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学前心理学之第九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剖析
第九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的趋势和发展阶段,把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以及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特点。•【重点难点】•重点: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难点: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谈“孩子大了,自然会说话”孩子出生后,只要他的大脑和言语发音器官、听觉器官都健全、完善,并且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可以经常与成人交往,那么即使没人有意识地教他们,他们也能学会说话。古代的孩子是这样,现代的孩子也是这样;城市的孩子是这样,农村、山区的孩子也是这样,这是事实。•但是,孩子生活在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时代、地区,生活在给予他们语言训练多少不同的家庭、幼儿园,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也是事实。我们曾对城市和农村幼儿园的中、大班幼儿,进行过言语发展水平的小测查,结果表明:从词汇看,城市幼儿园的幼儿,远较农村幼儿园的幼儿丰富、生动.•看图讲述时,前者能说:“这是春天的一个睛朗的早晨,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在公园的中央,有一个大花坛,花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有粉的,多美丽!”•而后者,绝大多数只能说:“这是早晨,天上有云彩。”“公园里种着各种颜色的花,真好看。”讲这两句话进行比较第一节学前儿童言语的概述一、概念(一)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语言是以字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有下列基本特性:生成性;结构性;语义性;社会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例如:妈妈叫皮皮起床:“快点起来!公鸡都叫好几遍了!”皮皮说:“公鸡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母鸡。”(二)言语•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听、说、读、写的活动都属于语言活动。•语言活动为人类所特有,是在个体身上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言语是交际、思维的工具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心理物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边性研究语言的科学是语言学言语活动则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区别联系离开语言这种工具,人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也就无法进行交际活动;语言也离不开言语,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二、言语的种类(一)外部言语1、口头言语•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可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3岁以前儿童的言语基本都采用对话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性和认知都有一定的发展后,儿童能够清楚的讲述自己的经验。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三)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内部言语的存在也是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的一个标志。•具有三个特点:隐蔽性;片段性;压缩性。•三、言语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学前期是个体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是个体一生中言语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3岁就能掌握800~1000个词汇,到6岁就发展到能掌握3000~4000个词汇,在幼儿期词汇量增加速度比较迅速。•语言表达能力也明显增强,幼儿在入学前已经能够比较系统、连贯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二)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1、促进学前而的认知发展(1)有利于认识范围的扩大(2)有利于对认知活动的调节(3)有利于认知能力的提高2、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有利于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2)有利于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准备0~1岁是婴儿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婴儿的发音准备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1~3月)•新生儿因呼吸而发声,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新生儿哭声中,特别是哭声停止的时候,可以听出ei、ou的声音。•2个月以后,婴儿不哭时也开始发音,当成人引逗时,发音现象更明显,已能发出ai,a,ei等音。发这些音不需要较多的唇舌运动,只要一张口,气流自口腔冲出,音也就发出了。这与儿童发音器官不完善有关。•这阶段的发音是一种本能行为,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2)连续音节阶段(4~8月)这一阶段,婴儿明显变得活跃起来。当他吃饱、睡醒、感到舒适时,常常自动发音。发出的声中,不仅韵母增多,声母出现,而且连续重复同一音节,如a-ba-ba,da-da-da等,其中有些音节与词音很相似,如ba-ba(爸爸),ma-ma(妈妈)等。父母常常以为这是孩子在呼喊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其实,这些音还不具有符号意义。但如果成人利用这些音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就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使音具有意义。(3)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月)这一阶段,儿童所发的音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音调也开始多样化,四声均出现了,听起来很像是在说话。当然,这些“话”仍然是没有意义的,但却为学说话做了发音上的准备。这一阶段,近似词的发音更多,同时,儿童开始能模仿成人的语音。这一进步,标志着儿童学话的萌芽。在成人的教育下,婴儿渐渐能够把一定的语音和某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用一定的声音表示一定的意思。虽然此时他们能够发出的词音只有很少几个,但毕竟能开口说话了。