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品质教学设计-苏教版优秀版教案
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三《品质》一文的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如丹柯式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开肋骨当火把,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更有无数如格斯拉兄弟式的、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以诚实的品质守护着社会的良知。然而,我们注意他们了吗?我们有过其他的思考吗?我在课前,我曾做过这样一个测验:先给全班学生投影一系列展示底层人真实生活和面貌的照片,然后,再请学生们用一个或者几个词语来表达他们看到这些图片之后一刹那间的感受。大部分学生神情凝重,在纸上写下的是:同情、卑微、可怜、苦难、难受……,少数几位学生写下的是坚强或者麻木,默默无闻或苟且度日等,但没有同学写到崇高或者高尚之类的字眼。有人说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人,特别是这些年轻人认识上的一个盲点,然而,这种说法是很能够引发我们的思维走向某一个深处的,包括引发我们对自己心灵甚至灵魂深处的审视,甚至于,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审视和思考。接着,我又抽时间让学生去阅读《品质》全文,并且以“我眼中的格斯拉”为题,写下一篇自己的阅读感受。诚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真诚地对格斯拉的品质表示敬佩,对他的生活经历表示同情和难过,但也不乏一些学生表示了对格斯拉的另一种个人印象,那就是,他们觉得格斯拉实在够傻,够糊涂,够不会生活。或者比较公正地一分为二地说到,对格斯拉的品质表示敬佩,但不同意格斯拉的生活选择。甚至于,同办公室的其他学科的某些同事,读了作品之后也发出了“格斯拉太傻”的感叹。所以,摆在我面前的,有这样一个问题:在特殊时代特定环境下,一个人该怎么选择?或者,当生活给你两难时,我们该如何作选择?或者,当时代需要和个人品质面临冲突时,你我们该怎样选择?也许,有人会认为格斯拉兄弟的命运是时代的必然,但我在阅读作品之后,最大的震撼并不是他们的悲惨遭遇,死得如何可怜,而是在面临死的时候他们所做的一切!在生活的绝境前他们始终默默坚持、执着守护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坚持?他们为谁而坚持?作者,又是为什么要写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呢?有了以上的这许多的疑问,我便有了充分的理由借课堂这一现成的舞台,与我的学生们作一次真诚而深入的对话。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对话,我们一定能有所收获,能拨动心灵深处最热忱那根弦脉,甚至,我想,我们会有许多值得感动的“感动”萌生。教学内容分析:、内容:《品质》主要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视角,讲述了靴匠盖斯勒兄弟俩的故事。兄弟俩对于制作皮靴来说,可以称得上活“绝”、心“诚”、意“痴”。所谓活“绝”,不仅是因为他们被公认为是全伦敦最好的靴匠,还有橱窗里那几双令人叹为观止的样品为证:“那双轻舞靴,轻巧得不可言传;那双绒口漆皮靴叫人看了垂涎欲滴;那双褐色的长统马靴闪着神奇的幽光,虽然是崭新的,倒像是穿了一百年了。这些是体现了一切靴的本质的典范,只有亲自见到了靴的灵魂的人才做得出。”兄弟俩对靴对主顾是绝对心“诚”。他们把全部力量都倾注在制作靴子上,虽然他们享有为王室成员服务的殊荣,但门面上没有任何标记说明这点,只是挂着“格斯拉兄弟”的招牌;他们只承接订货,从不出售没有订单的成品;如果谁说他们制作的靴子这里或那里不好,简直会令兄弟俩无地自容,当然这样的事情从没有发生过。一次,“我”穿了一双曾为办急事在某个大公司买的靴子来到店里,弟弟盯着那劣质的皮子看了许久,冷冷地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但当他看到这样的靴子让我的脚很不舒适时,终于忍不住心中的愤怒大声说,这些大公司一点自尊心都没有。兄弟俩把产品看作人格的一部分,制作靴子到了意“痴”神“迷”的境地,也就不奇怪了:“总是用最好的皮革,亲自干活,总是没时间吃饭,屋里连一个便士都拿不出,钱都花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一般人认为,他们是古里古怪的人,然而在“我”看来,“他把靴子的精髓都缝进去了”。可是,这堪称靴匠典范的哥俩竟然慢慢“饿”死了。他们完成一笔订货要花很长时间,越来越多的客户失去了越来越少的耐心。他们把产品与人格性命视为同体,叫他们以次充好、草草应付,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他们根本不考虑竞争问题,从不做广告。