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探讨
关于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探讨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10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务必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明显成效。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旋律。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工作。在银行间接融资占主导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又与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密不可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由此引起的信贷结构调整,既是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依托经营环境的变化,制定切合实际、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公司金融业务战略。一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了解产业结构与信贷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是商业银行依托宏观经济环境、制定公司金融业务战略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是一种要素配置载体,反映了自然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配置现状和分布趋势。最近二十年来,发达国家产业基本实现了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的产业布局。1987~2007年间,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5.4%升至30%~40%。我国在技术积累、创新激励、知识产权保护、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劣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配套环境较差,要素流动不畅,制约了产业升级过程。我国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重点完善与结构调整相关的硬件以及信贷、价格等软件基础设施,引导生产要素流动,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银行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宏观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与信贷结构系一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决定信贷结构,实体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大致圈定了银行信贷的投放分布;同时,信贷资金在不同产业间的摆布,也会引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名着《国富论》中指出:“慎重的银行活动,可增进一国产业”。经济学大师熊彼特也在《经济发展理论》中进一步论证道:“银行通过提供信用,将社会储蓄资金以贷款的形式再分配,从而促进产业升级”。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进一步把货币信贷提升到对经济具有“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其次,经济发展史上,信贷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强健的例子屡见不鲜。特别是后发国家。日本的产业政策久负盛名,二战后40多年中日本银行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安排信贷投向,有力地推动产业升级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德国制造业的发达,也与德国银行业持续地提供中长期信贷密不可分。韩国银行业对电子产业数十年的信贷倾斜政策,造就了诸如三星、LG等一批名闻遐迩的国际电子品牌。一个反例是英国,其银行业长期偏爱贸易融资、忽视产业融资,不愿意发放中长期贷款,使英国错失了产业转型的机遇。再者,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信贷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1979年小平同志提出“银行应该抓经济……银行要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此后,我国银行业改革拉开序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家电业的繁荣,90年代加工出口产业的发达,都受益于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特别是2003年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后,基于盈利和避险目的,商业银行提前布局有潜力的产业,并不断从夕阳产业退出,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1991~2005年我国产业结构与信贷结构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信贷比例增长率每增加1%,该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增长率会增加0.14%。例如,“煤电油运”是我国的瓶颈产业,2005~2009年间大量银行信贷超前投向“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与我国经济的城镇化发展相适应,银行对安居工程、商品房等房地产业的贷款也大量增加。这些行业的信贷占比均远高于其产值的GDP占比,信贷支持力度超前,大大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二制定科学的业务发展战略,需全面把握银行经营管理精髓。衡量银行经营管理的指标数量众多,但归根结底不外乎十组三十个关键元素(见表1)。透彻理解和把握业务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十组元素,是制定良好公司金融战略的思想基础。表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十组三十个关键元素商业银行是全社会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对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起着枢纽作用。同时,银行作为高杠杆运行的企业,其财务稳健性举足轻重,备受监管部门和民众的关注,成为第一要素。反映银行财务稳健性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资本充足率,普遍认可的底线是8%,今年银监会将其提高到了11.5%,国际上最高至15%,更高比率造成资本的浪费;另一个是资产负债率,一般企业的警戒线为60%左右,银行可高达90%左右。由此可见,资本、资产、负债作为计算这两大指标的基础数据,也就成了反映银行经营稳健性最基本的三个元素,是监管当局和社会公众比较关心的数据。同时,作为服务性企业,客户是银行的核心资源,服务客户的能力也是银行最根本的竞争力,这就涉及到两类指标,即客户服务指标(客户、产品、渠道)和客户分类指标(公司客户、个人客户、机构客户)。客户服务的效果最终会反映到业务发展上,引出了业务发展量的指标(规模、速度、份额)和业务发展质的指标(结构、质量、效益)。业务的发展离不开职能部门的支持和保障;职能部门有前台、中台和后台之分,而其职能发挥则离不开风险管理、内控和科技。再深入到银行更为核心的层次。分析银行的经营管理,除了有形的指标外,还有一些无形的指标,如银行软实力指标、核心竞争力指标和人力资源指标。软实力指标包括品牌、文化和创新三个方面。软实力的实现有赖于银行战略、机制和流程:战略是商业银行的根本和方向,至关重要;机制问题比较直观一些,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革、绩效考核改革等都着眼于机制问题;流程则具体到操作层面,是战略和机制顺利运行的保障。