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形象分析
2011年第4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4,2011(第13卷第4期)JournalofLiaoningAdministrationCollege(Vol.13.No.4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文学与艺术《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形象分析⒇刘春雪(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76)[摘要]匡超人,温州乐清人氏。在《儒林外史》中是作为重要的一传来写的。作者在他的身上蕴藉了很多的东西,也让我们从中了解了许多当时的社会面貌。[关键词]匡超人;《儒林外史》;形象分析[中图分类号]I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1)04—0161—02一、为人乖巧、勤奋、忠厚的匡超人刚出场的匡超人是一落魄的拆字先生,以卜算为生。在马二先生的眼中“那少年虽则瘦小,却还有些精神;却又古怪,面前摆着字盘笔砚,手里却拿着一本书看。”是好读书,很本分且具有一定上进心的青年。在功名与孝廉方面,也是以孝为上的。正如第十五回马二先生问:“长兄,你此时心里可还想着读书上进?还想着家去看看尊公么?”匡超人见问这话,又落下泪来,道:“先生,我现今衣食缺少,还拿甚么本钱想读书上进?这是不能的了。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所以几回自心里恨极,不如早寻一个死处!”此一番话,可以说是感人肺腑的,也是颇有意味的。也能体会这时的匡超人是很朴实,对孝悌之事很在意的。但同时在这话里也能看出匡超人对举业的热衷,他不是不想,而是条件不允许。一旦有些许的机会,对举业他是不会放弃的。匡超人是勤奋的。正如马二先生的话:“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在马二先生的眼中,匡超人是可塑的,是值得帮助的,是能够完成自己所没有完成的所谓举业的。在接受马二先生的馈赠的同时,匡超人也接受了马二先生的思想,[1]“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甚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贤弟,你回去奉养父母,总以做举业为主。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也不必介意,总以做文章为主。”这样的一番教诲在匡超人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马二先生的相赠,郑老爹的相助,使匡超人回到了家。同时郑老爹在船上的一番话也点出了社会之实“而今人情浇薄,读书的人都不孝父母。”匡超人究竟如何呢?在第十五回的有分教处多少可看出匡超人的人生发展轨迹。原文如下:“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作者是惋惜还是讽刺,还是什么?回到家后的匡超人其言行可谓孝感天地,也可看出是的的确确发自内心地对父母兄弟好。在为父亲调理身心的同时,担负起家里的担子。卖肉,磨豆腐,处理与外面的关系等等。服侍父亲出恭一段的描写,及每天晚间的陪护,以及兄弟接风把盏而先把吃的盛一碗送予父母等这样的细节描绘,一个勤勤恳恳﹑本本分分朴实的匡超人形象凸现在我们面前。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匡超人即使不会像王冕那样是嵚崎磊落的人,但也会是一个让乡里邻人尊重景仰的孝子和忠厚之人。二、变化中的匡超人潘保正的出现改变了匡超人的人生轨迹。潘保正见到匡迥闲聊后说道:“二相公,不是我奉承你,我自小学得些麻衣神相法,你这骨格是个贵相,将来只到二十六八岁,就交上好的运气,妻、财、子、禄,都是有的,现今印堂颜色有些发黄,不日就有个贵人星照命。”又把耳朵边抬着看看,道:“却也还有个虚惊,不大碍事,此后运气一年好似一年哩。”匡超人的刻苦勤奋,潘保正的举荐,及李县令的怜爱,匡超人在参加完童生等系列考试后,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地改变着。在第十六回的结尾分教处写着:“婚姻缔就,孝便衰于二亲;科第取来,心只系乎两榜。”这样的分教无疑告诉我们,匡迥绝对会变的。并且变的会让人无法理解与接受。有这样的两个细节:在匡超人去府上赶考的时候,匡大占了别人的摆摊位,且强有礼地说,“县主老爷现同我家老二相与,我怕你么!我同你回老爷去!”匡超人还没发达,只是刚刚开始其事业,其大哥就变的开始仗其势。在匡超人中得入泮,联科及第后,他哥也“比从前更加亲热些”。161⒇[收稿日期]2010-11-01[作者简介]刘春雪(1978-),女,哈尔滨商业大学编辑部编辑。2011年4月第13卷第4期刘春雪:《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形象分析Apr.2011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Vol.13.No.4中了秀才的匡超人还没有太大的改变。学里老师要见面之礼,他恼了道“我只认得我的老师!他这教官,我去见他做甚么?有甚么进见之礼!”在潘老爹的劝说之下,才应了。李县令的出事,而匡超人保身之走,是其寡情的开始;同时潘保正的再次推荐,与潘三的相和使他彻底变了。三、变化了的匡超人再次入杭州的匡超人与以前不同,现如今是秀才身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其交往的都是“能文允诗”的儒林人物了。在与景兰江,支剑峰,浦墨卿的共餐中谈到了赵爷,使匡超人知道所谓的“名”与“利”且使他大开眼界。匡超人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谁不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与利”何能分焉?利为名实,名为利表。