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4.中国部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第四讲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内容框架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4.2三国至隋唐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六朝古都建康、隋唐长安、隋唐洛阳等)4.3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特点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三国至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的长时期分裂和又一次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从公元220年魏、蜀、吴三鼎局面形成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历时687年。其间,先后经历了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和唐朝等朝代,其中分裂时期占了一半以上的时间。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1城市发展的社会背景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这一时期,在政治上虽然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分裂后到隋唐统一,但经济上却在不断向前发展,是我国封建经济逐步走上鼎盛的时代。尤其是长江流域广大地域国土得到了开发,至南朝时期已经成了与黄河流域并重的局面。城市建设也出现了诸多变化:城市发展和分布重心明显南移;在城市规模上,由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变动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府、州一级城市数量明显增多,并出现了三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儒家思想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显著等……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1城市发展的社会背景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1.城市的发展和分布重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中唐与东汉时期县级城市发展分布变化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1.城市的发展和分布重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从东汉末年开始直到隋朝统一,在这将近400年的时间内,北方长期处于分裂战乱的状态,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人口大量外迁,最大量的还是渡江南徒。尤其是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五胡”人侵,晋室南渡,南迁的人口更多。据统计,自晋怀帝永嘉至南朝宋文帝元嘉一百多年间(公元307-453年),北方南移人口即达90万,其中侨寓山东的21万,四川及汉中地区的15万,两湖地区及河南地区的10万,江苏、安徽、江西的40万。也有人估计总数不下百万。很多城市也在战乱中破坏殆尽。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1.城市的发展和分布重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相反,南方在政局相对安定和北方人口大量涌入下,南、北方农民交流农业技术,加上水利灌溉比较方便,使这一地域国土逐渐被开发,至南朝时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三吴(吴郡(今江苏南京)、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会稽(今绍兴))地区土地得到了开垦,农业更发达。例如太湖地区已赶上和超过了西汉时农业最发达的关中平原。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1.城市的发展和分布重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荆州(湖北江陵)则是“荆城跨南楚之富”(《宋书·孔季恭等传》史臣语),说明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在全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著起来。故史臣曰:“江南之为国盛矣”(《宋书·孔季恭等传》史臣语。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建康:六朝都城(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设立,一跃发展成为南方最大的都会。江陵:(荆州,湖北江陵)北通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南通湘广,是中南商品运转的一个枢纽。成都:地处“沃野天府”之中,为“水陆所凑,货殖所萃”之地,不但是与西南各民族交换的重要市场,而且还吸引了不少资货数百万的远方商贾以至西域。京口:首都建康东面的屏障,南有水道与吴会(苏州)相通,北与广陵隔江相对,地势冲要。(今镇江市)广陵:濒临长江,由邗沟北上,沟通淮南,为南北交通要冲,也是建康和京口的屏蔽。(今扬州市)寿春:濒临淮河,淮河在长时期内为南朝与北朝的分界线,位于淮河岸边的寿春也就成为南北贸易的城市以及北部边境的军事重镇。(今安徽凤台)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濒临汉水,当荆湘北上冲要之地,也是荆襄北面屏障所在,故发展成为汉水沿岸最大交通、商业中心和军事重镇。番禺:(今广州市)是南海的区域市场和海外贸易中心。经济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南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突出的如位居长江下游的建康、中游的江陵、上游的成都。当时南方的重要都会,还有京口(今镇江市)、广陵(今扬州市)、寿春(今安徽凤台)、襄阳和番禺等。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沿大运河、长江的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沿大运河发展轴线为了掌握江南的财富和加强对南方的控制,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其工程可分为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广通渠四段。