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遗址公园景观的保护和设计
遗址公园景观的保护与设计遗址公园的概念:既是“遗址的”,又是“公园的”,即利用遗址这一珍贵历史文物资源而规划设计的,将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创新等一系列手法,对历史的人文资源进行重新整和、再生,即充分挖掘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城市文脉的延续性,又满足现代文化生活的需要,体现新时代的景观设计思路。创新---遗址保护扩展的产物我们提出“创新”概念的意图,实际上是将逐渐湮灭在城市建设中的遗址的消失过程转化为“遗址公园”诞生和逐渐成长的过程,使遗址及其历史地段所代表的城市风貌特色和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和发扬。1遗址保护――创新的前提创新的前提是保护,那么首先了解以下保护(Conservation)的概念,保护实际上是一种蕴含了多种形式的发展模式,它包含了修复、保存、复原、增建、改建等多种内容。保护的首要目标是要避免具有吸引力而且能够继续使用的场所遭受不适当的破坏,换句话说,保护是要保持当地居民生活的稳定演化,防止由于社会生活频繁、过度的变迁,给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不良影响。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不在于重拾过去的风貌,而是要在现存保留的事物中,找到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把历史资源作为新的景观创造的文脉资本。创新理念.2景观创新2·1创新的含义: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遗址保护逐渐遭遇到新的压力,突出表现在:与城市隔离的保护,使遗址处于一种边缘。随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加之生态理念的介入,使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遗址的可持续性发展”,创新作为这一理念的产物应运而生,它不是保护的对立面,而是对保护的一种发展。从理念上创新将遗址保护与城市设计相结合,使历史景观焕发活力。因为画地为牢只会让历史景观逐渐沦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鸡肋,积极而科学地创新不仅可以重新协调现存的不合理因素,更可以让古老的景观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手段上讲创新是结合遗址的周围地段,利用自然的和人文的景观资源,运用现代园林设计手法来进行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2·2创新的手法:在创新的过程中,通过下面两种方法使遗址景观得到发扬光大:(1)把遗址及历史地段作为新的城市景观创造的文脉,在城市设计中予以充分的“尊重”,是新的建设在城市尺度的层面上对历史环境有所呼应,并实现渐进式的发展。虽然这种新的文脉特征与原来的“遗址”相比,那种原汁原味会逐渐变淡,但这也正好直接促进了一种新的“公园”形式的产生,而且是与原有的城市特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2)把遗址及历史地段所构成的形态特征作为新的城市景观创造的景观资源,经过转化“借用”进新的设计中去,在城市和建筑尺度的层面上实现历史景观的渐进式发展。综上所述,在遗址景观保护和创新的过程中,历史保护和景观创新存在于互为补充的关系中,追求历史环境保护与渐进式景观创新的相互约束和相互交托。实例一: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简介北京市精品公园。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域,东起东便门角楼,西至崇文门,现存城墙全长约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北京明城墙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全长约40公里,墙高约11米,顶宽约15米,墙基宽约18米。20世纪50至60年代,城墙大部分被拆除,现仅存两处城墙遗址。位于公园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城东南角楼是明、清时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角楼建筑,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01年11月25日工程正式启动,主体工程于2002年9月竣工。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1540延长米的城墙遗址进行了修复。北京古老的城墙又恢复了雄伟的原貌。在园林建设上,以营造沧桑、古朴的环境为主要设计思想,共铺种草坪7万余平方米,栽植花卉11万株,栽植油松、国槐等大规格乔木400余株,各种灌木6000余株。