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会计基础-第七章财产清查练习题
1第七章财产清查【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管理上的需要,库存现金要()A.每日盘点一次B.进行轮流清查或重点清查C.至少每月盘点一次D.每月与银行核对一至二次2.对存货、固定资产清查盘点()A.出纳员不许在场B.会计和出纳必须在场C.实物保管员必须在场D.实物保管员不必在场3.对库存现金清查()A.实物保管员必须在场B.会计和出纳不必在场C.出纳员不必自始至终在场D.出纳员和会计部门领导必须在场4.存货的盘亏或毁损,属定额范围内的自然损耗和非过失人造成的损失,报经批准后,一般记入()A.管理费用B.营业外支出C.其他应收款D.生产成本5.对于大量成堆难以逐一清点的财产物资的清查,一般采用_________方法进行清查。()A.实地盘点B.抽样检验C.询证核对D.技术推算盘点6.在记账无误的情况下,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不一致的原因是()A.暂收和暂付款B.应收账款C.应付账款D.未达账项7.下列不属于原始凭证的是()A.盘存单B.实存账存对比表C.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D.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8.“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属于()A.自制原始凭证B.外来原始凭证C.记账凭证D.汇总记账凭证9.以下属于货币资金清查的有()A.其他货币资金的清查B.存货的清查C.固定资产的清查D.往来账的清查10.财产清查按照清查的范围大小可分为()A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B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C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D实地盘点法和技术推算法11.一般来说,单位撤销、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时,要进行()A全面清查B局部清查C实地盘点D技术推算12.清查范围小,内容少,时间短,涉及的人员少,但专业性较强的清查方式是()A全面清查B局部清查C定期清查D不定期清查13.财产清查的目的()A账账相符B账实相符C账表相符D账证相符14.定期清查的清查范围()A可以是全面清查B可以是局部清查C这种清查的范围和对象不定DABC都正确15.对库存现金清查应采用方法是()A实地盘存制B永续盘存制C实地盘点D技术推算盘点16.现金盘点后,应根据盘点结果及与现金日记账核对的情况,填写()A盘存单B实存账存对比表C财产盘亏报告表D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17.“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经哪些人员签章方能生效()A盘点人员和会计人员B盘点人员和出纳人员C盘点人员和财会部门负责人D盘点人员和财产清查负责人18.“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是财产清查的()A记账凭证B账簿C原始凭证D汇总记账凭证19.银行存款清查的方法是()2A实地盘点法B函证核对C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D技术推算盘点20.产生未达账项的原因是()A某一方或双方记账错误B取得凭证的时间不一致C双方结账时间不一致D双方对账时间不一致23.对债权债务清查的方法是()A发函询证B技术推算法C核对账目D实地盘点24.“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的贷方余额表示()A财产物资的盘盈数B尚待批准转账的财产物资的盘盈数C财产物资的盘亏数D尚待批准转账的财产物资的盘亏数25.盘亏及毁损财产物资的数额中属于责任人个人赔偿的,计入()A“其他应收款“账户的借方B“营业外支出”账户的借方C“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D“其他应收款”账户的贷方26.下列不能作为原始凭证使用的是()A发货票B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C差旅非报销单D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27.“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属于()账户A损益类B资产类C成本类D所有者权益类28.“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的借方余额表示()A财产物资的盘盈数B尚待批准转账的财产物资的盘盈数C财产物资的盘亏数D尚待批准转账的财产物资的盘亏数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库存现金应该每日清点一次B.银行存款每月至少同银行核对两次C.贵重物资每天应盘点一次D.债权债务每年至少核对二、三次30.财产清查是对()进行盘点和核对,确定其实存数,并检查其账存数和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A.存货B.固定资产C.货币资金D.各项财产31.企业在遭受自然灾害后,对其受损的财产物资进行的清查,属于()。A.局部清查和定期清查B.全面清查和定期清查C.全面清查和不定期清查D.局部清查和不定期清查32.年终决算前进行的财产清查属于()。A.局部清查和定期清查B.全面清查和定期清查C.全面清查和不定期清查D.局部清查和不定期清查33.对银行存款进行清查,应该采用的方法是()。A.定期盘点法B.与银行核对账目法C.实地盘存法D.和往来单位核对账目法34.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是按照()来划分的。A.财产清查的范围B.财产清查的时间C.财产清查的方法D.财产清查的性质35.关于现金的清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清查小组盘点现金时,出纳人员必须在场B.“现金盘点报告表”需要清查人员和出纳人员共同签字盖章C.