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发展我国智慧城市的思考
关于发展我国智慧城市的思考智慧城市的涵义和特征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智慧城市的建设途径智慧城市的评价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的措施建议目录智慧城市的涵义和特征1.智慧城市的涵义使用智能计算技术使得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组成和服务(包括城市管理、教育、保健、公共安全、房地产、交通运输和公共事务)更智能、互联和有效。(见Forrester对SmartCity的定义)智能原义为智慧和能力,是指人的智慧和行动的能力,智能是采用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获得具有拟人智能的特性或功能,例如自适应、自学习、自校正、自协调、自组织、自诊断、自修复等。什么是“智能化”智慧化?智慧城市目前尚缺乏明确、科学、公认的定义智慧城市smartcity,,smartercity,智能城市intelligentcity智慧(聪明、机灵、悟性),《辞海》、《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对人力与社会资源和传统(交通运输)及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设施的投资,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和高质量生活,同时通过提供参与治理的机会实现对自然资源聪明的管理,这时一个城市就被称为智慧城市。(见Wikipedia的定义,)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城市信息化是以城市为主体,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高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的过程。智慧城市是利用智能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通过全面感知、互联互通、信息智能处理、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智能管理;实现政府、企业、家庭和居民智能化;确保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效率与人民生活的高质量;确保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科学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极大地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向高度文明和谐的智能化社会发展的进程。A.智慧政府,有智慧的领导,建设智慧政府,实现智慧政务、智慧决策、智慧管理。B.智能工厂、智慧企业,工厂企业有智慧的领导,有文化、有知识的职工代伍,实现智能化生产,智能管理与智慧决策,智慧的经营与服务。C.智慧家庭,智慧居民、享受智慧生活。2、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1)智慧城市主体的特征(2)智慧城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征A.智慧城市的生产力有文化、有知识、有智慧的劳动者,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自动化的生产工具,组成信息社会的生产力,劳动对象是现代化的工厂生产过程及机械设备,信息化与工业化逐步实现融合的生产劳动对象。B.智慧城市的生产关系存在多种所有制、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与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基本和谐、相互包容。(3)智慧城市的表现特征A数字化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企业,城市居民数字化生活,随着嵌入式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推进数字化。B.网络化传感网、现场总线网、以太网、互联网(内联网、外联网)、无线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多种网络在城市各领域将更广泛地应用,使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更全面互联互通。C.信息化城市各产业、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及城市各领域的信息化继续发展,信息文化、信息文明进一步普及。D.智能化各种业务的智能化:智能设计、智能控制、智能调度、智能管理、智能决策。智能化的企事业单位、智慧企业智能家庭将大批涌现E.绿色化低炭经济、节能环保、绿色GDP,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科学发展。1、近期目标2012-2020年,城市信息化、智慧化夯实基础阶段:到2020年,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宽带网络迅速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随着一批云计算、物联网试点工程的完成,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实现部分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性目标开发一批智能化软硬件产品,并逐步推广,东部沿海地区开始进入初级信息化社会,全国全面实现小康。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2021-2030年,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推进阶段:到2030年,城市信息技术应用取得跨跃式发展,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信息化、智能化接近和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建成一批智慧城市,初步实现城市初级智慧化,东部智慧城市及城市智能化经验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推广,全国城市、乡镇智能化、产业智能化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开始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2、长远目标2031-2050年,城市信息化、智能化高度发展阶段到2050年,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总体水平赶上和超过国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大部分城市将建成初级智慧城市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社会信息化水平接近和赶上国外发达国家水平,东部沿海城市建成中高级智慧城市,我国开始进入初级智能化社会,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通过智能科学的理论、工具、设备、系统、应用、系统架构、标准规范等多个视角来研究,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其体系框架由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与公共技术四部分组成:智慧城市体系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1感知层:数据采集与感知,物联网相关技术、智能测量、传感技术、RFID技术。2传输层: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技术。3.应用层:智能化应用支撑、服务平台;中间件、数据挖掘、知识处理与优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管理技术、智能决策技术、各领域智能化应用系统、专家系统分析设计技术智慧城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慧企业等智慧城市各类智能化应用技术解决方案。4公共技术:公共技术与技框架的三层都有关系它包括智能控制、智能管理智慧决策技术、标识与解析、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QoS)管理。标准体系城市感知层感知对象产业经济市政管理社会民生资源环境人-物-环境感知单元RFID传感器摄像头线圈GPS遥感……雷达二维码……传输通信层传感网络以太网WiFi光纤网络IPV64G通信宽带超宽带通信……专网技术物联网WSN网络社会网络新一代互联网行业专网……基础数据层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其它行业基础库支撑服务层中间件虚拟化中间件服务化中间件协同调度中间件信息整合中间件……核心服务资源发布匹配发现动态构建按需聚合容错迁移……云计算服务跨专业协同跨单位协同跨地域协同跨虚实协同……协同服务识别获取数据融合定位追踪监控管理……物联网服务知识获取知识融合知识推理智能决策……智能服务系统平台运营数据中心运营计算中心运营网络运营……运营服务…………………………智慧应用层应用领域资源环境水资源智能管理电资源智能管理气资源智能管理……智慧社会管理智慧公共安全智慧应急指挥智慧综合管理智慧节能减排……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智慧交通……市政管理社会民生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旅游信息产业……产业经济安全体系1.