铺设各种管线2.8万延长米,完成了城墙、绿地和近万平方米步道、便道、甬路和广场夜景照明设备的铺装。项目背景2001年4月,为从根本上改变北京站南区明城墙遗址一带棚户区的破烂状况,进一步完善北京旧城内,特别是南城地区的绿地系统,改善城区局部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恢复京城古老城墙的迷人风采,市规划委、市文物局、崇文区及东城区政府共同组织了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招标评选工作。该公园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区,南区面积约9.31公顷,北区占地2.99公顷。通过评选,获一等奖的是美国施坦福建筑设计公司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合作设计的方案。方案介绍该方案注意挖掘历史沉积、突出了城墙作为文物建筑的历史内涵,同时达到了通过规划设计创造性地从交通、环境及经济等多方面解决具体问题的目标,从而较好的发挥了文物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具体方案如下:除保留了南区东便门角楼段、至今存留尚好的西段、部分残存的中段、曾经修复的东段残留线形片段,以及连续架构形成的城墙上不同高差的空中花园以外,还将绝大部分早已夷为平地的城墙南北土层下挖,试图暴露原有老墙基,并将下挖部分有意作成下沉式人行广场,使人能在不同视点欣赏体会独明朝北京内城仅存的较为连续的城墙。方案提出了五个创意,即西段城墙北侧的老北京南城根文化区;西段城墙南侧的现代雕塑公园;正中的北京站南出口预留广场;东段东便门角楼区域的市民休闲场所;东区相对隔离安静的城墙遗址纪念林。设计手法:对于城墙的保护,不能仅限于墙体本身,重要的是对城墙所构成的特有文化氛围及其所限定的特有空间形式进行保护。(1)保存:城墙遗址(保护了自然风化的状态,恢复了部分人为的破坏);其次,尊重植被环境,保存现状所有树木。设计者通过对现状各类树木的勘查,将树木自然地与特定的空间环境相结合,营造出一个舒缓平和、耐人寻味及城墙边所特有的绿化氛围。(2)整治:东段则依现状地形挖掘并露出城墙基础,在已经遗失的城墙基础的地方,铺上碎石以标出城墙位置;创建了安静的下沉式广场;拆除各种违章建筑。(3)新建:院落式建筑作为茶馆、画廊,为周围居民乃至整个城市市民及旅游者体验老北京城墙根历史文化氛围提供一个独特的去处,同时,这一区域的经营收入,可谓城墙和公园的维护提供有效的经济保障;(4)改建:在较有条件的西段城墙顶部,开辟了原“梁陈方案”提出的京城百姓步游场所——城墙顶部公园;城墙的基础作为各种艺术表演或艺术装置的平台,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对历史进行多重解释的平台,给不可预料的艺术创新留有余地;(5)解决了城墙与站前广场的交叉问题。实例二:西安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简介西安市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历时三年,投资120亿,于2010年10月1号开放。开园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形成六大亮点和十个典型游览景点。”周冰说,六大亮点包括由八公里宫墙、宫门、中轴构成的大规模遗址格局形制;独特的东方古建筑遗址地标性标识,如紫宸殿、含耀门等;在科学的复原研究基础上建设的大明宫微缩景观;集考古、科研、科普、游艺和旅游为一体的遗址中心;以IMAX3D电影、实物、电子、模型和标牌合二为一的遗址阐释系统;“月光大明宫”的夜景观系统。大明宫遗址公园微缩景观,游客可以行走在景观的街道上十个典型游览景点分别为:丹凤门景点、中轴景点(包括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大明宫微缩景观、含元殿、宣政殿及紫宸殿、望仙台标识)、太液池等。项目背景在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项目,陕西省委、省政府更将大明宫遗址保护工作列入支持西安市具体工作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就在2008年1月,有8个国家的顶级设计规划团队参加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概念设计国际竞赛方案评审会,经专家评审,以色列、意大利、澳大利亚、挪威四国设计团队获奖,它们的设计方案和遗址保护展示理念,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司库乔拉·索拉参与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得到了国内外文物专家的一致认可。方案近两年的考古工作就是以满足大明宫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为前提,查清遗址的高程与地层关系,测定遗址的城市坐标,建立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确保从形态上保护遗址的完整格局。