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货币银行学期末重点整理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价值形态单方面进行转移。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国家信用:国家或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或者说是国家为主体形成的借贷行为。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官方利率:又称为法定利率,是政府货币管理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的期限结构则是具有相同风险及流动性但期限不同的信用工具利率之间的关系。国库券:政府作为债务人承诺1年内债务到期时偿还本息的有价证券债券回购协议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是一种固定面额、固定期限、可以转让的大额定期存款。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总分行制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所谓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原始存款基础货币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货币政策时滞: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情况出现,经过制定政策过程,直至政策部分乃至全部发挥效力的时间分布间隔存款保险制度商业票据:广义商业票据包括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商业汇票、商业抵押票据及一般意义上的无抵押商业票据。狭义的商业票据是指公司为筹措资金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的一种短期无担保信用凭证。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是一种固定面额、固定期限、可以转让的大额定期存款。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所谓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货币政策时滞: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情况出现,经过制定政策过程,直至政策部分乃至全部发挥效力的时间分布间隔。货币1、现代经济生活中存在货币的原因?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源于商品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地产生。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解决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2、试结合人民币分析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以货币为尺度衡量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例:1台彩电标价3000元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例:张三在市场上用6元钱买一斤肉3、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价值形态单方面进行转移。例:工厂财务人员向工人发工资4、价值储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时发挥储藏手段职能。例:小明的奶奶临终时把她藏有多年的10块银元留给了小明5、世界货币:货币超出国界,在国际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例:《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向日本赔偿军费2亿两。3、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哪些?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种类、铸造发行、流通程序发行准备制度4、金币本位制的特点?为何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1.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金块),调节物价水平;2.流通中辅币和银行券等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3.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稳定汇率,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原因: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外流——国内货币供给减少——商品用金币表示价格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平衡。5、现代不兑现货币制度(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即纸币本位制,以纸币为本位币,纸币不与黄金挂钩,且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1、货币由纸币和银行存款构成,都是信用货币。2、货币发行不再受金准备的限制,其发行量大小取决于货币管理当局调控经济和实施货币政策需要,黄金退出国内流通领域。3、国家对货币的有效管理成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信用1、各种信用及其特点:商业信用:1.商业信用主体是厂商;2.客体是商品资本;3.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动态一致;4.载体为商业票据。银行信用:1.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式提供的间接信用2.银行在提供信用时,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国家信用:1.信用主体为国家;2.债务凭证风险小,流动性高,收益稳定;3.利息从国家税收中支出,由纳税人承担。2、商业信用与国家信用的不同?银行信用的特点及其与商业信用的关系?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产生,是银行信用基础;银行信用的出现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并不存在相互替代。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融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是否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在有金融中介机构参与的情况下,判断是否直接融资的标志在于该中介机构在这次融资行为中是否与资金的需求者、资金的供给者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区别:(1)金融机构所起的作用不同: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商业银行是核心中介机构。资金赢余者——银行——资金短缺者。在直接融资方式中,以证券公司为核心。资金赢余者——证券公司甲=证券公司乙——资金短缺者。(2)特点不同: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的风险小、成本低、流动性好等。利率1、利率的种类:按照利率表示方法: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按照利率决定主体:市场利率、官定利率;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固定利率、浮动利率;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对同类存贷款利率制定不同的标准:一般利率、优惠利率;按照信用行为期限: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市场利率——由货币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官定利率——又称为法定利率,是政府货币管理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固定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不随着货币供求状况的变动而变动,保持不变的利率。浮动利率——在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而定期变动的利率。名义利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实际利率——剔除通货膨胀以后的真实利率。2、决定与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社会平均利润率、借贷资金的市场供求状况、通货膨胀预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社会再生产周期、国际利率水平、汇率、借贷期限和风险。3、简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与投资、储蓄等实物因素无关,利率是由货币量供求关系决定。货币的供给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决定于人们的流动性的偏好。流动性偏好主要源于交易、预防、投机三大动机。4、简述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理论内容。利率的期限结构则是具有相同风险及流动性但期限不同的信用工具利率之间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债券回报率和利率有同向变动关系。债券回报率曲线是指把期限不同,但风险流动性和其他条件相同的债券回报率连成的一条曲线。这种曲线有四种可能的状态。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相同期限的信用工具因为风险差异而产生不同利率,反映了这种信用工具所承担的风险的大小以及对其收益率的影响。包括: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税收风险。金融结构体系1、当代各国金融体系的一般构成。由各类经营和管理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所组成的动态的关联体系;呈现一种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各种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2、如何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趋势?由各类经营和管理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所组成的动态的关联体系;呈现一种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各种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金融机构体系的定义)金融市场1.金融市场的分类:按标的物划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根据金融市场所在地域范围:国内金融市场、国外金融市场2.股票和债券有何不同?股票债券投资性质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行使权利行使股东权利不享有股东权利发行期限具有永久性具有固定期限获得报酬的先后次序落后于债券具有优先权投资风险具有高风险性收益比较稳定3.金融工具有哪些特点?了解各种金融工具。4.比较贴现,再贴现和转贴现5.试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组成及功能。1、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基本功能是短期资金融通,派生功能是政策功能。2、资本市场是长期金融证券交易的场所,主要由长期借贷市场和证券市场组成。功能是长期资金融通。商业银行如何理解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地位: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趋势:1、混业经营趋势2、金融创新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创新主要包括金融工具创新、金融组织创新3、资产证券化趋势4、银行与银行之间并购越来越频繁,导致资本越来越集中5、全球化趋势10、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三大原则。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安全性是经营前提;流动性是经营手段。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个阶段。11、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的客观经济原因是什么?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1、货币统一发行的需要2、统一票据清算的需要3、最后贷款人的需要4、金融管理的需要12、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有哪些?有什么特点?(结合我国)中央银行负债业务:1、货币发行业务:央行通过①再贷款、②再贴现、③购买有价证券、④收购黄金外汇方式把货币投入市场。2、存款业务:①金融机构;②政府和公共部门3、其他负债业务:①发行央行债券②外国银行借款③国际金融机构借款。中央银行资产业务:1、对政府的贷款2、金银、外汇储备业务3、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4、证券买卖业务。(特点)我国人民银行的再贴现业务的特点:有额度、由央行控制。··贷款业务的特点: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强制性)、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存款当事人关系具有特殊性。··证券买卖业务的特点:不以盈利为目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配合政策工具使用。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特点:(1)负债业务中的流通中货币是其所独有的项目,这是由其独享货币发行权所形成的垄断的负债业务。(2)其业务对象:一类是政府和公共机构,另一类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3)其存款业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13、什么是基础货币?它对货币供给有何影响?其决定因素有哪些?由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控制它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2)国外净资产数额(3)对政府债权净额(4)其他项目14、试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关系及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认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就业充分,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15、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从总量的角度,通过对货币供应总量或信用总量的调节与控制,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普遍性的影响。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⑴法定存款准备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效果:①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①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②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③很有可能在短时期内引起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⑵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者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包括:一是
本文标题:货币银行学期末重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9883 .html