无论是“古典”的,还是“新古典”的贸易理论(我们不妨将这两者合称为传统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但它们终究存在着局限性。(二)当代比较优势理论传统主流贸易理论将要素禀赋作为比较优势的主要来源,而新贸易理论则特别强调了规模经济效应。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相对优势理论,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理论,其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的特征。但处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自然资源通过技术进步可以被改良、人工合成或被新材料所替代,人力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这表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不一定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因此,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二、中国的比较优势(一)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中国比较优势1.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空间相对广泛。2.社会政治稳定,尤其近几年交通、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备,这些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3.在人力资源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量上,近几年在质的方面也有所提高,我们有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的一大优势。【3】(二)当代贸易理论框架下中国比较优势1.资本存量的上升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崛起现有的关于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都表明中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尽管还不具备全面的比较优势,但其比较劣势一直在逐年缩小。近年来,船舶、钢铁、汽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行业都进入了一个加速扩张的时期。可以说,中国在重工业包括装备制造业领域中取得比较优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2.全球产业链中分工环节的攀升中国的加工贸易是中国参与国际生产链分工的重要方式。在1980年,中国的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只有20.2%,其余为来料加工。到2007年,这个二八分的比例正好倒了过来,进料加工已经上升为80.7%。进料加工的增值率近年来迅速攀升。在2000年前后几年,进料加工的增值率一直在50%左右徘徊,2005年以后,这一比例开始迅速提高,到2007年已经达到了79.6%。这说明,中国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环节正在扩展和攀升②。3.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成为新的比较优势产业新贸易理论所探究主要是横向分工关系。从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一直到最近兴起的以企业异质性为主要特征的所谓新新贸易理论,无不以规模经济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为规模经济产业提供比较优势来源。当中国长期以明显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速度发展的时候,中国的内需不断相对外需而扩大。这说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必然成为中国的出口优势产业。因此,规模经济效应可能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了要素资源变化之外的另一动力。4.横向贸易和横向外资重要性的提高基于李嘉图技术差异和俄林要素禀赋差异的理论能够很好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我们将这种贸易称为纵向贸易。基于克鲁格曼规模经济的理论能够很好解释经济水平差异不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即所谓横向贸易。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在我们的资本积累越来越多,劳动力工资和技术水平都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们的对外经贸中横向的成分就会越来越高,而纵向的成分就会相对减少。这一特点是我们考虑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三、发挥目前的比较优势根据上文提到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当代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在继续维持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还要兼顾新突出优势的培育与发展。(一)继续保持传统比较优势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若目前全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将面临严重的要素投入约束,这些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继续发挥传统的以要素禀赋和比较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可以为新兴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金、技术,培养企业家才能,从而为技术创新、突破生产要素的投入瓶颈和促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打下基础。宏观经济学的原理表明,宏观层次上的资源利用不足和利用过度都是经济缺乏效率的表现。居高不下的非自愿失业(不论其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意味着实际GDP低于潜在的水平。目前我国农村有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资金、技术相对稀缺,成本较高,劳动力相对充裕,成本较低,而一国经济竞争力与它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成本高低紧密相关,过早地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只会导致欲速则不达。(二)发展当代贸易理论下新突出的比较优势1.培育资本密集型产业金融危机过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优势产业面临巨大资金困难,而我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近年来不断崛起的如造船业、汽车制造业都有成为下一个比较优势产业的潜力。2.充分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为规模经济产业提供比较优势来源。我国拥有13亿人口,这个庞大的市场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模仿的。如上所述,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必然成为中国的出口优势产业。3.重视横向贸易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缩小,因此,过去纵向贸易的发展模式就不那么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重视横向贸易的发展也是今后我们应该侧重的方向。【4】四、从宏观层面的建议与对策综上所述,宏观层面来说,我国传统的对外经贸关系基本是“以劳动力换资本”,主要以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是典型的产业内低端纵向分工模式。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早期,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使得国内市场几乎被排除在国际分工之外,内向型部门与外向型部门彼此隔绝。因此,中国的传统对外经贸关系的基础一方面是劳动力的剩余,另一方面是资本和技术以至信息的极度缺乏,还有就是国内市场本身的狭小和分割。随着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传统的对外经贸关系必然转型。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要制定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应对策略。(一)新能源既要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又要在未来的新能源经济开发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二)大力发展本国的新能源技术。只有掌握了先进技术,才能在竞争中胜出。(三)积极参与国际新能源领域的合作。虽然我们有巨大的市场,但是能源也出现过很多问题(四)利用我国在新能源领域自身的优势。比如说比亚迪在世界电子应用电动玩具有着相当的优势。宏观经济角度的建议与对策(一)建立内需为基础的对外经贸关系对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来说,内需与外需是互补的,庞大的内需是对外竞争力的优势来源。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主要转为横向贸易,吸引的外资主要转为横向外资,而且中国将基于庞大的国内市场在规模经济产业形成比较优势。国内外市场必须统筹安排,贸易与投资手段必须在全球范围内综合使用以利用全球资源,这一根本变化决定着我国建立新型对外经贸关系的其他方面。(二)积极维护现有的多边贸易体制并进一步争取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中国比较优势的升级已经使得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与多边贸易体制中开放程度较高的产业日益重合。可以说,现有的多边贸易体制对于中国从总体上来说是相当有利的。因此,对于现有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应该尽量维护。对于多边领域的贸易自由化,中国应该持支持的态度。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坚持在多边贸易体制之外的其他国际论坛讨论这些社会条款问题的立场。(三)建立全面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和他国经贸政策监控机制横向贸易关系与纵向贸易关系相比存在更多的竞争,因此当横向贸易增多,贸易摩擦的增多不可避免。中国应该建立起全面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将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日常化,同时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经贸政策的监控机制。(四)调整对国际投资规则的立场,同时建立以竞争政策为核心的外资管理体制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充分利用境外资源的需要,都使得中国迅速开始成为一个对外投资的大国。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横向化体现在外资领域就是横向外资的增加。中国传统的以优惠措施加准入限制为特征的外资管理体制主要适于对纵向外资的管理,而横向外资的增加必然要求中国建立起相应的以竞争政策为核心的外资管理新体制。(五)以提供非互惠优惠待遇和对外投资为主要手段协助发展中国家维护贸易平衡中国与中小型发展中国家包括最不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正在日益紧密,而且是以纵向关系为主。这些发展中国家中有不少是中国的对外援助对象,同时也是中国建立海外加工区的主要场所。随着中国产业的不断升级,可以预见,中国将有越来越大规模的低端产业向这些地方转移。帮助落后国家形成自己的民族制造业不仅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对外转移和全球布局,而且实际上并不会对中国未来的制造业形成竞争威胁。参考文献【1】刘志彪.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分享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战略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2012(2):51—59【2】崔瑞彦,李婧.我国当前比较优势分析〔J〕.经济纵横.2011【3】李晓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比较优势探析〔J〕.经济研究导报.2012(09):1—2【4】崔凡,张汉林.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与建立新型对外经贸
本文标题: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6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