(二)前言语阶段的言语感知理解•(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感的,出生不到10天的儿童就能区分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近期的研究又发现,几个月的婴儿还具有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如“b”和“p”),而对同一范畴之内的变异予以忽略语音范畴知觉在言语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分辨不同的语音(两个范畴之间的差异)自然无法理解词义,但如果不能忽略同一语音范畴内的各种变异(如说话个人发音的差异等),语音便不再具有稳定性而成为因人而异的不可理解的东西。•语音知觉的发展为语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听准音”才可能“听懂义”。(2)言语偏好与其他人的声音相比,婴儿更喜欢母亲的声音与其他言语形式相比,婴儿更偏好“妈妈语”。(2)语词理解的准备•八九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言语,表现为能对言语作出相应的反应。但这时,引起儿童反应的主要是语调与整个情境(如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等),而不是词的意义。如果成人同样发这种词音,但改变语调和语言情境,婴儿就不再反应。相反,语调不变而改变词汇,反应还可能发生。•【研究分析】给9个月的婴儿看“狼”和“羊”的画片。每当出示“羊”时,就用温柔的声音说“羊,羊,这是小羊”,而出示“狼”时,就用凶狠的声音说“狼,狼,这是老狼”。若干次以后,当实验者用温柔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就会指画着羊的图片,反之亦然。这时,实验者突然改变说话的语调,用凶狠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毫不犹豫地指向画着狼的图片。这说明了什么?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形成•先学前期,儿童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不完整句阶段•(1)单词句阶段(1~1.5岁)•单词句概念1.单音重叠•往往发出单个的、重叠的音,如饭饭、蛋蛋等。•【典型表现】孩子会说“车车”、“衣衣”、“兔兔”,而不会说“汽车”、“衣服”、“兔子”。2.以词代句,一词多义•【典型表现】孩子见到猫,叫“猫猫”,见到带毛的东西,如毛手套、毛领子一类的生活用品,也都叫“猫猫”。如何看待这一现象?3.以音代物对于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儿童总是首先抓住物体所具有声音的特征,而且模仿物体的声音,物体的声音成为物体的标志。•【典型表现】把汽车叫做“笛笛”,把小狗叫做“汪汪”。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儿童在约满1岁时,讲出一个词的含义可能是一个句子的意思,所以称单词句,4,词性不确定学前儿童早期的语词不分词性,形容词经常当名词使用。5、词的内容具有选择性(2)双词句(电报句)阶段(1.5~2岁)1岁半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00多个。这一阶段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1.5~2岁这个时期言语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词汇大量增加,出现了“词语爆炸”现象。(2)双词语为主,且增长速度较快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这一年龄的孩子渐渐能够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开始会说一些复合句。儿童说出的句子较长,日趋完整、复杂,由各种词类构成。(2)词汇量迅速增加•2~3岁儿童的词汇增长非常迅速,几乎每天都能掌握新词,而且他们学习新词的积极性非常高。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左右个词。(3)言语理解能力不断提高(4)言语表达仍不够流畅•【案例分析】一个3岁的孩子向别人讲自己昨天晚上做的事时说:“看到解放军了,在电影上,打仗,太勇敢了。妈妈带我去的,还有爸爸。”讲的时候好像别人已经了解他要讲的内容似的,一边讲,一边作出一些手势和表情。口吃•在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中,有人可能会产生一种言语障碍——口吃,其表现为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单音重复,这是一种言语的节律性障碍。•学前儿童的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2~4岁。有几种因素会导致口吃:①生理原因•由于2~4岁儿童的言语调节机能还不完善,造成连续发音的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有所缓解。•②心理原因•即因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造成的。说话过程是表达思想的过程,从“思想”转换成言语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和更好的表达形式而感到焦急,也可能会因为发音的速度赶不上思想闪现的速度而造成二者的脱节。这都会使儿童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这种紧张可能造成发音器官的细微抽搐和痉挛,出现了发音停滞和无意识地重复某个音节的情况。经常性的紧张便会成为习惯,以致于每次遇到类似的语词或情境时,都出现同样的“症状”。•③模仿•幼儿的口吃常有很大的“传染性”。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爱模仿,班上某个孩子偶尔出现“口吃”会使他们觉得有趣儿、“好玩儿”而加以模仿,最后不自觉地形成习惯。据北京等医院统计,参加口吃矫治的人中,有近2/3的人有幼年模仿口吃的历史。•除生理原因外,矫正口吃的重要办法是消除紧张,此外及时鼓励和引导也是很好的方法。第三节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一、语音的形成•儿童语言的形成服从一定的遗传规律。而每个儿童掌握母语的语音则受外界语言环境的影响。•语音形成阶段:(一)出现嗓音:儿童出生时就会发出声音。(二)出现阿姑声:从2~3个月开始,婴儿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会发出满意的“阿姑”声。(三)出现喃喃语声:在这个阶段,婴儿发出的声音出现了明显的元音和辅音,有了比较明显的音节划分。(四)开始发出语音:真正发出语音是一种有意性的运动,是后天学习的来的。一、语音的发展1.发音的水平随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2.4岁时基本掌握本族语的全部语音3.对韵母的发音正确率高于声母4.语音意识的发生•婴儿从不会发出音节清晰的语音,到能够学会越来越多的语音,是处于语音扩展阶段。•3-4岁的幼儿,相当容易学会世界各民族语言的发音,所以有人称这年龄段的幼儿为“国际公民”。•幼儿掌握母语的语音后,再学习新的语音时,就出现了困难,年龄越大,学习第二语言的语音会更多地受第一语音的干扰。这个时期就处于语音的收缩阶段。幼儿容易发音错误•比如:常常把需要用舌根的不送气塞音“g”、“k”,发成舌尖音“d”、“t”,从而出现把“哥哥”说成“得得”的现象;常常把需要用舌尖后位的“zh”、“ch”、“sh”,发成舌尖前位的“z”、“c”、“s”或是发成舌面的“j”、“q”、“x”,从而出现把“老师”叫成“老西”,“吃饭”说做“七饭”的现象。幼儿对于“n”、“l”,“r”、“l”,还有“h”、“f”也常常分不清,从而把“奶奶”叫做“来来”,把“真热”说做“真乐”,把“灰尘”说成“飞尘”。发音错误的原因①生理上的原因。由于生理不成熟,不能恰当地支配发音器官。②语言环境。调查说明,城乡幼儿发音的正确率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在3岁时不显著,4-5岁差异较大,是环境,特别
本文标题:学前心理学之第九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3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