最后,员工队伍、人才以及核心领导这几个人力资源指标,永远是最关键的,是银行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上述十组三十个关键元素涵盖了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尽管不同风格的银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都是围绕这三十个关键词来开展工作、谋划金融战略和进行日常经营管理的。三为确保公司金融业务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除考虑宏观环境和商业银行经营特征等基础性因素外,还要将公司金融业务放回至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考察公司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地位,考察业务的具体特征。首先,我国所处的重化工业化、城镇化的经济发展阶段,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强劲,决定了公司金融业务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有三大块,即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存在着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三大块业务中,公司业务利润贡献最大,个人业务次之,资金业务第三。根据国外银行经验,对于一个成熟的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利润占比一般不高于50%。在我国,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利润贡献普遍超过50%(见表2)。表2四大银行业务利润构成情况公司金融业务利润占比偏高的结构,表面上与银行本身的经营特点有关,深层次则是社会经济环境制约的结果。个人业务的发展与人均国民收入密切相关。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以及人均财富的增加,个人金融业务绝对额会越来越大。根据经验数据,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5000~7000美元时,银行的个人业务会有大发展,利润占比也会大幅度提升。公司业务在工业化时期特别是前、中期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利润占比上升,而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公司业务的发展会达到一个峰值,随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公司业务利润贡献占比会逐渐下降。相比较,个人业务则会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快速发展,最终使银行的业务利润结构趋于合理水平。因此,短期内不宜拘泥于各个业务板块的比重关系,在战略上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板块间的协作上,公司金融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是孰轻孰重。只要营销适当,公司客户的中高端管理人员可以成为个金的贵宾以至私人银行客户,其一般员工也可带来代发薪、银行卡、房贷、理财等很多业务机会;反过来,个金的渠道可以由公司条线来共用,个金的高端客户服务资源(机场贵宾、医疗保健服务等)也可以由公司条线来共享,私人银行高端客户所在的公司还可以带来公司业务。在发展公司和个人业务上不能僵硬化处理两者占比,更不能人为地调低公司业务比重,而应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扩大个金业务的占比。其次,在考虑公司金融业务战略时,银行决策者需要理解公司金融业务的具体特征,并在战略上提前予以准备和安排。需要关注的公司金融业务主要特征有:复杂性。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提高和市场意识的增强,无论大客户还是小客户,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推动着银行产品创新,改变着传统产品的形式和特征。银行不仅要提供商业银行服务,还要提供投资银行服务、租赁服务,服务方案更加全面、综合。银行一些传统的服务理念也受到挑战,例如过去银行不做异地贷款,但现在客户日益“走出去”,走向全国各地,走向全世界,要求银行打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要随之“走出去”。又如结构性融资,企业除获得资金外,还要求银行在税收、法律和风险防范上做出结构性安排,实现成本节约。在客户的推动下,银行要不断去了解新的知识、进入新的领域。低碳金融就是银行进入新领域的典型案例。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后,低碳经济运行规则将逐步体现到金融服务中来,低碳产业等新概念和绿色信贷等新业务,公司金融从业人员势必要掌握。带动性。老客户可以带来新客户,单笔业务可以衍生其他业务。成功营销一个客户,不但可以带来贷款业务,还可以带来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业务,带来IPO、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带来年金业务、保险业务、个人业务等。各业务之间的带动性,赋予单个客户营销极大的价值和全局性意义,也增大了银行对客户精准营销的难度。客户在选择合作银行时,会考虑银行多业务服务甚至全产品线服务能力,一旦与一家银行建立业务关系,就倾向于由同一家银行提供一站式全面服务。成长性。我国经济成长性高,决定了在我国公司金融业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经济快速增长,银行信贷资金相对稀缺;同时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保证了企业的还贷能力。这些必然促使公司业务大发展。如表3所示,2006~2009年间,四大行资产余额复合增长率均在13%以上,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基本在22%以上(农行除外)。同期,15家上市银行整体资产余额复合增长率为20.67%,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38.77%;A股上市公司整体资产复合增长率为21.45%,利润增长率为20.06%。表3公司金融业务基本情况比较(亿元)注:四大行的资产和利润口径均为公司金融业务,15家上市银行和A股市场的口径则为银行(或公司)整体;农业银行为2007-2009两年复合增长率。关联性。主要指公司业务发展与宏观经济周期和经济结构联系紧密。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给公司业务带来周期性影响;经济结构动态调整,亦会影响银行信贷的风险和收益。为最大化规避风险,须保持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动态一致。“调结构”成为当前公司金融信贷部门的中心工作之一,总的要求是扩大对能源资源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等政策扶持行业的信贷支持,放缓或限制对产能过剩等政策限制行业的信贷投放。但在具体操作上,挑战艰巨,因为钢铁、水泥、化纤、房地产等不少限制行业仍为现阶段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既是银行信贷投放的主力,也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结构调整不能“一刀切”,既要严格执行总额控制,又要进行行业、地区和客户多维度、灵活的资源配置,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银行在战略上要提早布局,深入挖掘业务机会,全面评估风险,抢先介入。总之,经济结构调整是个系统、渐进的过程,银行业务调整要保持节奏的平稳性,最大化降低结构调整对公司业务的冲击,成功实现业务转型。四公司金融发展战略的制定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商业银行经营特点和公司业务自身特征等因素,从组织架构、客户基础、业务结构和渠道建设等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整合组织架构,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随着大型银行的股改上市,近年来公司金融业务的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进展显着。原来分属于不同部门的业务不断被并入公司金融部门,而一些新的业务模块也相继独立或分化出来,如国内结算模块、现金管理模块和中小企业模块等。与此同时,国内银行普遍
本文标题:关于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