为确保遗址的完整性和与周边历史环境的协调性,西安市委、政府在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的同时,将遗址区3.5平方公里及周边区域共19.16平方公里纳入第四次城市规划,整体开展工作,保证对遗址实现整体保护。对遗址本体,如丹凤门、含元殿、太液池等都进行了本体保护和标识,所有展示建筑都是可改变的。遗址公园开园后,考古工作仍将不断进行,并成为遗址公园的一个特色和亮点。而在大明宫遗址区核心部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3.5平方公里内涉及西安市最大棚户区,多个城中村,2.5万户,10万人。按照以人为本、和谐搬迁、阳光搬迁的原则,对遗址公园内城中村、棚户区拆迁居民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妥善安置,西安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区暨国家遗址公园概念设计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城北部,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位于市区范围内的大遗址。由于属于大型建筑群遗址类文化遗产,从历史、审美、人类学角度看都具有突出价值;同时除了唐代及唐代以前大型宫殿所特有的夯土台基,遗址上部的建筑构筑物均已焚毁,只保留下来部分建筑物与场地基础,以及少数瓦当、石雕等构件与物品的遗迹,因此具有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核心价值和物质核心价值。通过遗址评估,设计师发现本次设计在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如果要进行开发就必须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成为一处多目标发展的遗址公园。规划将大明宫现状场地中影响遗址氛围的建筑、景观、地形予以改造或拆除,并对道路、环境、功能建筑及部分小品进行恢复。景观设计以保持遗址原真性为基础,利用景观营造与数字手段相结合的保护与展示模式,通过艺术处理手法以及数字景观恢复遗址的历史气氛和现场感,并强调遗址保护与展示,以及主题游憩和城市功能相融,实现未来“大遗址、大城市中央公园”的构想,主张遗址保护亲民化、全民化,突出时代创造性。总结外表看来丰富多彩的遗址公园建设,其背后的结构模式却是有限的,它们均包含以下三大层面:作为一个历史遗产地带,维护其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遗址公园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这也是分析和解决公园问题的第一层面;在这一底层面上,经过多年的自然过程,形成了当前的生态关系,这是公园第二层面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在这两个层面上才有现代人的休闲活动和体验。结合遗址公园设计的三大层面,提出遗址公园设计的四大步骤:(1)了解遗址的历史(文化历史、技术构成、构成形态),为设计提供思路和依据;(2)分析遗址的现状,找出问题;(3)进行整体规划,指出它在城市中的位置与作用;(4)在正确保护基础上,采用一系列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进行公园的深化设计。3、保护开发原则从以上对遗址公园的保护开发实例的分类和探析看,不同类型的遗址公园具体情况各异,应采取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总体看来,我们归纳了以下可供参考的一般性原则。3.1价值的挖掘利用与古物遗存的拯救相结合遗址价值的存在是公园的灵魂,体现在自然、历史、人文等各个方面。这种价值的发掘不能以破坏遗址或遗迹本身为代价。如在各类遗址公园中,毁建,改造,迁建等与历史遗产保护原则相抵触的工程项目都应被严格禁止;造成不利于对遗址修缮和维护的商业开发,也应进行必要的控制。换言之,以牺牲遗址的完整性换取的价值索取,是建设过程中应警惕和防范的。3.2开发保护的互动与历史文脉的延续相结合在开发和保护中采取适合的商业性运作,可使得遗址在不损伤自身的前提下获得大量用于维护的资金。这种运作应考虑与历史文脉的延续相辅相成。如洛阳市即将建成的系列遗址公园,深入挖掘并展现了城市作为“千年帝都”的多处历史记忆,对城市历史文脉延续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像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这样将城市品牌营造和遗址公园开发结合的,也是类似项目可以借鉴的。3.3特色活动的重生与逝去文化的重现相结合遗址公园不同于对城市历史遗产的其他开发形式,融入了人的活动及其产生的文化。如在汉长安五陵遗址区对守陵、祭奠等一些传统活动的保护,立体地再现了这一区域特殊的历史文化。可以说,对特色活动的深入挖掘,有时远比对遗址本身开发更具价值;对原有文化的再现,也会赋予公园全新的生机和
本文标题:遗址公园景观的保护和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1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