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研--3
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孙小菱罗慧婷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一、智力的含义及其理论建构二、针对儿童的智力测验三、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方法四、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五、儿童智力发展的最新研究智力的含义•关于智力的含义,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看法,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原因主要涉及智力属性、研究角度、智力发展、人源差异。•对智力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智力是个体学习的能力。认为个体的学习成绩反映智力水平。•2、智力是个体思维的能力。善于抽象思维,判断和推理是高智力的表现。•3、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是指个体有意识地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境的一种潜力”(Stern)。•4、智力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智力是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智力测验才知道智力(Boring,Freeman,Htephens,Hilgard)。•5、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认为智力不仅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判断、推理等的能力,还包括知识、经验、自我监控、动机、适应环境的能力。例如,Brown和Sternberg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是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情境的能力。智力的理论建构•我们可以大致把智力理论分为两大类:•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观点:它包括智力的因素论和智力的结构论。•二、智力的认知理论因素说•是研究智力构成要素(或因素)的学说。•单因素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了特殊因素理论,认为智力由许多特殊能力构成,,他设想了智力由填句、算术推理、词和领会指示所组成。•二因素论:斯皮尔曼于1904年提出了“二因素”说,认为智力由贯穿于所有智力活动中的普遍因素和体现在某一特殊能力之中的特殊因素所组成。•多因素论:凯勒和瑟斯顿分别于30年代和40年代提出了“多因素”说,认为智力由彼此不同的原始能力组成。不过凯勒和瑟斯顿的提法并不尽相同。凯勒提出数、形、语言、记忆、推理五种因素;而瑟斯顿则提出数字因子、词的流畅、词的理解、推理因素、记忆因素、空间知觉、知觉速度七种因素。结构说•50年代的结构说应看作是因素说的一种新的形式和新的发展,它强调智力是一种结构,它是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智力的组成因素。•智力三维结构模式:艾森克于1953年首先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维度: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推理),测验材料(语词、计数、空间)和能量(速度、质量)。•新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式:在艾森克的基础上,于1959年吉尔福特提出的,认为智力由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成分内容(图形、符号、语义、行动)×结果(单元、种类、关系、系统、转换、含义六种成分)所构成的三维空间(120种因素)结构。后来他与弟子不断充实自己的三维空间,80年代,从120种因素扩大为180种和240种因素。•智力层次结构理论:阜南于1960年提出的,认为智力是个多层次的心理结构。最高层次是智力的一般因素;第二层次包括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能力倾向,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倾向;第三层是第二层的两大因素群所分成的若干小因素群;第四层是各种特殊能力。•二维结构模型:希来辛格和格德曼于1969年又提出的,他们认为,智力的第一维是言语、数和形空间的能力;第二维是规则应用能力、规则推理能力和学校各种学业测验成绩。智力的认知理论—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智力的三元理论斯滕伯格提出,情境亚理论,阐明的是智力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明确适合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理解和测量的智力行为是什么;经验亚理论,阐释的是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主要论及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对于个体理解智力在人与任务或情境交流中的作用;成分亚理论,揭示的是智力行为发生的内在心理成分(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阐释的是完成智力行为内在机制。智力的PASS模型戴斯是一位信息加工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及其助手们提出的智力PASS模型(Pla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iveprocessingmodel)信息加工的整合包括四个单元:信息输人、感觉登记、中央加工器和指令输出。中央加工器主要包括三种认知成分:同时性加工与继时性加工两种编码过程以及计划过程。因此,信息加工取向不是试图以因素去解释智力,而是确定构成智力活动为基础的记忆、注意、表征、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针对儿童的智力测验•目前各种各样的测试可用于评价儿童的智力。•两种个人测试——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通常被用于辨别高智商儿童和诊断那些存在学习问题的儿童。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是比纳测试第一次成功的流传,适合于2岁至成人。最新的版本测量一般智力有四种智力因素:字词推理、定量推理、抽象/视觉(空间)推理和短时记忆。在这些因素中的有15个子测试,可以对每一个儿童的智能进行详尽的分析。字词和定量因素强调晶体智力,抽象/视觉(空间)推理追寻流体智力。它在特定信息方面需求特别少,因此它具有较少的文化偏差。它与当前的测试一样,对少数民族儿童和具有身体残疾的儿童很敏感并能减少性别偏见。•韦克斯勒共编制了两个儿童智力量表:WISC-Ⅲ是一种适用于6~16岁儿童的被广泛使用的测试的第三版本;用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儿童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修订本(WPPSI-R),适合于3~8岁的儿童。•WISC和WPPSI都包括了与斯坦福-比纳量表相似的言语分测验与非言语分测验,或叫做操作分测验,每一个都包括6个子测试,总共得出12个单独分数。操作分测验的目的是为了测量个体的非言语智力。参加测验者会得到3个分数: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由这两个分数合成的整体智力分数。该测验对各种心理技能的不一致性反应敏感,测验结果可以作为发现神经发育不正常的或者学习困难儿童的一种早期信号。例如,有阅读障碍的儿童,韦氏测验的言语内容上的得分会很低。