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促进农村初中学校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方案
徐中教科苑第14期1促进农村初中学校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方案常熟市徐市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创造新的教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基调。我校是农村初中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在:(1)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水平不能适应自身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2)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水平、教科研的意识和能力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3)学校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建设还没有达到和谐和统一,学校对教师、学生的吸引力还有待于提高等等。促进农村初中学校和谐发展就是力求改善农村初中当前教育的现状,克服弊端,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坚持科学求实的基本精神,从而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二、课题界定从哲学上看,和谐是指事物对立面的统一和协调,多样性的统一和协调。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所谓“学校和谐发展”,指的是学校能够不断地化解矛盾,注重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和谐的教育力量和管理情境,促进全体学生、每位教师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和睦的氛围里健康、稳步、全面进取的持续过程。学校和谐发展应达到六项指标:(1)民主得到充分发扬,“法治”得到全面落实,学校上下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统筹兼顾,各类问题得到正确处理,学校公平和正义得到有效维护;(3)学校成员间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彼此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凡是有利于学校进步的愿望、意见和才能都会得到尊重和支持;(5)学校运作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井然,学生学而不厌,教师诲人不倦;(6)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积极向上,生态良好。学校和谐发展的显性标志应是教师的和谐发展和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和谐发展:教师的和谐发展内涵是多层面的、多领域的,其空间是无限的。具体体现在:“三种素养”、“三种意识”和“三种能力”。“三种素养”即:良好的道德素养、坚实的业务素养(包含扎实的学科知识素养、宽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的教育理论及教育能力素养)、健康的身心素养。“三种意识”即教书育人意识、观念更新意识、教育科研意识。“三种能力”即:科研能力(包含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等)、教育能力(包含教育预徐中教科苑第14期2见能力、过程控制能力、同行合作能力、行为反思能力等)、整合能力(包含信息的获取和整合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及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等)。学生和谐发展:学生的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通过学生的和谐发展,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生动活泼的发展,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能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在世界范围内很好生存和发展的,具有健康身心,卓越智能,高尚品格,创新精神,合格加特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三、理论依据和假设1、理论依据(1)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人格养成和价值教育,不拘一格塑人才。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经验性,技能性知识的传授,而应突出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的思考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和胆识,提升综合的文化素养。一方面要挖掘文化教育中所凝聚的科学方法、逻辑思维和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形成触类旁通、顺利“迁移”的学习能力。以此来提高文化教育的质量,既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使学生获得一种在变化多端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把握自我发展时机的能力,为终生的发展提供可能,进而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4)马斯洛需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安全需求:安全需徐中教科苑第14期3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以及隶属关系等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4)此外,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传播理论等都可作为研究的重要依据。此不赘述。2、理论假设:建设和谐校园,全面协调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必将能营造必将一个“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和谐的校园学习氛围,有利于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形成具有徐中特色的长效办学运行机制。四、研究目标1、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索教师道德素质、职业能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建成一支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群体。2、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身心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3、学校的科学发展。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逐步实现“三个和谐发展”,即“教师—学生—学校”和谐发展;“社会—家庭—学校”和谐发展;“学校教育—育人环境”的和谐发展。五、研究原则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就是把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过程视为一个整体,树立科学的整体观念。在实验中要坚持用整体观念全面地、统筹地研究学校教育全过程中的各因素和学生身心发展诸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把实验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步骤都视为整体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整体设计、实施,使学校教育诸因素形成有序的排列组合,产生互补放大作用,从而达到学校教育功能的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及个性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2、科学性原则。本实验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注重对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分期实施、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对实验资料的搜集,徐中教科苑第14期4数据的处理、检测和实验信息的反馈,及时对整个实验的进程进行调控,保证实验始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3、协同性原则。根据本实验课题需要,实验中以前西德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协同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协同性原则,注意协调学校诸教育要素的关系,及时调整其内在结构,使其成为有序的排列组合,以产生互补放大作用,形成“五育”相互交织、作用的教育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及个性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六、研究内容1、教师和谐发展研究(1)铸师德。身为新时代的人师,应赋予师德以新的内涵,除了继续发扬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勤于进取、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外,还应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牢固树立教育让人民满意,教学技能让学生满意,教学效果让家长满意,教育质量让社会满意的思想,以此来回报世人对教师的尊重和厚望。新时代的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更应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服务者。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营造学习师德典范的氛围,以师德典范引路,定期开展师德论坛,签订师德建设责任书,坚持自查自纠,塑造师德之魂,散发师德之馨。(2)练技能。信息社会对教师的才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和谐发展,成为时代的强音。①提高文化素质。教师的基本文化素质是其它一切素质的重要基础,一是根据教师自身专业需要,鼓励教师学历自修,逐步提升学历层次;二是倡导自订读书计划,每天坚持利用一定的时间,博览群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断获取信息,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需要。②加强专业修养。我们需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必须鼓励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性,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除了涵盖教育理论、教育教学知识与实践能力而外,还应具备教育科研知识与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与能力的把握。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开辟校本资源,把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作为重点,坚持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将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3)提升教科研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做到“五个一”,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做好读书笔记,提高理论修养;每学期上一堂反映个人风格的公开课,展示教学艺术;每学期撰写一定数量的教育案例与反思,培养研究能力;每学期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并争取每学年有论文发表、交流或获奖,提升科研水平;每学期参加一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徐中教科苑第14期5水平。在此基础上,在校内推出一批“名师”,培养校级、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以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4)树立团队合作的思想。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合作在学校工作中十分重要,“它是让每个人的动力、清晰性和吸引力都达到颠峰状态,一个人的见解可以激发另一个人的想象力。”随着科学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树立团队合作思想,尤显重要,教师之间采取相互探讨、共同参与、教育研究等形式沟通交流,每个人持友好态度,在良好的氛围中既发表自己的主张,又倾听旁人的陈述,畅所欲言,既发挥自己的优势,又吸取别人的长处,真正进行思想与行为上的交流。在交流中受到启发,在交流中互补,在交流中提升。(二)学生和谐发展研究1、德育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爱因斯坦在《教育声明》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从爱因斯坦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道德是人和谐发展的基本一环。德育是关系学生“成人”的大问题,德育必须走符合德性形成规律,以学生自主教育为主的新路。我们必须积极开发德育资源,改变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教育模式,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发展需要为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德育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感悟道德的境界,并形成自律的习惯。2、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教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途径、方法和规律,以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为和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在德与才、情与智、手与脑、身与心诸方面促进学生的和谐
本文标题:促进农村初中学校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