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简答题(答案)汇总
1、山药蛋派、荷花定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A.“山药蛋派”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十分注重作品的社会功效,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他们的作品既具有“问题小说”的特点,也具有大众化、民间化的特点。“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等。B.“白洋淀派”的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歌颂劳动人民的纯净朴实的美好品德,或记录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人情美、人性美,形成了共同的朴素自然、清新柔美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的、韩映山、房树民等。C.“茶子花派”是一个乡土化与诗意化相结合的文学流派,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周立波、周健明、谢璞、孙健忠、古华、叶蔚林、韩少功、谭谈、彭见明等。2、为什么说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但是,他基本上不用现实主义小说常用的“典型化”原则来刻画人物,他的小说中很少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从来不紧紧围绕着一两个主要角色来展开情节,而是继承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的传统,采用民间“说书”式的“评书体”的叙述方法,在漫漫长卷中整体展示芸芸众生般的农民形象,逼真地写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特点。3、《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A.作品虽然也写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但“这个斗争,并不是摆开阵势两边旗鼓相当地打起仗来……”,并不你死我活的,而作品最成功的部分,是新的时代环境中农民们的日常生活。B.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不是合作化的带头人王金生,而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党员范登高,以及“糊涂涂”、“常有理”等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落后的富裕中农。在赵树理看来,所有的农民都是可以改变的。4、为什么说孙犁的创作变化不是以“建国”或“解放”为界,而是“文革”为界的?如果说每个作家的创作道路都有前期和后期之分,那么,赵树理在他的前后期创作中几乎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而孙犁的变化则是十分明显的。当然,孙犁创作的变化不是以“建国”或“解放”为界,而是“文革”为界的。孙犁在50年代的创作的《山地回忆》、《秋千》、《小胜儿》、《正月》、《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继续保持着他在40年代创作《荷花淀》、《芦花荡》、《嘱咐》、《吴召儿》、《村歌》等小说时形成的清新优美的文风,保持着对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的追求热情,被认为是“荷花淀派”的创立者。文革中,孙犁不得不搁笔。但新时期以后,他又以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的评论、杂文等散文创作,迎来了他的创作艺术的又一高峰,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孙犁的变化虽然是从文革后开始的,但实际上,1956年,他在创作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小说《铁木前传》时,就已经有所预兆,已经体现出了孙犁在精神上的困惑。5、《铁木前传》中的小满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铁木前传》中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女性是谁呢?显然不是九儿,而是小满儿。但是,小满儿却是一个爱打扮、爱漂亮、不安分、不上进的个人主义者,即使作者对她充满同情和希望,她自身也存在着进步的可能,但在崇尚集体主义的当代主流文化中,是不可能成为作品主角,更不能成为歌颂对象的。6、简要说明《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的异同。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的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如果说《暴风》是一支时代主旋律的奏鸣曲,《山》则是一首充溢着泥土芬芳的田园抒情诗。《暴风》是他参加东北解放区的土改工作队的收获,其创作心态是与土改运动时暴风骤雨的工作激情一致的。而为了创作《山》,他先回乡体验生活,后又带着全家回乡安家,不但亲身参加了合作运动,还与家乡的农民结下了浓厚的友谊,其创作心态是与还乡目睹家乡变化时的喜悦心情相吻合。7、孙犁和周立波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二人的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以《铁木前传》和《山乡巨变》为例简要说明。周立波与孙犁等其他农村题材小说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他们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孙犁的爱像一盏聚光灯,主要集中在某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孩子身上,奉献给读者的是一幅璀璨夺目的少女大特写;如孙犁小说以描绘白洋淀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铁木前传》以散文笔法来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人情悲喜剧,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其中塑造的女性——小满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漂亮不安分的个人主义者,她身上虽然存在进步的因素,但在崇拜集体主义的当代主流文化中,是不可能成为作品主角的。而周立波的爱就像漫天的春雨,无声无息在洒向家乡的每位父老乡亲,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合影。如《山乡巨变》的基本构思和人物关系,保持了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包括了农村的阶级斗争,甚至还写到了党内右倾路线的错误,但作者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既没有渲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没有拔高先进农民的形象和丑化落后农民的形象,而是以真切的感情去赞美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个个栩栩如生,鲜明生动,却又形态各异,既有先进的农村干部,如稳重亲切的乡长李月辉、大公无私的社长刘雨生,也有变化中的“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如充满喜剧色彩的“亭面糊”、恋土守旧的陈先晋、坚持单干的“菊咬筋”等,但是,作者对他们态度都是充满爱意,没有厚薄之分。