在近20年,心理学家和教育者都喜欢用WISC和WPPSI来对儿童进行个人评价。•婴儿智力测试•大多数婴儿测试主要是由知觉与运动反应所构成。贝氏婴儿发展量表(BayleyScalesofInfantDevelopment)是一种广泛运用的婴儿测试,它包括两个部分:心智测试,包括如转向声音、寻找一个已落下的物体,建一个CUB塔和命名一种图片;运动测试,它评价精细的和粗大的运动技能,如抓握、坐、喝水、及跳等。•但后期发现:婴儿知觉与运动行为并不代表评价儿童智力的相同方面。为了增加测试预测的有效性,贝氏量表被大量的修正。新版本包括强调婴儿记忆、解决问题、分类和其他复杂的认知技能—反应等项目。这样它就更有可能与近期的智能测试分数相联系。•它们都被用于筛选——为了进一步观察与干预那些有可能在未来经历发展问题的婴儿。•费根婴儿智力测试(FaganTestofInfantIntelligence)这是一项完全由习惯化—去习惯化项目所构成的测试。测试时,婴儿坐在母亲的膝盖上,看一系列图片,在展示了每一张之后,考察婴儿对一张新的图片的盯看时间,该图片与一张有记录的熟悉的图片是成对的。在费根测试中得分与学龄前期智商相关。此外,费根测试对辨别不久将显示出智力发展方面有严重迟误的婴儿很有效。•尤兹格瑞斯和亨特的婴儿心理发展测试(InfantPsychologicalDevelopmentScale)•它是基于皮亚杰理论的婴儿测试时。包括8个子测试,每一个子测试评价一个重要的感觉运动,如模仿和物体的恒常性。与习惯化—去习惯化反应一样,物体的恒常性比起传统的婴儿测试时更好的学前智力的预测手段,也可能是因为它反应了一项基本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设计•二、纵向研究设计•三、时间—延缓研究设计•四、连续发展研究设计•五、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六、个案研究与组群研究•七、血缘关系研究与跨文化研究在不同的时间内对相同年龄的人群进行某种心理活动的实验观察或测量•连续发展研究设计包括连续横断研究设计、连续纵向研究设计和聚合式交叉设计。•连续横断研究设计是人群(最少取两组)和评价时间(最少取两个)的两因素设计。•连续纵向设计是年龄(最少取两个年龄段)和人群(最少取两组)的两因素设计。•聚合式交叉设计是将连续横断研究设计和连续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的聚合式交叉设计。•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整体研究也叫系统研究,是指将个体的智力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研究,主要是研究他们智力发展的整个面貌。整体研究的特点是可以认识智力发展的全貌,便于找出智力发展的本质特点、整体规律以及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研究内容比较复杂,必须有理论上和统计上的全面准备才行,否则容易顾此失彼,不一定能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发展的全貌。•分析研究是指对个体智力发展中的每一个局部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个体智力发展时,更多的研究属于这种局部性的分析研究,它的优点是便于对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开展深入的探索,缺点是容易忽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联系。•在研究个体智力发展时,应该将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相结合,在局部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化,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开展分析研究。•个案研究与组群研究•个案研究传记法是个案研究的最常用的方法,特别是出生后头几年,个体智力发展变化很快,尽可能做短间隔的观察记录。现代记录技术也为个案研究提供了便携的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已经家庭化。个案研究可以获得比较细致的个人智力发展的资料。•组群研究将同性质的被试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的样组进行分析。对组群研究来说,从总体中抽取组群的随机性和代表性是特别重要的环节。•血缘关系研究与跨文化研究•一、血缘关系研究•指通过人们之间血缘的亲疏关系来分析某种智力特征发生频率或一致性程度,从而探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智力发展产生作用的大小。常见的血缘关系研究有以下几种:•1、家谱分析法•是研究遗传对人的智力影响的一种方法。在进行家谱研究时,首先要选择出满足研究目的需要的标准个案,然后搜集个案家族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计算其相关。资料中不仅包括标准个案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也要包括旁系亲属(兄妹、姑舅)等。应用家谱分析法研究可以发现遗传对人的生理特点影响的规律,也可发现遗传对人智力特征的影响及规律。如果资料收集比较完整和精确,就有可能从中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2、寄养研究•比较寄养儿童与养父母智力的相关及于亲生父母智力的相关。养子女和养父母无遗传上的联系但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环境,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如果在智力上相似,只能归因于社会环境的作用;养子女与亲生父母分开生活,如果他们之间在智力上有相似,则只能归因于遗传因素的作用;如果智力的某一特性在养子女与亲生父母之间的相关大于与养父母之间的相关,则此特征受遗传的影响大于受环境的影响。•3、双生子对比研究•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两种类型。如果两类双生子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一起,从理论上来说,他们两对内部的环境差异是相等的,或者说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就可以比较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之间的行为差异来分析遗传因素的作用。•二、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是指同一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进行研究,以期探讨个体智力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遗传与智力发展•环境与智力发展遗传与智力发展•智力的遗传学基础有证据表明,智力的发展至少有一部分是受染色体或基因的影响。染色体或基因异常所导致的智力落后是一种儿童智力发育上的障碍。智力落后一般指个体发育时期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应该改达到的正常水平,同时还伴有适应能力缺陷。我国儿童智力落后的总病患率为1.2%,城市为0.7%,农村为1.4%。智力落后的病因有多种,其中遗传病引起的智力落后约占20%,主要为染色体畸变、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三种。常见的因染色体和基因异常所致的智力落后主要有:唐氏综合症、猫叫综合症、苯丙酮尿综合症等。智力的生理因素从生理学角度看,智力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生理现象,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研究表明IQ和头围、EEG、AEP、外围神经传导速度等一些生理因素存在相关。•身体尺寸:相关值的平均水平为0.2左右;•头的尺寸和大脑的尺寸:头的尺寸与I
本文标题: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研--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