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人文地理学》论述题
1《人文地理学》论述题四、论述题(2×10分,共20分)1.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环境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答:1)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其中以气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①气候因素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地球上气温和降水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且更适于人们的居住、生存。世界人口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面广泛分布,如今没有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几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温带气候区,近几年有缓慢向亚热带气候区移动的趋势。我国的大城市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美国的大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几十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②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地势的高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生产。所以人们的聚集首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大,坡度不陡的地区。世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米~200米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海拔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高原地区或山间盆地区,由于气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高,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人们生活居住。③纬度位置因素地球表面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所以世界大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但也有纬度较高的城市,其一般都受大洋暖流的恩惠。如斯德哥尔摩市,北纬59度20分;圣彼得堡城,北纬59度58分;还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等均是位于高纬度但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城市。2)地理位置是影响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揭示某一个城市形成发展的特性,除了社会生产方式、区域地理条件外,城市地理位置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是指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存在的事物在空间上的组合。城市地理位置不仅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如大同、金川等矿业城市要邻接矿床、矿体地;上海、连云港等港口城市要邻接江河湖海。而且城市地理位置还具有绝对个性化的特点,地球上没有地理位置完全相同的城市,充其量只有某些方面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因为自然、经济、政治、地理要素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城市与这些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千变万化,各种要素本身在历史上又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尤其是人文要素变化更加频繁,即使是变动较小的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存在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所以,有利的地理位置必定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利的地理位置则要抑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2.试述旅游活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答: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前提。旅游业是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同其他经济行业一样创造经济收入。旅游不仅创造直接收入,而且还其间接影响更加广泛。(1)积极影响2①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扩大国家外汇收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外贸途径赚取外汇;如出口创汇;另一条是通过非外贸途径创汇,如发展旅游业和劳务输出创汇。②积累资金,回笼货币,促进财富再分配。商品和服务回笼,财政回笼,信用回笼是国家回笼货币的三大渠道。③扩大劳动就业。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者的专门技术较易掌握,有利于吸收剩余劳动力。④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综合发展。旅游业是一个非生产性行业,具有文化产业的特性,关联性强,对相邻产业有很强的劳动功能。为了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相适应,必须调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直接提供旅游消费资料的各部门,如交通、通讯、轻工、农业及建筑等,随着这些部门的发展,又要求各重工业部门相应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合理化和综合发展。⑤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旅游业可为当地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增加地方税收和地区商品经济的扩大,整体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指明了道路。在此基础上,旅游扶贫应运而生。所谓旅游扶贫就是种用发展旅游业的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服务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旅游综合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从而尽快摆脱贫困。(2)消极影响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自身的经济结构和供给能力,如果不顾自身条件,片面地强调积极作用,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表现为:①旅游是一个创汇行业,也是一个用汇行业。②经济欠发达而旅游资源充足的地区,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业配套设施投资巨大,旅游门槛高,对区域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③旅游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经济危机、战争、自然灾害、社会时尚等因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旅游业需求大幅度下降,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将遭受致使打击。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④旅游发展会使旅游目地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损害当地居民文化传统和利益;旅游的季节性也会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浪费和劳动力和季节性失业。总之,要正确认识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对旅游业的发展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总体规划,扬长避短,使其发挥应用的作用。3.请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谈谈你如何认识农业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于农业的形成,农业所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食用,还有剩余的可供储存,是人们可以过着食物供应稳定的生活。另外,农业生产的粮食都需要加工、煮熟才能食用。这对于人的肠胃来说,既便于食物的消化,也便于营养的吸收。这对于成人的身体健康,寿命延长大有好处,同时,对婴儿的成长与3发育也有利。因此,农业的出现使人口增长速度比过去大大加快。随着农业在世界范围的扩散,人口的普遍增长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可能。农业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三点特异:1、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地迁移,而农业生活则需要定居;2、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3、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在一起。因此,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是生产单位群体变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状态促进了村落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导致了文明的出现,这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产品出现了一定的剩余(超过生存的必须量),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农业而从事其他工作,社会化分工逐渐发展,劳动成果的交换就产生了,从而为维持秩序的一切——法律、宗教、国家等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就很自然地成为现实,人类文化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阶段——文明阶段。4.你如何理解“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批判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但不能把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那就陷入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但随着科学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发现,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的更替,相对不变的地理环境不能说明显著变动的社会生活。相反,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必然受到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5.分析旅游发展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要点:(1)积极影响:○1.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国度社会文化的交流(如意识、科学技术等)。○2.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3.发展旅游业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4.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文明。(2)消极影响:○1.不良的“示范效应”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失去纯朴的美德。○2.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3.旅游开发、服务中,使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退化。46.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农业、欧洲传统农业和美国殖民农业的特点及原因。要点:(1)中国传统农业: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即在有限的一小块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供一些产品。原因:在劳动力多、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走上了集约式的精耕细作与大量劳动力的投入。(2)欧洲中世纪农业:在早期较长时期实行的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在生产上实行敞田制。敞田制,即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废除沟渠和篱栅,敞开庄园,共同放牧牲畜,并且份地每年都要重新划分,防止好地被人独占。特点:就是采取土地定期休闲的办法,牲畜在休闲地上放牧,以增加土地肥力,而不是作物轮种,以维持地力。后来16、17世纪,由于人口压力及市场对农业提供的机会,发展了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多养牲畜可以为土地提供需要的肥力,而苜蓿和根茎作物的种植、榨油后的菜籽增加了牲畜饲养的饲料来源。农业开始轮种,取消了休闲制。(3)美国殖民农业发展的特点:1.是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作物与技术的融合;2.殖民农业反映了农业技术、劳动投入和可利用土地的利用强度之间的相互影响方式。开始带去了欧洲的较为集约的生产技术,但由于耕地面积过大,地块过于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无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不能实行集约生产。而且产量还很低。反之,印第安人的粗放生产方式,投入少获得的产量要高一些。因此,殖民者又否定敞田制,开始占有更多的土地,实行粗放耕作,一家占有大片的土地,实行轮种休闲。形成了粗放的耕作方式——灌木—休闲制。原因:土地资源广阔,劳动力稀缺,通过轮种休闲,可以自然恢复地力,解决劳动力稀缺的问题,比在小块土地上实行投入大量劳动力的集约经营要经济的多。总之,上述三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说明了人、地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特点:中国:较早时期的农业休闲--------由于人口压力,消除休闲------靠劳动力集约化的道路;西欧:休闲农业------饲料与饲养业发展------混合农业;美洲:农民来自发达的地方-----土地多而劳力少-----退回到灌丛—休闲农业。
本文标题:《人文地理学》论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2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