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十一五上海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十一五”上海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导语:人力资源是上海崛起的重要支撑上海,经过了近百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为现代化的发达城市之一。——回眸过去,上海海纳百川,人才辈出,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推动着整个国家前进的步伐,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审视今天,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承担着率先实现现代化和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托,肩负着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重任;——展望未来,上海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再次成为世界最具有发展活力的城市。*本文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2004年初委托的“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的报告,获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一)繁荣的经济:人力资源和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成为远东地区的金融、贸易和经济中心。当时上海外商云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集中,工业基础比较雄厚,贸易交换频繁,经济十分繁荣。上海是全国近代工业的中心,据统计,抗日战争前上海近代工业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一半[1]。1933年至1936年间,上海对外贸易总额分别为当时香港、日本横滨的一倍左右[2]。1935-1936年上海的国内贸易进出口总值约4倍于汉口和天津,5倍于广州,6倍于青岛,在“黄金水道”的长江流域处于龙头地位[3]。同时期,上海银行库存资金占全国资金的76%,全国外资银行共有32家,其中上海就有27家。1931年上海港口的吞吐量位于世界第7位,超过香港和鹿特丹[4],上海的金融和航运业在远东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代上海经济繁荣,为人力资源集聚和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二)开放的文化:人力资源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催化上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城市,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前致性条件。当时大量的移民分别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大洲,形成了一个包括产业工人、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等在内的城市化中坚力量的新上海市民群。这一人群很快化合出一种东西方文明、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并存的混合文化,“海派文化”就是这种化合后的产物。[1]《上海研究论丛》10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P70。[2]《上海全书》,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P2。[3]《上海研究论丛》11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P20。[4]《上海研究论丛》11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P23-27。2“海派文化”冲击力、创造力大;新文化运动中,上海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用西方新思想批判传统封建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上海文化通过不断的延续和发展,积淀在广大市民大众日常生活之中,海派文化成为上海人的一种特有的精明内涵,同时也对优秀人才的产生发挥出重大影响。上海的“海派文化”没有原生态文化固有的封闭,它宽松而自由,实用又敏感,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特别是对于人才的吸引、发展极其有利。在当时的上海,依靠人后致性能力(个人努力程度)的发展空间广阔,上海成为各种人才蜂拥而至的奋斗和创业的大舞台。文化催生人才,人才带动发展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要素。(三)五个历史之最:城市兴起中人力资源和教育发展的标志经济的繁荣、开放的文化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由此上海曾经创造出中国城市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的“五个历史之最”。1、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集聚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条件。1852年,上海的总人口(华界)仅有54.4万人,到1910年上升为128.9万人,其后的几十年间,上海人口快速集聚,1949年,上海总人口达到545.5万的规模[5],成为中国第一人口大城市。2、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城市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主要发源地和集聚地,1933年,上海产[5]《上海全书》,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P11。3业工人已占全国工人阶级总数的53.27%[6]。上海产业工人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虽然文化程度并不高,但由于上海近代工业具有资金和技术的优势,与世界发达地区交往频繁,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比较高,成为上海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3、知识分子最活跃的城市由于社会格局的急剧变迁和上海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使原先各种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重新组合,一些与此相适应的现代科层制政治、经济、文化机构日益增多,形成了上海特有的知识分子人群。据推算,当时上海文化、教育、科学界知识分子大约有20万左右,加上其他领域的知识分子,人数不少于40-50万,甚至更多[7]。上海的知识分子通过对文化和科学新知识的探求,成为思想最活跃、最富有批判性的阶层,这个阶层的发展壮大,不但推进了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4、外籍人士最多的城市上海是远东最大的国际化城市,很早就吸引了大量的外籍居民。据统计,1930年上海人口为298万,外籍侨民大约有5.8万多,他们来自于50多个国家,约占上海总人口的2%[8]。外籍人士绝大部分是经济活动人口,他们在上海集聚一方面带来了残酷的资本掠夺,但同时也用西方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先进技术冲击了上海、乃至中国各个领域中传统的制度和观念。就人力资源的发展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知识平台和技术平台,同时也在上[6]吴承明:《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P44。[7]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P136。[8]上海市人事局:《上海“构筑国际人才资源高地”》,P8。4海孕育出一个相当庞大的买办阶层。5、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职业门类的增多与社会分工精细化,要求教育培养和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也推动了上海教育的快速发展。据统计,上海在30年代就有40余所高等学校,大学生规模占当时全国40%的份额。上海曾经是中国最大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其中不少高级知识分子成为了新上海和新中国建设的栋梁。当时上海职业学校开设的科类,也几乎全部覆盖社会职业的各种门类,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具有一定职业发展能力的人才和劳动者。从办学的体系、类型和模式等方面来看,上海的教育表现出了多元化格局。