就这样,他们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下,无立锥之地,相继饿死了;惟有橱窗里轻巧的跳舞靴、绒口漆皮靴和褐色的马靴无言地昭示着这个行业中昔日的品质。有句现代广告说,有质量,才有保证。格斯拉兄弟的靴子不能说没有质量,而且其质量是现代商品生产无法与之比肩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保证。其实,兄弟俩死得也算明白:“他们夺走了一切,靠的不是工作,而是广告。”兄弟俩不愿汇入现代生产经营方式的历史潮流,似乎有点不识时务,但是,当今天再也不能生产出一双“把靴子的精髓都缝进去了”的靴子时,或许不难发现我们究竟缺失了什么。、体裁与风格: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曾因他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获诺贝尔文学奖,《品质》是他的一个短篇小说,近乎散文。写凡人小事,没有情节上的大起大落,也没有人物的激烈举动,更没有对精雕细琢的刻意追求,充满其间的只是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以及在这一风格引导下的魅力,这魅力来自于平淡之中,它就是在平淡中透露出来的光辉。、人物:处于社会底层,平凡而又以诚实的品质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但“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高尚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作者的写作倾向:(是同情但不是同列,是尊重和敬佩而不是冷漠和怜悯。还有为此而发出的社会审视。)课前调查与准备:1、制作关于作者高尔斯华绥的卡片。2、投一系列底层人真实生活和面貌的照片,让学生写感受。3、阅读全文,说说“我眼中的格斯拉”,并且写成文字。4、提出一些质疑或者疑问。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课文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本,因此学习时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其个性与命运的关注,了解普通人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人格追求。、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重点、难点:独立思考,尝试评价人物,表达自己的阅读发现。通过作品文字的品读,获得信息,有所感悟;体会“平淡中蕴有的震撼”的语言魅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从课题“品质”直接入题:这是一篇关于“品质”的小说,故本节课,就从说“品质”开始。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紧扣“品质”一词的问题。先是两个问题:》一双高品质的靴子最重要的是具备什么条件?》你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具有怎样的品质?二、文本研习感知:直观化的知觉完形(初读,文本的整体把握)对目标的理性认识:鉴赏主体对文本感性存在的整体把握。调动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自觉地去捕捉鉴赏的初感印象,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整体把握:了解和捕捉作品的主体形象问题设计:、格斯拉所做的靴子具有怎样的品质?(找出课文中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那一句)―――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靴子。(靴好,艺高)例:橱窗里的靴子―――精美绝伦例:没有人会赊账―――质量第一,经穿,把靴子的本质缝进去了。没机会常光顾。例:给我做的靴子(主要顾客)―――一次比一次要好。、鞋匠格斯拉,有哪些品质?(说出你结论的依据,准备分钟)―――执着、敬业、诚信、坚毅、忠贞、善良、守德、坚守。。。。(概述时已注意到他独特的个性与命运。表述时已注意到作者的倾向)三、理解:具体化的品味认知(品读)(学习重点)1、对目标的理性认识:理解,理论上称为“品”或“品味”,是整体感知后的深化,加强情感体验,意会并试图言传。2、寻找文本解读的发散点,具体化地挖掘其审美属性。、承认多义解读,甚至理解上的超越,文本也是读者的文本问题设计:在我们获得了对人物的整体或初步印象后,提问:靴子之于格斯拉,意味着什么?―――填饱肚子的便士?一个普通的手艺?或者别的什么?课文对照文字分析举偶:例:“这是一种手艺”,微笑(其实他很少这样生动的表情)――做靴子,对他来说是一种手艺,而非卖钱的商品。