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新科学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
新科学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1998年论述题)答: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更重要。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共有16年的学习时间,而人类知识总是不断猛增,所以除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主要靠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解决这一矛盾。(2)教学形式个别化。由于新型教育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和方便的地点,学习这些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自订学习进度计划,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我测验和评价。例如,现在的远程教育、各种网校的发展都有体现了教学形式个别化。(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这为实现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2004年判断题,原题为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例如,现在的各种特色学校的出现和各种特长班的举办。(4)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的“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经济”,依靠创新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日益发达,美国微软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劳动都日益智力化,而且使劳动者常常面临新的科学技术或工艺问题,迫使人们去创造,所以学校都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使命。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1999年判断题)答:对。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他们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的社会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教师职业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是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2001年判断题,原题为:师生关系就是知识的授受关系。)答:错。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太肤浅了。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臣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需要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本题还可出为:作为一名不仅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答:对。具体内容同上)课程改革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2002年论述题)①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现代课程,超越了智力本位的课程观,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的完整性目标,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宗旨,从而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②强调加强基础。轻裘缓带提高公民基本素质和基本素质和基本学习能力,要求加强基础性、范例性,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要求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克服传统学科课程学科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体现综合性;要求课程中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③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观察、动手,手脑并用,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④重视个别差异。各国课程设置都表现出较大的弹性,便于老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⑤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⑥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相同。答:错。两者的获得方式是不相同的,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2001年填空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并举例说明。(1999年论述题)答: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2)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3)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对某一课感兴趣,他就会学得比较努力,而且效果也比较好。甚至学生对某一个教师有好感,该教师所教的课他也会认真去学习。如果所学课程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或者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该课程的价值或对该课程有某种情感,他也会学得很努力,而且能有一定的创造性或创造的火花产生。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2004年判断题)德育过程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开始的。(2004年判断题,原题为:德育规律要求先提高道德意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答:错。德育过程的一般/帧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任何一种开端,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阐述活动和交往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1998年论述题)答:(1)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2)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3)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联系实际谈一谈德育的开放性。(2000年论述题,原题为:怎样理解新形势下德育的开放性,请举例说明。)答:(1)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德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成为开放性的系统,而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环境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2)德育只有形成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3)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往,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4)德育开放性的实质是使德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沟通起来,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从中吸取营养,以使德育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使德育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发展、提高和完善。(5)由于德育是开放性的,在我们德育中要敢于借鉴古代、当代,特别是现代西方在陶冶人品德方面一些优秀的做法,拿来为我所用。同时在德育内容上,要注意联系时代,联系当时涌现的英雄人物,例如用孔繁森同王宝森对比来进行道德教育。针对当前西方国家用“最高人权”来否定国家主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也要给学生讲明道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阐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1999年论述题)答:班杜拉提倡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关于模仿学习,他得出结论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榜样影响作用高于赞扬强化作用,说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关于抗拒诱惑,他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具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诱惑的抗拒。(2001年选择题)关于言行一致,他得出的结论是: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品德形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班集体好坏的标准主要看班里的学习风气如何。答:错误。一个良好的班级体的基本标准是:(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健全的班级体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2004年判断题)(2)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在班主任指导下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他们做好带头作用,使集体及其成员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
本文标题:新科学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0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