制定规划、明确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设计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根据城市主客观条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中长期规划,制定近三年规划和行动计划,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设计,根据全国、全省一盘棋来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因地制宜地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选定建设途径和切入点。智慧城市的建设途径2.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和基础性工作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基础性工作,建立一把手为首的领导小组和组织指挥机构,组织各级领导及干部学习培训,统一思想,提高领导和干部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依照中央大部制及南方城市改革经验,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营造智慧城市建设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根据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分步实施计划,量力而行,慎重确定试点工程项目。3.加强智慧城市软硬环境建设首先建设宽带、泛在、光纤网络的基础设施,抓紧建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SOA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城市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积极进行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认真开展为企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4.大部分城市积极推进城市信息化,为今后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积极开展智慧政务,全面推动电子商务及企业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政府用智慧政务带动城市信息化逐步向智慧城市发展5.建设智能工厂、智慧企业中央国有企业带头建设智能工厂、智慧企业,市政府组织本市特色、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智慧企业试点工程,实现产品智能化、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控制智慧制造,企业人财物资源智能调度管理、经营智能决策、开展智慧商务,供应链智慧管理,客户智慧服务。6.条块结合,全国组织智慧城市典型应用工程攻关,树立样板,逐步推广中央部委与试点城市条块结合,卫生部、交通部、工信部、住房建设部、科技部、教育部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组织有关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安防、智能社区等关键技术及产品联合攻关,极组织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及向一批试点城市推广。7.发展智慧教育,提高各级领导、管理干部及职工的智商、智力和智能建立和完善智慧教育培训体系,多种渠道强化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形成制度,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商及智能,通过大学研究生教育培养复合型及高层次人才加快建设智能化技术展示体验中心,全面展示智能技术、产品、应用和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及网站,加强智能技术及应用的科普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全民的智商和科学文化素质,智慧的人力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保证。确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原则(1)目的性评价目的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2)科学性、系统性评价内容要科学、全面。(3)实用性、可操作性评价指标要便于采集数据,方便使用。(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分析评价与量化指标测度评价相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长期发展建设的过程,需要分期分批、分阶段的建设、为了了解城市所处的建设阶段和状态,与国内外先进城市有哪些差距,需要对城市信息化、智慧化的水平进行评价,为此要研究制定一套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为各级政府机关、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一个指导、规范并考评本地区、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依据与工具,对规范智慧城市的建设、对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智慧城市的评价目前国内有关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研究现状,据初步调查和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已有6套智慧城市评价指标1.宁波智慧城市研究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上海浦东智慧城市研究院指标体系1.0和2.0版3..北京国脉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研究中心2012年12月发布2012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4.工信部中国软件测评中心(CSTC)2013年1月发布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5住房建设部智慧城市(区、镇)试点评价指标6.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智慧准备智慧管理网络环境技术准备公共平台保障条件城市管理能力建设运营管理智慧服务个人服务企业服务工信部中国软件测评中心(CSTC)zh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网络环境互联网平均速率光纤到户率3G网络覆盖率WLAN覆盖率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覆盖率使用4M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互联网普及率智能手机拥有率移动宽带用户比例技术准备物联网示范应用云计算技术应用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占比公共平台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共享共用保障条件政策法规完整性资金人才组织体系信息安全水平智慧准备评估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个人服务教育服务社保服务就业服务医疗服务住房服务交通服务智慧旅游智慧家居企业服务企业开办服务资质认定服务经营纳税服务智慧服务评估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城市管理能力政府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公开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监管协同办公覆盖率领导决策普及率经济运行管理经济监测覆盖率诚信监管覆盖率投资融资有效性智慧管理评估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估要点(6项)(19项)(39项)(119项)智慧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设施宽带网络家庭光纤接入率(%)无线宽带覆盖率(%)人均城市互联网出口带宽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率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开通情况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公用云计算中心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业务增长率(%)资源利
本文标题:关于发展我国智慧城市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