在他的手艺世界里,他有一种幸福。投入。肖像描写(两处文字)――皮革制成的人,死板,僵硬,迟顿(与一般投机小商人,生意人完全两幅面孔。――“眼睛”,含蓄着一种风度,朴实严肃(这只是他对于他的理想-靴子)―――对于靴子,他的手艺,并不死板僵硬,而是有着一股生命的热忱,并且认真严谨。====幸福、寄托、梦想。例:最后英国年轻人的话:====比生命还重要。例:大公司买来的靴子―――冷漠,轻描淡写,无动于衷(对于不懂得手艺的人,他是懒得理会的,没有共同语言)转变(愤怒,可耻!真不顾体面)―――损害顾客利益、又糟塌了这门手艺热爱惨痛的东西,惨痛的奋斗―――奋斗(靴子质量越做越好)―――惨痛(生意却越来越不好)―――清高的,却又是无奈的。====靴子就是人格尊严的一部分。四、深悟:形而上的理智审视(探究)(学习难点)对目标的再进一步理性认识:“感知”与“理解”是对文本的整体观照与具体把握,是完形,是拆解,是移情,是体验,是主体进入作品,是物我同化,而“深悟”是回味,是鉴别,是审视,是重构,是主体出乎其外。这实际上是在回答“为什么这样写”。问题设计:(揭示矛盾,挖掘根源,探讨主题)一个身怀绝技、对靴子充满生命热忱且一生为之奋斗的靴匠,最后却被淘汰了,而且竟然是饿死的?!问题出在哪里?从哪些方面挖原因?(自身,社会,周围风气等)(一)、从格斯拉自身的角度找原因:》除自己外,不让任何人碰靴子――太累》亲力亲为,定货要费长久时间,顾客等不及――不能满足顾客需要,顾客少上门。》不与同行竞争,不登广告。――顾客少》用最好的皮,亲自做――成本太高,事实上,简直是亏本的。》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所有便士用于房租,没钱填肚子》鞋子不应该只注重质量,也要注重样式。**问:要是你具有他这样的手艺,你将怎么做?提示,再设想:也许格斯拉兄弟祖辈下来一直是做靴子的,比如文章开头说“我从很小时候起。。。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一代一代下来,手艺一直传承,课文一再强调,“他做了最好的靴子”,为何到了格斯拉兄弟这时,却被淘汰了?为什么到了他们兄弟时候,就被淘汰了呢?什么变了?与他们父辈祖辈不一样了?(引出下面的角度)(二)、从社会的角度找原因:你觉得在那个社会里,他有可能这么做吗?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社会转型期,大公司垄断,大鱼吃小鱼。(课文中的文字)“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尔虞我诈的商业动作。“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弱肉强食的社会。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一个尔虞我诈的社会;一个文明倒退,品质缺失的社会;一个人人都沉迷于金钱、利益而丢失人格品质的社会。所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老实的格斯拉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转折提问:难道格斯拉真不懂得做广告吗?―――。橱窗里陈列的靴子精美绝伦;店面的位置选择;靴子的质量一流;用皮一流;他做广告了,只不过,他的广告有一个底线―――诚信。(整部小说中,在“我与格斯拉的多次接触中,始终不变的就是质量、价格、诚信,凡是涉及到顾客利益的,他都不变).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看来,只注重质量是不行的)总结根源:悲剧源于这个社会,源于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尔虞我诈的商业运作,社会体制等等。格斯拉并不是没有努力,但他最后不得不在无奈中被淘汰了。问题设计:(揣摩作者意图:)另一种声音:如果格斯拉能“应时而化”,结果会怎样?―――结果:格斯拉活下来了,甚至有可能发财了,做老板了。但品质没了,梦想没了,信仰没了。“有的人活着,但他却已经死了”,格斯拉虽然活着,仍然做他的靴子,但他已非原来的格斯拉了。―――人活着,需要的是一种信仰的支撑,一个具有信仰的人,信仰便是他的底线。披发行吟,沦落世间年,楚国便是屈原的信仰,屈原的底线。抛名弃利、采菊东篱,正直便是淘渊明的信仰,淘渊明的底线。弃医从文,我以我血荐轩辕,民族觉醒便是鲁迅的信仰,鲁迅的底线。那么,格斯拉的底线是什么?――品质。(做质量最好的靴子)―――所以,尽管生活艰辛,甚至面临淘汰、死亡,仍然不放弃做一个靴匠的底线――品质。在他看来,粗制滥造,是对他职业的亵渎,也是对他人格的侮辱。(课文中,一边,他的生活境遇越来越糟,一方面,他给“我”做的靴子质量却是越来越好,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这就是一个低层人对自己梦
本文标题:品质教学设计-苏教版优秀版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2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