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沿大运河、长江的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沿大运河发展轴线隋唐大运河示意图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沿大运河、长江的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沿大运河发展轴线沿河两岸,一方面因其腹地经济比较发达,另一方面商品流通便捷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遂使一些通都大邑由此兴旺起来。沿岸的楚州(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在当时并称四大都市;华州(陕西华县)、陕州(河南陕县)、汴州(河南开封)、宋州(河南商丘)、泗州(江苏盱北、今沉入洪泽湖底)、润州(江苏镇江)、常州(江苏常州)也渐次发展成为较大的城市。此外,在沿线水陆要道或津渡之地还兴起了一批县城(28个)和重要集镇(表3.2),从而使我国第一条南北向城市发展轴线开始出现。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沿大运河、长江的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沿大运河发展轴线中唐时期运河沿岸城镇分布表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沿大运河、长江的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沿大运河发展轴线——以扬州为例扬州城建于春秋末年。吴国为了北上争霸中原,于此开邗沟、筑邗城。秦置广陵县,汉代为刘姓王、侯封国;六朝时已成为文化发达的名城,地域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城市规模还不够大。自隋开南北大运河后,因其正处于大运河与长江天然航道的交汇点上,南连江、海达湖广,北接淮、汴抵二京,成为南北水路交通与运输的枢纽和财货的集散地,因而促成扬州在隋唐两代特别是唐朝后期能够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扬州城市区域位置图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沿大运河、长江的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沿大运河发展轴线——以扬州为例促进扬州城市发展的原因有:(1)漕粮运输。唐代宗年间(762—779年),刘晏改革漕运制度,采用分段转运法,扬州成为江南漕粮的中转站,以至扬州舟樯(桅杆)栉比、浮河而上。(2)淮盐集散。唐时海盐产地主要有涟水()、湖州(浙江湖州市)、越州(浙江绍兴市)、杭州四大场,所产淮盐多在扬州集散。(3)茶叶和其他物资的集散。唐时饮茶之风大盛,北方茶叶多自江淮而来,南茶北运多在扬州中转。其他如四川的蜀锦、药材,越窑(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的瓷器等多运到扬州集散。(4)本地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手工业。唐代扬州不仅地域经济基础好,且手工业极为发达—门类多、分工细、制作精良,尤以青铜镜最有名。其他如金银制作、丝织、制帽、皮革、制糖、造纸、造船、木器家具,以及珠宝、首饰、玩具、玉石雕刻等都很有名,远销国内外各地。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沿大运河、长江的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沿大运河发展轴线——以扬州为例唐代扬州城市布局位置图由于商贾云集和工商业的发展,扬州出现了住房拥挤、用地紧张的状况。“唐为扬州,城又加大,有大城,又有子城。”大城亦称罗城,是工商业主要集聚区。东门遗址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沿大运河、长江的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沿长江发展轴线据统计,至唐代中期,长江沿岸除了下游江宁(江苏南京)、扬州、润州(镇江),中游江陵和上游成都以外,沿江还有江洲(江西九江市)、鄂州(湖北武汉)、沔州(唐-武汉市汉阳)、岳州(湖南岳阳市)、峡州(湖北宜昌市)、归州(湖北秭归)、夔(kui)州(四川奉节县)、万州(四川万县)、涪州(四川涪陵)、渝州(重庆)、泸州(四川泸州市)等10多座州城和江阴(江苏江阴)、当涂(安徽当图)、武昌(唐以前湖北鄂州,以后湖北武汉市武昌)等20座县城,以及一部分小城镇,从而我国东西向一条城市发展轴线也初具雏形。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沿大运河、长江的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沿大运河发展轴线南京扬州润州(江苏镇江)成都鄂州(湖北武汉)沔州(唐-武汉市汉阳)江州(江西九江)涪州(四川涪陵)万州(四川万县)岳州(湖南岳阳)峡州(湖北宜昌)渝州(重庆)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3.东南沿海港市兴起(海运);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国力强盛,声誉远及海外,同时因这一时期通往西亚的陆路交通丝绸之路受阻,故海上丝路勃兴,吸引了众多外商从海路前来经商贸易。当时前来贸易的国家:西方有罗马,东方有大食、波斯、印度、南洋、日本和朝鲜等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相应地促进了东都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当时兴起的港市在长江以南者除交州、广州之外,有广东的潮州,福建的泉州、福州,浙江的温州、明州(宁波);长江以北者有:扬州,山东半岛南部的密州(山东诸城),北部的登州(蓬菜)与莱州(掖县),渤海湾北部的平州(河北卢龙),以及辽东半岛南端的都里镇(今旅顺附近)。其中以交、广、扬、泉最重要,称四大港市;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3.东南沿海港市兴起(海运);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交趾(今越南境内河内附近)广州潮州泉州福州温州明州扬州登州(蓬菜)莱州(掖县)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4.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4.1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公元220—公元907年)4.1.2城市发展的宏观条件与背景魏晋至隋唐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区划建制的调整,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城市规模上,
本文标题: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4.中国部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8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