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作者:吕文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扩大了成语使用范围。成语的广泛运用,是传承和发展古代汉语文化的主要途径。本文系统分析了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以加强学习者全面深入的了解成语的内涵,从而提高成语运用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关键词:成语;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作者简介:吕文科(1973-),男,汉族,硕士研究生,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中图分类号]:H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1成语不仅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反而融入到现代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中,逐步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成语也是古代漢语最重要内容,兼具固定性与整体性的特征。分析成语结构,研究成语中古代汉语修辞现象,探寻成语奥秘,帮助人们加深对成语涵义的理解与运用,为实现古代汉语和成语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夸饰现象是成语中最常见的古代修辞现象夸饰现象可以简单理解为夸张修饰现象,是最常见的八种修辞现象之一。比如,人们经常说的“顶天立地”,这个成语出自于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成语可以解释为头顶高天,脚踏大地,人们经常借此来形容某些人形象的高大与气概的豪迈。由此可以看出,夸饰将实现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的主要特点以夸大突出的方式来加以呈现,实现了事物客观特点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效融合,凸显事物本质或者强调作者感情的目的,引起人们的无限联想,从而达到加深人们对该事物鲜明特征理解与认知的目的,甚至可以让人们获得一种愉悦、新奇的感受,这一类型的成语还有日理万机、日月如梭、三头六臂、怒发冲冠等等。除了整体运用夸饰修辞手法的成语之外,还有许多成语只是其部分词汇使用了夸饰修辞手法,比如,出口成章、一日千里、一字千金等等。其中一字千金源自于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主要是指字值一千金,用来形容文字价值极高。二、成语引用修辞现象较为明显龙源期刊网古人经常会用旁征博引他人故事或者谚语的方式来补充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思想观念或者凸显文章核心思想,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引用修辞现象。引用修辞现象主要划分为引言、引事和引文等三大类型。引用修辞现象可以有效提高成语的真实力与说服力,这也是引用修辞现象被广泛应用于成语的主要原因。1、引言修辞现象。典故和谚语在引言中的使用频率较高。比如太公钓鱼是人们经常说的成语,该成语既来源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谚语,也来源于《武王伐纣平话》中所阐述的内容。2、引文修辞现象。古代典籍在引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是提高引文内容可信度的主要方式。比如,成语拾人牙慧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该成语的主要意思是套用别人的语言或者抄袭他人文章,除此之外,前倨后恭等成语也应用了引用修辞方法。3、引事修辞现象。引事可以简单理解为引用或者利用名人典故,人们所熟悉的运用了引事修辞的成语有完璧归赵、一言九鼎、衣锦还乡、火树银花、毛遂自荐等等,其中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所蕴含的典故是指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邯郸城,赵国国君派遣平原君到楚国求救,作为平原君门客的毛遂自荐与楚王谈判,楚王最后答应出兵支援赵国,后来平原君感慨说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是战国时期属于国宝级别的大钟,后来九鼎大钟演化为一言九鼎,表达了一句话就成发挥重大作用的意思。而毛遂自荐则是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重要工作。三、成语中譬喻修辞现象比较明显譬喻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比喻或者打比方,借彼喻此,是对想象力与联想力的合理应用。譬喻需要人们比较熟悉所要描述的事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譬喻可以划分为明喻、暗喻等两大类型,譬喻不仅将复杂难懂的道理变得更加简单明了,也生动形象的描述出了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加深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1、明喻修辞现象。明喻主要是指较为明显或者直接的比喻,像、犹如、若等喻词的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也较广。应用了明喻修辞现象的成语主要有冷若冰霜、呆若木鸡、虚怀若谷、轻如鸿毛、如虎添翼、如胶似漆等等,其中冷若冰霜主要是指某些人的性格比较冷漠,就像冰霜一样冷,经常用来比喻待人接物时毫无感情投入。如胶似漆则是指象胶和漆那样交融粘结在一起,主要形容夫妻之间的感情炽烈、难舍难分、恩爱无比。2、暗喻修辞现象。暗喻也就是一种较为隐晦的比喻,暗喻中会同时出现本体和喻体,暗喻常用的喻词主要有是、就是、成了、成为等等。常见的使用暗喻修辞现象的成语主要有震耳欲聋、声名狼藉、草木皆兵、车水马龙、指鹿为马等等,其中,成语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特别大,都快把耳朵震聋了。指鹿为马则是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指着鹿,却说是马,以此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龙源期刊网小结: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复杂化有效促进了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传播应用,深入分析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成语内涵的理解与把握,也促使人们了解更多的古代典籍文献,激发了人们学习成语以及古代文化的潜能,提高了人们成语运用能力,实现了学生文学修养与传统优秀文化的共同发展。参考文献:[1]李宏伟,施静.浅析汉语修辞手段在古代近体诗中的运用[J].青春岁月,2017,(4):60-61.[2]王占福.古代汉语修辞方式对词义发展演变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2):52-55.[3]彭开秀.从古汉语词类活用看语法与修辞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3):246-247.
本文标题: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90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