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
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京文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当代人刻不容缓的历史重任。从世界经济的演进趋势来看,循环经济已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方式的重要方式。制定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一致选择。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机遇循环经济理论被引入中国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得到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党政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4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再次强调:“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深化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典型地区、典型企业、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发布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2.宏观政策的积极推进2005年7月,国务院专门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明确提出“力争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2006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京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与相关部门共同探讨《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努力探索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会议确定了“中国到2010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可以说,探索发展循环经济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就为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和政策环境。3.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与政策相继出台2006年初,北京市根据国家在资源环境等领域的法规、政策、规划,出台了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2005-2010年规划及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中短期目标,规划了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与方法;制定了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引导社会绿色消费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各项准入标准;推出了促进循环经济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的科技扶持政策。预计到2010年,北京市将初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上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6年3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同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工业促进局、市商务局、市科委联合制定了《北京市〈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京发改[2006]364号),以鼓励和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在企业层面构建并推进循环经济模式。此外,北京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配套紧缺资源的配套管理办法,如《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55号)和《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74号)、《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等,促进全社会依法用能、科学用能和节约用能,规范节水、节能行为,强化资源管理,推动北京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二、北京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五”期间,北京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长显著,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2707.4亿元增至2005年6775亿元,年均递增20.1%,增速大大超过“十五”规划13.4%的目标。但与此同时,北京市的能源消耗量也持续上升。2006年,北京市能源消费量为5904.11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6.92%,其中工业能耗占消费总量的46.5%。使得北京市本就不足的资源供给状态变得尤其紧张,而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将对北京市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大压力。如果北京市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那么“十一五”期间10%左右的GDP增长速度和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将难以实现。1.北京市的资源现状北京市土地总面积为16410.54平方公里,2005年土地供应总量6384公顷,主要用做基础设施建设。同期,北京市用水总量达34.5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长5%,工业用水下降15%,农业用水增长0.7%。社会舆论宣传使公众的节水意识有所增强,2005年,北京市实现农业新增10万亩节水灌溉田,新开发使用工业、生活节水技改措施56项。另外,北京拥有10个低温地热带,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目前被开发利用的热能已经过半。北京市处于水资源匮乏的海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4.13亿3m,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003m,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供给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0(见图1)。而北京市的水资源实际利用量却一直维持在40亿3m左右,其中地下水开采量达到27亿3m,水资源的平均开发利用率达到了135%。图1北京水资源供给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北京市的主要能源供给包括煤炭、石油及其制成品油、电力、天然气等。2005年,北京市的电力消费量为525.8亿千瓦时,和上一年相比增长11.9%;天然气消费量为2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6%;成品油消费总量为564.5万吨,同比增长10.1%;煤炭消费总量为1314.7,同比增长7.5%。相对于北京市2005年11.1%的GDP增长率,除天然气、电力的消费增幅较高外,其他主要能源消30038050022009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北京以色列海河流域全国平均世界平均m3/人费增加幅度均低于GDP增长水平,或与之持平。说明北京市经济增长逐步扭转了过去依赖高能耗发展的趋势,开始转入以较低能源增长支持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见图2)。0100200300400500200120022003200420050246810主要能源节约量(万吨标准煤)主要能源节约率(%)图22001-2005年北京市主要能源节约指标数据来源:2001-2005年北京市环境公报,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网站,2.北京市产业结构能耗与水耗的变化“十五”以来,北京市能源消费的产业构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着积极变化。第一产业能耗比重最低,第二产业能耗比重最高,但两者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能耗增长最快,占总能耗的比重逐年提高。2006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为5904.11万吨标煤,比2005年增长6.92%;2006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为0.76吨标煤,同比下降5.25%,超额完成了万元GDP能耗降低4%的指标,成为全国惟一达到能耗降低指标的城市。2006年北京市生产用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4.6%,比2005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为92.3万吨标煤,同比增长6.89%,占北京市能源消费量比重为1.6%,与2005年持平。第一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941吨标煤,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28%。第二产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费量为2773.12万吨标煤,同比增长2.61%,占北京市能源消费量比重为47%,比2005年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265吨标煤,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7.15%。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为2129.25万吨标煤,同比增长10.97%,占北京市能源消费量比重为36%,比2005年上升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382吨,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2.71%。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为909.44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11.67%,占北京市比重为15.4%(见表1)。近年来,随着首钢搬迁,焦化厂等项目正式停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逐步退出,北京市工业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势头也得到了抑制,但是工业耗能仍然占据着最大的份额,仍然是北京市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重点整治对象。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居住、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化,而住房条件的改善和私人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增加更提高了对能源消费的需求。表12006年北京市产业结构能耗指标数量(万吨标煤)万元增加值能耗(万吨标煤)年增长率(%)比重(%)第一产业92.30.9416.89%1.6%第二产业2773.11.2652.61%47%第三产业2129.30.38210.97%36%生活消费909.4―――11.67%15.4%合计5904.111.3326.92%100%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市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局。2006年,北京市水资源消费总量为34.3亿m3,同比下降0.6%。但由于北京市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水资源的供应水平已经接近极限,所以只能最大限度地压缩和限制工农业用水以保证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北京的工业用水量仅次于农业用水,一直保持着10亿m3以上的使用水平,占城市用水比重的27%以上。除传统的石化、冶金和能源行业用水量巨大外,一些近年发展迅速的机械、建材、纺织、造纸、食品、交通运输等行业也在消耗着十分紧张的城市水资源。随着“十五”后期150余个工业节水技术改造项目的完成,北京市工业年用水量已从10.5亿m3下降到6.8亿m3;与此同时,北京市2005年的再生水利用达2.6亿m3。北京市通过多项措施加大再生水和雨水利用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2006年5月,市区已投入使用的雨水利用示范工程85个,汇水面积达900万m2,年集雨水150万m3。3.北京市工业废弃物排放情况2001年,北京市成立了固体废弃物管理中心,负责对固体废弃物(不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和放射性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处置实施监督管理以来,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在北京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然而,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却长期居高不下。2005年环境统计范围内,北京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06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0.55万吨),烟尘排放量为5.76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3.25万吨,工业污染物排放较上年略有下降。北京市废水排放总量为10.10亿吨,其中工业排放1.28亿吨(排放达标量为1.27亿吨,排放达标率为99.4%),较2004年略有上升。北京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229.02万吨,其中综合利用779.01万吨,处置279.44万吨,贮存170.43万吨,排放0.14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4.5%(见图3)。总体而言,北京市能源消耗、水消耗和废弃物质的排放增速明显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并在个别方面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脱钩”现象。20.0719.218.2819.1219.068.999.359.379.810.120179.939.910.14051015202520012002200320042005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亿吨)废水排放量(亿吨)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图32001-2005年北京市废弃物质排放水平数据来源:2001-2005年北京市环境公报,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网站三、北京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尽管近几年北京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但北京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仍然严峻,特别是能源整体消耗水平仍然偏高,面临四大压力:一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及快速膨胀带来的压力,二是自然资源和能源超常规使用所带来的压力,三是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所带来的压力,四是全面城市化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压力。北京市只
本文标题: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