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规划
1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规划目录序言一、“十五”时期北京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回顾(一)取得的成绩(二)面临的挑战二、“十一五”时期北京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十一五”时期北京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增强意识,转变观念,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地位(二)突出增量,提高质量,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三)加强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四)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五)构建机制,搭建平台,加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六)实施“首都知识产权一二六工程”四、“十一五”时期北京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一)制定和实施北京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二)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三)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四)加大知识产权发展资金保障力度(五)建设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预警机制2(六)促进知识产权行业协会的发展(七)建立北京地区知识产权评价指标体系(八)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和人才培养基地(九)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与合作序言在当代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下,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正在成为行业高生产力、产品高附加值以及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成为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战略资源,成为各国制定大政方针和经济发展方略的重要环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已融入全球经济并日益深刻影响着世界,知识产权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和体制障碍,成为知识产权发展的瓶颈,关键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是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软肋,因此化解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大力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面对新形势,在客观分析和判断知识产权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北京要抓住并利用好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引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首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产业结构调整3的新格局,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一、“十五”时期北京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回顾(一)取得的成绩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北京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1.知识产权环境不断改善,知识产权意识稳步提升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五期间北京市委、市政府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北京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纲要(2004年—2008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知识产权工作计划》《北京市专利促进和保护条例》等,北京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机制。建立了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开展政策和制度示范推广。专栏1: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国家创新体系和首都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将越来越要依赖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支撑,为此,2003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建立了“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示范园区成立两年来,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起草了《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知识产权促进办法》,推动实施了中关村“专利引擎”计划,组建了中关村高校知识产权产业联盟,并分别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和浦东发展银4行签订了“知保”、“知银”协议,推动了园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园区企事业单位申请国外专利和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北京市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得以确立。通过建立北京市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实施知识产权应急方案,进行有效协作。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得到进一步发展,服务范围不断扩展。截至2005年,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130家,约占全国专利代理机构总数的四分之一。商标代理机构483家,是未放开代理机构登记前的近13倍。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北京知识产权服务市场规范化运作,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加强行业自律,2003年4月,北京成立了“北京市专利代理惩戒委员会”,接受专利申请人的投诉,对专利代理机构依法进行管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北京市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发展势头良好。其中专利人才约2000余人,目前在岗人员约1000余人,具有专利代理人证书的人员约1400余人。人才数量、结构和素质基本满足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要。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知识产权普法宣传工作力度持续加大,特别是在每年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期间,我5市均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宣传活动。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了知识产权宣传的新模式,取得了积极效果。专栏2:“4.26”世界知识产权日2000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35届成员大会系列会议通过了中国和阿尔及利亚共同提出的关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提案,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其成员每年都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后举行一系列庆祝和宣传活动。从2004年起,全国整规办、知识产权局等九部门决定把每年的4月19日至4月26日作为“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活动,共同推动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工作。每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都有一个主题:2001年的主题是“今天创造未来”,2002年是“鼓励创新”,2003年是“知识产权与我们息息相关”,2004年的主题是“鼓励创造”,2005年的主题是“思考、想象、创造”。2006年的主题是“知识产权——始于构思”。2.推动执法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得到了加强“十五”期间,北京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推动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建设。完善了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并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北京市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并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逐步形成,行政执法成效6显著,司法保护力度得到加强,海关边境保护不断深入,奥运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同时,为了便于社会各界了解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情况,加强社会监督,增强知识产权执法的透明度,自2003年起,北京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制度,先后对2002年—2003年、2004年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向社会公布。实施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针对侵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的行为,积极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十五”期间,北京市累计办理假冒商标和商标侵权案件6863件;累计查处侵犯著作权案件460件,处理著作权纠纷240件;累计处理专利纠纷125件,查处冒充专利99件。3.知识产权事业取得新成绩,申请和批准数量大幅上升“十五”以来,通过首都企业专利战略推进工程、专利引擎计划等工作的不断开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大批技术上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各项数据指标呈现大幅度上涨趋势。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十五”期间,北京地区专利申请量累计83978件,专利授权量累计39942件;发明专利申请量累计39297件,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10958件,位居全国第一位。商标注册及驰名商标数量大幅度增加。北京市有效注册商标累计已超过10万件,位居全国第四位,北京驰名商标数量累计35件,著名商标累计260件。7北京地区版权登记量大幅度增长。“十五”期间,与版权相关的几项主要指标均列全国首位。其中作品登记16184件,软件登记23961件,引进图书版权34152种,分别占全国的46.3%、37.1%和66.2%。此外,“十五”期间,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数量共计52项,农业植物新品种授权量累计37项。其它知识产权事业也取得长足发展。(二)面临的挑战从整体上看,北京知识产权环境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北京知识产权事业还存在着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妥善应对。知识产权战略意识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北京市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重视数量大于重视质量的阶段,特别是对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产业化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重视不够,必须培养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和经营体制,改变不重视技术成果市场化能力和知识产权价值的意识。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与知识产权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存在较大差距。某些政府部门没有熟知知识产权的人员,从而使得某些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处于疏漏状况。一些部门的信息网站上也无法查询到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内容。这种工作状态尚不能适应知识产权发展的需求。北京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成果产权化的能力不足。北京关于技术贸易的大量持续逆差表明北京市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在与经济的结合上与沿海发达省市还有一定差距。一些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8企业因为担心保护不力而拒绝申请专利或者取得其它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创新成果产权化能力的弱化。知名品牌创新能力尚需加强。有的知名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在专利、商标等方面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不足。目前很多企业均未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缺乏专职的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上资金投入不足,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无法管”的状况。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势在必行。“十一五”时期,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紧抓发展机遇,夯实工作基础,努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地位的提升,服务于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二、“十一五”时期北京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北京知识产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要,以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筹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龙头,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坚持知识产权发展与提升首都城市竞争力相结合,坚持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严格行政执法相结合,坚持创新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导向与推动创造、管理、保护、应用相结合,坚持发掘保护首都特色资源与打造首都知名品牌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相结合,基本形成依靠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新格局。9(二)发展目标1.2020年远景目标到2020年,北京将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全面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性手段,知识产权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管理与服务要素齐全,知识产权创新活跃,知识产权保护有力,知识产权流转顺畅,知识产权人才集聚,知识产权环境优越,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创造、实施与保护的领先区域,成为引领中国创新发展的先锋,成为连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2.2010年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北京要围绕建立知识产权首善之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标,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上重点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第一,知识产权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在提升城市竞争力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产权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趋突出,特别是在某些重点领域成为核心竞争手段,率先在若干重点产业领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辐射转型,提升区域竞争地位。第二,依托知识产权核心区域,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能力依托中关村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进一步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企业为10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涌现和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名牌产品。第三,建立切实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企业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逐步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工作联动取得良好效果,行政执法能力显著增强。奥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第四,基本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管
本文标题: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