8、李月辉与刘雨生都是《山乡巨变》中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们有什么不同?李月辉和刘雨生,一个作为清溪乡党支书兼农会主席,一个是清溪乡常青农业合作社的社长,都是土生土长的新一代先进农村干部的代表,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主要人物。李月辉头脑清醒,注重实效,遇事善于思考,沉着稳重,不急躁冒进,注意联系群众,为人随和宽厚,又讲究工作方法,被人们戏称为“婆婆子”。但对于农业合作化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是清醒的,也是赞同的,却性格绵软,老是担心“性急出岔子”,“贪多嚼不烂”,主张“从容干好事”。而刘雨生则是一个公而忘私的典型,为了办社,即使是家庭离异也矢志不逾,然而,在合作化初期,“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堂客的离去,也曾使他一度灰心丧气。9、“亭面糊”与陈先晋都是《山乡巨变》里“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的代表,他们有什么不同?小说中的“亭面糊”(盛佑亭)是“中间人物”的代表,也是作者在小说中着重表现的人物。他出身贫农,勤劳善良,坦率天真,也乐于为公家做事;但又随遇而安,爱打小算盘,无主见,随风倒,好吹牛,爱骂人,还贪嘴,总想发威风却毫无威信。特别突出的是好虚荣。贫农陈先晋与“亭面糊”的情况十分相似,然而,他不再是一个“喜剧性”的人物,而是更多地代表了当时农民的真实思想与心态。祖上几代人都曾发狠做活,却越做越穷,直到解放后分到土地,发家梦都才有了实现的可能。他自己在犁耙功夫方面是一把好手,儿子大春和孟春、女儿雪春都是青年壮劳力,如果自家单干,肯定可以先富起来。但是,现在却号召入社,要上交土地,几代人的梦想又将成泡影。对于这位老农在精神上的痛苦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同情,充分表现了老一代恋土的农民在走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时艰难的心路历程。10、《创业史》在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的形象塑造上,有什么经验或教训?梁生宝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作者以“当时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为标准刻意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想,集中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所应有的优秀品质,既克己奉公,又朴实憨厚。《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塑造梁生宝形象时,主要是从理念出发,把他描写成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当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实际状况发生矛盾时,人物性格的发展就产生了困难,同样,当作者局限于以当时的政策来衡量和判断丰富的生活现象,将农村中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都简单归入两条道路斗争之中,并以此作为全书惟一的主题时,作品所希望反映出历史宏大画卷的理想,也必然成为空想。因此,《创业史》最终没能完成,除了作家受到迫害、过早去世等原因外,主人公性格发展与历史进程的矛盾,以及作家的创作理想与社会生活的矛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夸大路线斗争、阶级斗争而使作品陷入困境的现象,在十七年时期并不在少数。当时近距离反映农村社会主义运动的作品,大多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存在着作家主观意识的超前性与生活认识的局限性的矛盾。11、《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是三个什么样的人?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和郭振山也性格鲜明,各具特色。郭世富是一个富裕中农,曾靠给人家打工为生,后来因意外的机遇发了家,“是梁三老汉顶羡慕的人”,然而也是一个“不识字的经济专家”,工于心计,处世圆滑,善于见风使舵,精于在买卖中做手脚,“是蛤蟆滩最令人难琢磨的一个人”。他有心与互助组较量,却知道时时提醒自己“不张狂”,集中表现了农民的狡猾。姚士杰是一个富农,他继承了父亲“铁爪子”的为人之道,更仇恨共产党断送了他做地主的梦想,却主张“好汉厉害,不在脸上,在心里头”。因此,他与郭世富一样能干,却比他更心狠手辣。他奸污了妻侄女素芳,还唆使她嫁祸于梁生宝,是小说中最为肮脏、阴险的人物。如果说,郭世富是农村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自发势力的代表,姚士杰是暗藏在农村中阴谋破坏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阶级敌人,那么样,郭振山则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郭振山曾经是一个从土改积极分子,因为斗争积极、工作认真而当上了村长,但有了个人发家的资本后,便对互助组运动产生了抵触情绪,不但觉得党员难当,更是嫉妒梁生宝的成绩,最后蜕变为了“革命的局外人”。12、《布礼》是怎样表现“革命无悔”的主题的?小水以“意识流”的手法,穿插着描绘了主人公钟亦成在1949年投身革命、1957年却因一首小诗受到了十分荒唐的猛烈批判,被打成右派而倍感冤屈的经历。但无论如何,他坚信“革命、流血、热情、曲折、痛苦,一切代价都不会白费。……他宁愿付出一生被委屈、一生坎坷、一生被误解的代价……也毫无个人的怨恨,更不会看破红尘。他将仍然为了自己哪怕是一度成为这个伟大的、任重道远的党的一员而自豪,而光荣。”“也许,这只是一场误会……党是我们的亲母亲,但是亲娘也会打孩子,但孩子从来也不记恨母亲。”这样“革命无悔”的主题在新时期之初是很有代表性的。13、简要说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多重思想意义。A.在刻画林震的工作热情时,作家勾勒出三个各有特点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专横跋扈的王清泉、回避矛盾、忙忙碌碌的韩常新和对工作缺乏热情的刘世吾,具有“政治小说”(“官场小说”)的意义。B.在官僚主义者的形象中,刘世吾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但他并没有彻底麻木,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一般性的批判官僚主义,而具有了深邃的哲理意义。C.小说并没有止于欣赏林震的理想主义热情,而是通过林震的经历说明生活斗争比书本更复杂,具有“成长小说”的意义。14、简要说明王蒙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布礼》、《蝴蝶》到《杂色》的风格变化。上述几部小说集中表达了他在反思革命中的丰富思考,从坚定中不乏伤感的《布》到追问中不乏悲怜的《蝴蝶》,再到因为豁达而开朗的《杂色》又回到交织了伤感与迷惘的《相见时难》,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的复杂情感:既无怨无悔又若有所思,既渴望多方面揭示革命“异化”为悲剧根源,又不忍挖的太深。15、王蒙描写过哪些青年革命者形象和干部形象(各说出两个以上)?他们各自都有些什么特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通过一个刚到组织部工作的青年干部林震的见闻,展现了满腔的理想主义热忱遭遇了官僚主义无情现实,进而提出了这样发人深省的问题,究竟是林震太幼稚还是
本文标题:电大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简答题(答案)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89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