与潘三的相遇不到,给予匡超人深入接触儒林和融入儒林充分的时间,匡超人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2]胡三公子家的宴请与西湖诗会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西湖诗会的过程中,一个吝啬鬼---胡三的形象刻画的可谓入木三分,不仅给我们也给匡迥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下文中的潘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说潘三是地痞无赖,但大方还是有的。入了儒林的匡超人第一个映入眼帘的行为就是弃友不顾。在西湖诗会后,匡超人与支剑峰、浦墨卿、景兰江同路。四人高兴,一路说笑,勾留顽耍,进城迟了。而当支剑峰,浦墨卿被捕时,文中写到“景兰江见不是事,悄悄在黑影里把匡超人拉了一把,往小巷内,两人溜了。转到下处,打开了门,上楼去睡。”平日里的朋友在难处时,溜了。还不把那当回事,回来后还依旧把诗作赋。可悲,可叹不?这就是“儒林”。潘三的出现,匡超人的生活彻底地改变了。潘三的一番说教,使他与所谓的名士来往越来越少,而渐渐地成为潘三的一个助手。而潘三的所作所为都是地下的,见不得光的违法行为。匡超人明知而与之沆瀣一气,把自己也推向了罪恶的深渊。潘三一切事都带着匡超人几两银子,使他越发光鲜,也为他成了家。匡超人这时真可谓十九回的回目所言“幸得良朋”。四、蜕变了的匡超人与潘三鬼混了三四年的匡超人在业师的提携下,进行了岁考,被取在一等第一,还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肆业。不仅让我们诧异,匡超人此时这样的品行,也能被题优行。我们看匡超人这几年的所作所为:赌场中抽头,替人当枪手,替人做假文书盗卖人口,并且忘恩负义,反复无耻。而真正的优行是强调要凭所为优良的品行,德行来决定应举资格的。匡超人都能被题优行,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举业已经虚伪败落到何种地步,当时的举业制度已经腐朽到什么程度。匡超人的所作所为在书中也有这样的一段概括:十九回的分教处讲:朋友各分张,难言兰臭。一句“难言兰臭”让我们知道潘三之行为,即为匡超人之为,也就是访牌所写:“访得潘自业(即潘三)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门隐占身体,把持官府,包揽词讼,广放私债,毒害良民,无所不为,如此恶棍,岂可一刻容留于光天化日之下!为此,牌仰该县,即将本犯拿获,严审究报,以便按律治罪。毋违。火速!火速!那款单上开着十几款:一、包揽欺隐钱粮若干两;一、私和人命几案……不能细述”。这款单连匡超人自己看完也是“不觉飕的一声,魂从顶门出去了,顿时面如土色,真是‘分开两扇顶门骨,无数凉冰浇下来’”。口里说不出,自心下想道:“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倘若审了,根究起来,如何了得!”匡超人不做二念,当下开溜。匡超人的停妻再娶,对潘三的冷漠之态,以及在去京城的船上与牛布衣,冯琢菴的一席话,把匡超人这种彻头彻尾的不知礼仪廉耻的恶棍形象凸现得淋漓尽致。匡超人从最初的乖巧、忠厚、孝顺到最后的弄虚作假、忘恩负义、停妻再娶等等,一路过来,也不是说其本性就如此,而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除其本身的随波逐流的变化之外,社会的外在环境也着实起了推波助澜的重大作用。[3]如果匡超人没有遇到怜爱他的李知县,没有潘保正的二番举荐,没有遇到潘三,如果没有社会对“作官做福”的强烈的认可与宣扬,他也许真的会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很孝顺的普通人。而其对读书的兴趣,对儒林的向往,及马二先生对其的教诲等都为其变化提供了主客观的机会。同样是出身低微的匡超人与王冕相比,在人格、品行上有着天壤之别。他的乖巧、厚道、孝顺是作者所提倡的,是值得赞扬的。但最终的满嘴荒唐,寡廉鲜耻的恶棍嘴脸是非常令人憎恶的,是作者深恶痛绝的。这种变化既有着他自己独特的原因,同时也是社会风气的真实再现。我们在匡父的临终遗言与匡母在他回来之际告诉他的梦中之语也能有所体会。其原文如下:其父说:“第二的侥幸进了一个学,将来读读书,会上进一层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弟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心事。我死之后,你一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其母的话为:“一夜又梦见你来家望着我哭,把我也哭醒了。一夜又梦见你头戴纱帽,说做了官。我笑着说:‘我一个庄农人家,那有官做?’傍一个人道:‘这官不是你儿子,你儿子却也做了官,却是今生再也不到你跟前来了。’我又哭起来说:‘若做了官就不得见面,这官就不做他也罢!’”很耐人寻味的两段话,既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白,也是对匡超人的经典概括。匡超人他没能像王冕那样的逍遥自在,也谈不上书中结尾处四位市井奇人的自食其力。而是没能摆脱这样的世俗,被彻底地俘获了。◇注释[1]种剑德.《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形象[J].学术交流,2004(9)[2]杨虹.传统文化与《儒林外史》人物考论[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5)[3]贾自明.从人性作秀到“存在意义的失落”———《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形象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3)[责任编辑:一然]261
本文标题:-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形象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0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