要根据“现金盘点报告表”进行账务处理D.不必根据“现金盘点报告表”进行账务处理36.下列属于实物资产清查范围的是()。A.库存现金B.存货C.银行存款D.应收账款37.对于天然堆放的矿石,一般采用()法进行清查。3A.技术推算盘点B.抽查检验C.询证核对D.实地盘点38.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是()。A.实地盘点法B.发函询证法C.技术推算法D.抽查法39.下列反映在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借方的是()。A.财产的盘亏数B.财产的盘盈数C.财产盘亏的转销数D.尚未处理的财产净溢余二、多项选择题1.财产清查的内容包括()A.实物清查B.实地清查C.现金清查D.利润清查E.债权债务清查2.财产清查按照清查时间划分为()A.全部清查B.不定期清查C.核对账目D.定期清查E.实地盘点3.“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的贷方记录()A.发生的财产盘盈额B.发生的财产盘亏C.结转经批准的财产盘盈额D.结转经批准的财产盘亏E.结转坏账损失4.定期清查的时间一般为()A年末B月末C季末D清产核资时E单位撤销合并时5.不定期清查主要在下列特殊请况下进行()A.变更财产物资和现金保管人员时B.发生非常灾害造成财产物资受损时C.年终结算时D.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E.企业关、停、并、迁、改变隶属关系时6.下列内容属于财产全面清查范围的是()A.租入固定资产B.应付账款C.在产品D.应收账款E.租出固定资产7.对银行存款的清查应根据()逐笔进行核对。A.银行存款实有数B.“银行存款”总分类账户C.银行存款日记账D.银行对账单E.未达账项8.下列属于财产清查一般程序的有()。A.组织清查人员学习有关政策规定B.确定清查对象、范围,明确清查任务C.制定清查方案D.填制盘存单和清查报告表9.局部清查的特点()A清查范围小B内容少C涉及的人少D专业性强E清查对象流动性较大10.下列财产清查中,既属于全面清查又属于不定期清查的是()A更换出纳人员时B年终决算前的清查C单位核资D单位撤销、合并所进行的清查E库存现金的日清月结11.关于库存现金的清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库存现金应该每日清点一次B.库存现金应该采用实地盘点法C.在清查过程中可以用借条、收据充抵库存现金D.要根据盘点结果编制“现金盘点报告表”12.产生未达账项的情况有()。A.企业已收款入账,而银行尚未收款入账;B.企业已付款入账,而银行尚未付款入账;4C.银行已收款入账,而企业尚未收款入账;D.银行已付款入账,而企业尚未付款入账。13.财产清查的正确分类方法有()。A.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B.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C.全面清查和定期清查D.定期清查和局部清查14.下列不适于采用实地盘点法清查的是()。A.原材料B.固定资产C.露天堆放的沙石D.露天堆放的煤15.下列项目中属于调增项目的是()。A.企业已收,银行未收B.企业已付,银行未付C.银行已收,企业未收D.银行已付,企业未付16.全面清查是指对企业的全部财产进行盘点和核对,包括属于本单位和存放在本单位的所有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各项债权债务。其中的财产物资包括()。A.在本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库存商品、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未完工程等B.属于本单位但在途中的各种在途物资C.委托其它单位加工、保管的材料物资D.存放在本单位的代销商品、材料物资等17.财产清查的意义包括()。A.有利于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可靠B.有利于挖掘财产物资的潜力,加速资金周转C.有利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D.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和结算制度18.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主要有()。A.财产物资的自然损耗B.财产物资收发计量错误C.财产物资的毁损、被盗D.会计账簿漏记、重记、错记19.下列情况需要进行不定期清查的是()。A.年终决算前进行财产清查B.更换财产物资保管人员C.发生自然灾害或意外损失D.临时性清产核资20.下列情况适用于全面清查的有()。A.年终决算前B.单位撤销、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前C.全面清产核资、资产评估D.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工作前21.关于往来款项的清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往来款项的清查一般采用与堆放对账的方法B.要按每一个经济往来单位填制“往来款项对账单”C.对方单位经过核对相符后,在回联单上加盖公章退回,表示已经核对D.“现金盘点报告表”不能作为调整账簿记录的原始凭证,不能根据“现金盘点报告表”进行账务处理三、判断题1.在企业撤消或合并时,要对企业的部分财产进行重点清查()2.未达账项只在企业与开户银行之间发生,企业与其他单位之间不会发生未达账项。()3.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挖掘财产物资的潜力,有效利用财产物资,加速资金周转。()4.未达账项是指企业与银行之间由于记账的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登记入账另一方漏记的项目。()5.对因债权人特殊原因确定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应记入营业外收入账户()
本文标题:会计基础-第七章财产清查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1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