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一、从战略高度认识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生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己任。因此,它在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结合点与制高点。近年来,我国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思想。“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取得人才资源的优势比其他任何资源的优势都更显重要,高层次创新人才对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正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观当今世界,一些重要大国无不在制定和调整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战略,加紧构筑人才高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要求其移民局制定新的政策,吸收高科技人才。加拿大为稳定本国高层次人才、赢得国际人才竞争,从1999年开始,花费巨额资金实施了“加拿大首席科学家计划”(CRC),计划面向世界招聘2000名高层次人才。德国政府从2002年到2005年计划耗资3.6亿马克,建立“青年教授”制度,稳定和吸引杰出的青年学者在德国从事科学研究;同时,推出“绿卡工程”以吸引IT领域的人才,并允许2万名非欧盟国家的外国专业人士赴德工作。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也在倾力为人才而战。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无疑将是我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结合点和制高点。(二)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国把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作为我们追赶先进国家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正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因此,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本身就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近10年来高等学校参与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高等学校尤其是那些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研究型大学在国家三大科学奖励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如从1991年到2001年间,我国的三大科技奖励中,高等学校在自然科学奖中的获奖比例一直在46%以上;技术发明奖中的比例最少的年份也在34%以上,最多时达56%以上;科技进步奖中,高校的获奖数也一直超过23%。国际上的经验也表明,研究型大学在国家高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大学不仅从事基础研究,而且从事知识与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研究,大学的研究成果不仅用于改造旧的产业,而且不断地创造着新的高技术产业。众所周知,美国的东北部,曾经是“夕阳工业”集中的地区。二战以后,这些地区的传统产业开始走向衰退,但这个地区并没有衰退,原因是这里有好几所最好的大学,有强大的科研力量,智力集中,所以创造了新技术,新的尖端工业。(三)发展研究生教育是世界许多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举措。综观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和国家的盛衰,无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立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无论过去还是当今,发达国家均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在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远不及英、法两国。德国人认为国家必须用脑力来补偿在物质方面所遭受的损失,于是决定成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创新之处在于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职能,将大学改造成为科研和教学中心,首创研究生教育新模式。通过这一改造,科学研究的精神在德国蔚然成风,很快使德国成为当时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中心。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模仿柏林大学设立研究生院,将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这种模式纷纷为其它许多著名大学所效仿,从而促使美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使美国逐步成为世界科技活动的中心和经济中心。研究生教育作为科学研究创新的基地、高层次人才的培育中心、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站,越来越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当今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在抓紧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并把研究生教育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中。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那些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级阶段的先进国家,纷纷把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作为其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韩国、日本、德国等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如韩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KB21计划,它通过集中财力支持重点大学尤其是重点研究生院和重点学科的发展,使其尽快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和研究生院,从而为韩国21世纪的发展奠定高级人才的基础。日本也于2002年开始实施COE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就是通过重点投入,建立起一批卓越的学术中心和学科基地,并通过建立卓越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学术中心,最终建成30所世界一流大学。二、理性认识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通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离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一)我国研究生教育成就显著。1、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和布局相对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建立起了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自1980年我国正式建立学位制度以来,经过9次学位授权,至目前为止,可以授予博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已达245所,可以授予硕士学位的高等学校达457所。此外,还有一批专业的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以及国防科工委所属科研机构等也可以授予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已有的12个学科门类中都可以培养博士和硕士,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了硕士授予单位。为使我国的学位授权工作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还扩大省级政府对本地区学位点布局的调控权,授权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自主设立和调整硕士学位点,在一级学科授权范围内自主调整和设立博士学位点,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确立了“按需授权”的原则,并发挥学位授权的调控作用,促进学位点布局的调整,使学位点的区域布局、学科结构更加合理。自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以来,我国已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学位制度,形成了以博士、硕士、学士等为中心,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相配套,全日制与在职教育相结合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2、建成了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基地。20多年来,通过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学科基地建设、“985工程”建设、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院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教育发展工程的实施,逐步形成了一批研究生培养基地。全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院56所。这批研究生培养基地不仅在规模上占全国很大的比例,而且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都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目前,这56所研究生院的重点学科数已经占到全国重点学科数的83.7%,在校博士生和硕士生分别占到全国的70%和55%。可以说,这些研究生院及其重点学科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对带动其他学科和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发展正发挥着辐射和示范作用。3、研究生教育规模获得了空前发展,形成了初级的质量保障和监督机制。目前我国在校的研究生规模已经接近100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领先位置。累计到2003年底,我国共培养出70万名硕士,9.1万名博士。庞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必须有严密的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学位委员会,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成立了学校评定委员会,基本形成了中央、地方和学位授予单位三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同时,加强了法规建设和管理工作,逐步建立了研究生教育的检查评估制度。从1985年开始,逐步开展了对学位授权点的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和选优评估等工作,评估经验不断丰富,并在评估实践中建立起了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了一套评估方法,评估工作的法规、制度也正在逐步完善。(二)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应该承认,我们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认识并最终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未来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运行调节机制还不够灵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变革过程的加快,原有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局限性日显突出,表现在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过于僵化,研究生教育运行调节机制活力不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市场、培养单位三个调节主体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学校面对社会自主办学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具体地说,政府还难以有效地通过立法、计划、拨款、评估、监督等手段对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以及科学的布局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市场在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还很有限;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市场的反映还不够灵敏,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变化及时自主地调节学科设置、培养类型、人才规模等,自主调节空间不足,活力不够。学制缺乏弹性,行政干预较多。同时,培养单位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盲目追求升格、重学位点申报而轻学位点建设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2、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竞争意识薄弱,培养质量亟待提高。虽然我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但还远没有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强国。目前,承认我国高级学位的还只是少数国家。我们的博士生导师队伍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外语能力弱,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难以有所作为。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方面我们甚至还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国际活动能力列入其中。我们招收的国际留学生尤其是攻读高级学位的国际留学生比例还很低,说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还很不够。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普遍不高。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研究生还相对缺乏自主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很多研究生的论文还停留在简单的移植、简单地揭示表面现象、简单的延伸和简单的推理阶段。研究生教育缺乏精品意识和特色,缺乏产生精品意识和特色的手段与机制。3、研究生教育的环境还比较脆弱。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环境总体而言还比较脆弱,最令人担心的是我们的危机意识还不够强,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科技界、学术界普遍存在的空疏学风和浮躁心态对我国未来科学发展的极大阻碍和危害作用,尤其是对研究生教育的危害将是不可估量的。如果不在全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和学术领域大力提倡脚踏实地、奋发图强的精神,净化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环境,我们将很难培养出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大量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占GDP比例的平均水平一直在2.5%左右徘徊,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经费中约占25%左右。近年大规模的扩招并没有带来同步的投入增加,使本来就紧张的包括研究生教育经费在内的高等教育经费更加短缺。从R&D的投入来看,1998-2000年,我国的研发经费仅占GDP的0.7%、0.8%和1.0%,而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就超过了2%,如美国为2.5%(1995)、法国为2.4%(1994)、德国为2.4%(1993)、英国为2.2%(1993)、日本为2.9%(1994)。在我国的R&D经费中基础研究更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R&D投入的比例一般都在20—30%之间,而我们的基础研究2002年仅占R&D的5.7%,显然,作为研究生教育重要基础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过低。研发经费的短缺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我们的教学、教材、实验等硬件条件日显滞后,一些重大基础科学和新兴学科发展的研究条件、研究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落后;导师平均指导的研究生人数逐年攀升,负担沉重。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督手段,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学位授权审核、论文答辩等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还缺乏遏制不正之风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环境
本文标题: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