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全球化的新发展时期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基础落实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1)农奴制激起农民的不断反抗:19世纪中叶,俄国农村人口一半以上是农奴。农奴承担繁重的劳役地租和赋税,生活贫困不堪。反抗斗争越来越多。(政治)(2)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扩展到俄国。但是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这一切使得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农奴制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经济)单元21补充: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3)新思潮的涌动:受“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影响,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激进派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思想)(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为争夺奥斯曼土耳其,双方展开激战,史称“克里米亚战争”。由于俄国武器装备匮乏且陈旧,交通运输原始落后,指挥系统腐败无能等原因,俄国战败。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农民纷纷暴动,深深震撼了封建统治。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以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不得不走上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导火线)(1)从下层群众来讲:1859~1861年俄国曾出现革命形势,但是由于俄国经济发展落后,资产阶级软弱且缺乏领导,再加上农民的觉悟低,斗争是分散的、自发的,同时沙皇政府还有足够的镇压力量,所以自下而上消灭农奴制的企图归于失败。(2)从统治阶级来讲:①国内农奴制的严重危机已使沙皇无法照旧统治下去。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沙皇政府意识到农奴制度必须废除。③资本主义制度正在形成世界体系,某些地主已看到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剥削更为有利可图。合作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为什么只能走自上而下的道路?2.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这些法令被统称为“二一九法令”(俄历二月十九日),又称解放法令。主要内容有:(1)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公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他们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2)关于农民的份地:法令规定土地仍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份地的多少和农民应负什么义务都订立契约。农民在改革中获得的份地,通常低于农民在改革前所耕种土地的数量。地主在割让土地时,将肥沃的好地留给了自己。(3)关于赎金: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4)关于改革后对农民的组织管理: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交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这表现在:(1)专制统治下,任何胆敢对沙皇权利出言不逊者,都将遭到逮捕,随后将被处决或流放至西伯利亚监禁,民众生活依旧困苦。(2)各地地主都竭力要求在改革方案中反映自己的最大利益。(3)结果,农民革命斗争越来越高涨,用革命方式摧毁农奴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形势逼迫亚历山大二世下令加速拟订一个能较全面代表统治者根本利益的方案。重点讲解:为什么说“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①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②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③这次改革虽然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但它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1)进步性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②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③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④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不仅贫瘠和耕作不便,而且耕种的土地比原来减少,为了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2)局限性(1)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①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农奴制废除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加快。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世纪后期,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大型工厂的过渡。4.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影响(2)政治缓慢变革①政治体制的变革: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②司法制度的改革: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理的制度,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③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军事上,提高士兵的地位,废除对士兵的体罚,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④政治变革的成果:改革以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要受到严惩。但是,改革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俄国人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1.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1)幕藩体制:17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德川家族对日本的统治是通过幕府的形式实现的,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将军,由德川家族的人世袭担任。地方上划分为大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2)阶级关系:德川幕府统治下,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士”是统治阶级;农民世代为领主耕种,除把大部分收获物交给领主外,还要负担各种杂役和劳役;工商业者受统治阶级的歧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贱民”。(3)锁国政策:为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4)经济缓慢发展:到19世纪初,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5)社会矛盾尖锐: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的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一些中下级武士迫于生计,不得不屈身从事过去瞧不起的商业或手工业,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二、日本明治维新(1)黑船事件: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把美国总统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幕府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这一事件称为“黑船事件”。1854年,佩里再次率船队来到日本,同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从此,日本的国门被打开。(2)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①西方殖民侵略的进一步加强:开国后,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列强的侵略、经济的混乱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农民起义不断。③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统治阶级结构发生分化:日本开国后,出现了大量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他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政治上无权,对幕府统治愈加不满;长期受幕府排挤的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也不满现状;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这一切反映了幕府统治基础的进一步动摇。2.日本的开国与社会危机3.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1)“尊王攘夷”:随着日本民族危机的加剧,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幕府统治者采取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引起许多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不满。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走上了日本的政治舞台,被称为尊攘派。1863年,幕府对尊攘派进行了严厉的镇压,尊王攘夷运动失败。(2)倒幕运动: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自1865年起,倒幕派的代表人物高杉晋作、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等人逐渐掌握了长州、萨摩等藩的政权。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武装倒幕开始,全国许多地区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风起云涌,严重动摇了幕府的统治。(3)明治政府的建立1866年底,明治天皇登基。1867年,长州、萨摩等藩利用天皇的名义颁布讨伐幕府的密诏。幕府为保住实际权力,上书天皇,表示把政权奉还天皇,史称“奉还大政”。1868年,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德川幕府不甘心退出统治舞台,准备反击。经过一年多的内战,幕府的势力被彻底消灭,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从此结束。(1)背景不同:齐桓公是在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国强大,纷纷起来争霸时提出的;而日本的中下级武士是在西方列强势力侵入日本,日本民族危机加剧,而当时幕府统治者却实行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恐怖镇压的政策时提出的。(2)含义不同: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含义是拥护周王室,排斥异族;日本中下级武士提出的“尊王攘夷”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3)结果不同:齐桓公利用此口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日本的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演变为倒幕运动。合作探究: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尊王攘夷”与中国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在背景、含义和结果方面有何不同?4.明治维新的内容(1)废除旧体制①“废藩置县”: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制度,并宣布“四民平等”。(2)发展新经济①币制改革:1871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②土地改革: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③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3)倡导“文明开化”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西方文明。②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③在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4)建立新军队①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②明治政府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先进武器,并设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5.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1889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它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新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2)崛起为东方强国①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②军事上:日本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明治维新领袖们的“富国强兵”梦开始得到实现。③外交上: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3)踏上对外扩张之路①侵略朝鲜: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迫使朝鲜开放通商口岸,并获得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权利。后来,取得在朝鲜的驻兵权,使朝鲜由中国的藩属国变成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国。②侵略中国:1874年,日本派军入侵台湾。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1)内因①直接原因是幕藩体制的腐败。在幕藩体制下,内部等级森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下层武士日益贫困,这些都发展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②决定性的
本文标题:全球化的新发展时期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