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微专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考点突破Ⅰ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Ⅱ文言虚词:重在翻译中落实栏目索引Ⅰ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其”的用法。(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者?”何曰:“曹参可。”帝惊而①闻雷霆,遽问曰:“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②责、顿足而詈。有隙而③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何对曰:“不违也。平心论之,参实乃人杰也。其为人也宽而④仁,才足傲世,而⑤可寄国。昔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为臣子者,见贤而⑥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玉在山而⑦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上而⑧用之,国必大治。”帝叹曰:“而⑨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必用。”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答案(2)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⑬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答案①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那种;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答案2.判断“者”“也”“而”“乎”“于”在文中的意义。兵者①,危道也②。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③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④蓝而青于⑤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⑥日参省乎⑦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⑧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⑨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⑩。①者:②也:③而:_____④于:⑤于:⑥而:____⑦乎:⑧而:⑨而:_____⑩而:_____答案参考译文3.判断“以”“则”“其”“所”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①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②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③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④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⑤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⑥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⑦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⑧为,其⑨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⑩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⑪一二。其⑫是耶,其非耶?其若是,则⑬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⑭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①以:②则:③则:_________④其:⑤其:⑥其:_________⑦以:⑧所:⑨其:_________⑩其:⑪其:⑫其:________⑬则:⑭其:________参考译文答案4.判断“因”“且”“乃”在文中的意义。因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②不因③旧制,此乃④曹操成大业之因⑤。其常因⑥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⑦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⑧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⑨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因⑩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①因:②且:③因:________④乃:⑤因:⑥因:________⑦因:⑧因:⑨因:________⑩因:________参考译文答案5.判断“乃”“之”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②。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③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④忠贞之⑤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⑥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⑦不得已而谢。①乃:②之:③乃:④乃:⑤之:⑥乃:⑦乃:参考译文答案6.判断“焉”“若”在文中的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①,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②,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③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④,骄而轻敌,焉⑤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之何加焉⑥?但以其人之傲,若⑦斥焉⑧,则必无颜世上矣。①焉:②焉:③焉:______④焉:⑤焉:⑥焉:______⑦若:⑧焉:______参考译文答案7.判断“与”“何”“为”在文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③其坚与④!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⑤也,应使众与⑥其事,与⑦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⑧,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⑨我有与⑩?①与:②与:③何:_______④与:⑤与:⑥与:_______⑦与:⑧与:⑨为:_______⑩与:_______参考译文答案精要点拨《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也、焉、以、因、于、与、则、者、之。掌握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注意:(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文言虚词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4)注意“常见”与“特殊”。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另外,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是词性的分类,不能钻牛角尖,只要了解常见的用法义项就可以了。1.下列各句中,“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B.若望仆不相师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D.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解析C项为“互相”,其他三项均为偏指一方。C二、常见副词:适当积累解析答案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_____(2)且相如素贱人:____________(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_______(4)仆诚以著此书:______(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______(6)而卒莫消长也:______(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____________太本来,向来姑且确实更加最终最终,终于答案精要点拨《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一般会单独设题考查(当然也会在翻译中考查),但是,单靠掌握这18个虚词无法满足阅读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翻译虚词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主要的常见副词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3)表共同:共、同、并、相。(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方”“适”“会”的区别(1)“方”一般只用于动词性词语前面;而“适”“会”既可以用在动词性词语之前,也可以用在主语之前。(2)“适”“会”除表示正在进行的意义外,重点强调的是两件事在时间上的恰巧会合,是“恰好”或“恰巧”的意思。(3)“方”作为时间副词,既可以表现在时,也可以表将来时。微拓展(一)复音虚词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且夫: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奈何:怎么办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以为:认为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这样却解析以为:以之为,把……作为。C解析答案三、特殊虚词:数量虽少,不可忽视2.下列各句中,“所以”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圣人之所以为圣B.吾所以遣将守关者C.所以游目骋怀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解析C项表示“用来……的”“……的凭借”,其他三项均表示“……的原因”。C解析答案3.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独……哉:只是……吗③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谓……曰……:对……说……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为:为什么……呢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之谓也之谓也:……的称谓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认为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③④⑥⑦解析答案精要点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二)兼词4.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置杯焉则胶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③犹且从师而问焉④未知生,焉知死⑤始速祸焉⑥或师焉,或不焉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⑧盘盘焉,囷囷焉⑨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A.①④B.②⑦C.③⑤⑥D.⑥⑧⑨解析答案5.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孟子)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人孰敢不听而化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语气助词,吗之乎,“之”,代词,他们;“乎”,语气助词,呢答案精要点拨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兼词有: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返回Ⅱ文言虚词:重在翻译中落实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1)卿本无杀心,何为相
本文标题: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考点突破-微专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9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