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贯通,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私立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学制灵活,课程多样,教育方法比较先进(诸如采用了道尔顿制、克伯屈教学法等),学校的规模和质量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四)未来的呼唤:从教育和人力资源获取新的发展动力历史既有继承,更有发扬和创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上海在新生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的建设,上海积淀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文化财富,已经从“十里洋场”发展为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上海不会停留在过去和现实的成就上,未来的使命正在召唤着我们。未来不仅仅是一副美好的蓝图,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近十多年来,上海经济连续的超常规发展,GDP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然而人们蓦然发现,在人均GDP5000美元向7500美元5跨越中,上海以往依靠质优价廉的劳动力、土地批租、商务成本比较优势及举债建设的融资思路等发展的潜力毕竟是有限的,上海自然资源贫乏、土地面积小、商务成本增高等不利因素正在给上海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上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在新一轮发展中成为突出的“瓶颈”。于是,上海急迫地呼唤:“如同上华山只有一条路一样,上海下一步的发展也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就是依靠科技,依托科教兴市来深入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9]。如何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上海的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将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9]陈良宇:摘自《“智取华山”——上海科教兴市的新实践》,原载解放日报2003年4月7日。6一、教育与人力资源:上海的优势资源1949年以后,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内,工业产值增长25倍,从解放前远东最大的轻工业基地和商业城市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浦东开放后上海强劲的发展态势,上海及时提出了建设世界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新的奋斗目标,到2003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6250.81亿元。上海重振雄风,其发展速度之快成为世界的一个奇迹。(一)历史的选择:重点开发人力资源与发展教育历史经验表明,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都会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只有人力资源开发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才可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1、上世纪八十年代:三个倍增计划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人才,但“文革”十年动乱对教育的浩劫,使上海人才优势下降、潜伏的人才危机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极为紧迫的问题,1983年上海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人才普查与需求预测工作。预测显示:上海发展已面临专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级专门人才奇缺、人才群体年龄结构出现断层、人才科类配比失调、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等7人力资源危机。若不及时解除危机,势必影响上海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此上海极具战略眼光地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开发与教育三个倍增计划:从1983年末至1990年末,上海15-17岁青年的高中阶段入学率要由37.5%提高为75%;上海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要由7.94万人增长为15.88万人;本市专门人才总数要由48.6万人增加为97.2万人。到1990年,三个倍增计划基本完成。其中除学历教育完成倍增以外,在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的总体开发中,还完成了127万青壮年职工的文化补习和84.9万名青壮年职工的技术补课,全市70万专业技术人员有1/3以上参加继续教育,全市大约有200万市民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另据统计,到1990年上海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数量从1983年的30万人增加到68万人,增长1.27倍,本科及以上人才数量从15万人增加到30万人,增长1倍。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为90年代上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2、九十年代人才高地及一流教育建设九十年代,特别是浦东开发以后,上海在迈向一流城市的进程中,实施了人才高地建设工程,有效提升了上海人力资源总体实力,为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据人才机构预测,到20世纪末,全市第三产业等方面人才需要增加23万人,其中仅金融、商业就要增加13万人。为了适应各行各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上海制定了“两手抓、两手硬”和建设人才高地的新战略,启动了“十大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再就业工程”、“燎原计划”和“绿色证书”等。至2002年,通过“十大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等项目,参与各种项目培训、考核的市民8已经达到400多万人次,每年接受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总数280万人次以上。同时,上海还根据“建设一流城市,建设一流教育”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和实施了教育体制、机制、投资三位一体的改革思路。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各种举措,上海2003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数量增加到130万,是1983年人才普查数量的4倍多,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翻番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达到60余万,是1983年人才普查数量的4倍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教育发展与整个上海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互相推动,为上海在21世纪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二)现状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进程上海近20年来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快速提升和人力资源结构的逐步改善,得益于上海在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人才引进方面的超前战略性举措,得益于户籍制度及人才使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得益于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贡献。1、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的发展变化在上海人力资源总量发生显著增长的同时,人力资源结构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伴随产业升级,从业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伴随行业发展,一些知识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中的高学历人员比例快速增长;在职业转换中,高学历技术人员及办事人员的比例大幅度提高。9(1)人力资源总量增长态势人口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至2003年末,上海常住人口达到1711万人,比1982年增加5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41.77万人,比1982增加181万人
本文标题:十一五上海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